..续本文上一页度,出家的男女,不许保有财产,不许做官,做生意,甚至种田,应该乞化为生。因为这样才可以专心用功办道,所以叫乞士。怖魔者,魔是坏人,因为比丘,不蓄财产,正直守戒,坏人没奈何他,而且都怕他,这就是一正改百邪的意思。同时比丘必须遵守佛所制定的二百五十条戒,不做一切恶事,所以叫破恶。具备这乞士、怖魔、破恶的三个条件,才能叫做比丘。不过乞士的生活,在中国的风俗上是行不通的,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就改变了。但是,如果把怖魔,破恶的两个条件保持完整,仍不失为佛教的好人。这一班比丘为什么皆称大比丘呢?大字固然是一种尊贵的称呼,如大中华民国的大。同时这一班比丘不是仅仅乎学小乘自利的人,他们都能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的,所以称大。比丘僧的僧字,译成国语,是和合,就是遵守佛戒,和合同住的意思。然而这一班大比丘僧有多少数目呢?千二百五十人俱。俱者就是同住,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经常跟着释迦牟尼佛在一起住的。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上面这千二百五十人,都不是一般普通的出家人,他们都是已经证到大阿罗汉果的圣人。他们的名字、人品、道学,都是大众所知所识,而公认他们为了不起的人了。
什么叫做大阿罗汉呢?阿罗汉译成国语是「无生」「应供」「杀贼」。比丘是罗汉的因,罗汉是比丘的果。按杀盗淫妄,是生死根本,比丘奉行佛所制定的戒条,净修梵行,断去了生死的根苗,证得了阿罗汉以后,不再受生受死,所以叫无生。贪瞋痴爱的烦恼,能够贼害我们的法身慧命。比丘奉行佛戒,用禅定的工夫,控制住自己的心理,如看守猿猴一样,断尽了烦恼,犹如将盗贼杀死,再不被他破坏,所以叫杀贼,阿罗汉,在当比丘的时候,专行乞食的生活,勤修梵行,不起贪瞋痴,不造杀盗淫,所以到了证果以后,应当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所以叫应供。这等于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特殊贡献的人,应当由政府担负他的生活费用一样。大者,因这千二百五十阿罗汉,皆是群众中的上首,有辅助世尊,弘扬教法的功劳,所以称大。既然是群众中的上首,当然为众人所知所识,所以又称众所知识。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
上文说: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哪末!是那些阿罗汉呢?由长老舍利弗以下,共举出十六位阿罗汉来做代表,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阿罗汉,我们经常都称罗汉,大庙的大殿上两旁边所供的那一排一排的金人,那都是罗汉。我们的习惯,称这许多阿罗汉叫尊者,就是说:他们都是很尊贵的。下面我都称他们为尊者,请各位记住。这十六位尊者,让我一一讲给各位听:
第一位、长老舍利弗。长老,是年纪很大,修行的年代很久,道德学问,都居在一等的地位,所以称为长老。但长老的这个尊贵称呼,不祇是舍利弗一人,第二位也可以称长老目犍连,乃至第十六位长老阿冕楼陀。所以长老的两个字,是一直贯下去的。
舍利弗的舍利,译成国语是鹙鹭,弗字译成国语,是儿子的子。鹙鹭是一种鸟儿的名称,这一种鸟儿的眼睛锐利得很。舍利弗的母亲,生下来眼睛像鹙鹭一样的锐利,所以取名叫鹙鹭。印度人又有带上父母名字而为儿女取名字的风俗,因为舍利弗是鹙鹭的儿子,所以叫鹙鹭子,有时略去一个字就叫鹙子。
舍利佛的母亲,很有学问,辩才也好。舍利弗的母舅,学问更大。常常欢喜与舍利弗的母亲辩驳道理,但总是舅舅打胜仗。自从怀了舍利弗在肚里,他母亲就常常胜利,他母舅考虑到,他现在怀了外甥在肚里,智慧顿然的大了起来,这外甥必定是个大智慧的人,假如他出世长大了,我和他辩论起来,到那时辩论不过外甥,岂不丢人。于是入山十八年,专门读五印度的书,连指甲都没有空来剪,指甲长得很长,所以后人都叫他做长爪梵志。舍利弗出世以后,八岁就读遍了五印度的书,十六个国家里的学者都讲他不过。可是舍利弗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和目犍连两人是好朋友,两个人曾经互相约定说:我们如果遇到更好的法门,都要互相告诉,不得独享。有一天,目犍连在路上碰到一个着袈裟的比丘,手上拿了锡杖,走在路上,嘴里唱着了。他唱的是: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目犍连听到这几句话,直如轰雷一样,震动了他的心弦,觉得从来没听见过,马上心开意解,证入了缘生的性理,成了阿罗汉。随时请问那比丘的名姓。比丘说:我叫马胜。又问,你这话是那里学来的?比丘说:是我师释迦牟尼佛独特的见解。目犍连很快的找到舍利弗,告诉他这话,舍利弗一听也顿然大悟。两人于是同去见佛,随时出家当了比丘,七天就精通了佛法,所以佛称他为智慧第一。并且把他们各各所领导的学生,也都接引出了家,都在千二百五十人之内。
舍利弗的母舅,长爪梵志,等他读好了书,回来准备和外甥辩论的时候,舍利弗到已经随佛出家了。他不相信,他以为还有什么人的智慧,能超过他的外甥,那真是怪事。于是去和佛辩论,辩论的结果,是惨遭失败,他因而也出了家,当了比丘。这是舍利弗出家的故事。
各位听众,阿弥陀经在上次已将长老舍利弗一句讲完,今天讲到第二位尊者「摩诃目犍连」。
摩诃译成国语,为大小的大。目犍连,译成国语为采菽氏。连贯起来说:就是大目犍连,或大采菽氏。这位尊者,在释迦世尊座下的诸大弟子中是神通第一。
其实,目犍连是姓,他的名字叫拘律陀,拘律陀是树木的名字,他的母亲没有儿子,因祷告拘律陀树神而生的,所以就叫他拘律陀。什么叫神通呢?神者变化莫测,通者无障无碍。比如说:我们生下来是男人,决不会顿然变成女人;生下来是女人,也不会顿然变成男人,得神通的人。可以随意变化,所以叫变化不测。我们走起路来,稍远一点的就得要乘车;遇有江河阻路,必得要乘船。即使现在有飞机,可以飞越海洋、高山峻岭,但还离不开物质,机件失灵,马上就出乱子。何况乎一道墙壁,就能阻碍我们的出路;一张纸头的障隔,我们就看不见。得神通的人,飞行自在,山河不能为阻,眼睛能远视,耳朵能遥闻,所以说:无障无碍谓之通。目犍连尊者,曾经降过毒龙。和外道斗法,曾经移过山。琉璃王诛释种的时候,他曾把佛陀的亲戚故旧,摄在吃饭的钵里,伸手举到梵天以上,而想救活他们,所以叫他做神通第一。
第三位尊者是「摩诃迦叶」。
摩诃,仍然译为大,迦叶,译成国语为饮光,是他的姓,名字叫毕波罗。在释迦世尊的大弟子中,是头陀第一。
为什么姓饮光呢?因为他在过去世,曾经充当过冶金的技术师。他和一个女人,把自己所藏的一点金子,庄严佛像,所以感到生生世世,身上总是有闪烁的金光。而且这光都比其他有光的人大,等于能吞灭其余的光,所以叫饮光。头陀第一的头陀,译成国语为抖擞或者苦行,也可以说抖擞精神,修行苦行。苦行,就是在享受上都是很苦的。譬如住是住在寂寞的山林。吃祇是中午吃一餐,还要自己去乞化。穿的祇是规定的三件衣裳。夜间在乱坟滩上打坐。因为人类都有同样的欲望,这欲望就是官做得高,薪俸拿得多,使得合家眷属,生活美满。经商的,种田的,做工的工作尽管不同,而丰衣足食,高贵的享受观念,则无不同。一人如此,人人如此,则此争彼夺,胜者笑,败者哭,造成社会的不安。所以佛的制度,把出家比丘的生活,减低到最低的程度,而行头陀行的比丘,他们的生活,则更为艰苦,差不多连一间茅蓬都没有。山林水边,坟墓之旁,那里都可以住上一宿,他照样活上个百儿八十岁。人类不合理的欲望,好象是与生俱来,用高压的手段是没有用的。佛教徒的质朴生活,乃是以身作则,具有一种釜底抽薪作用。像迦叶尊者这样的苦行,以极普通的生活作比较,还要更苦到几倍,可是他一直到老,都坚持着这苦行的生活。虽然释迦世尊,可怜他的年老,命令他放弃苦行,他都不肯。因此释迦世尊,特别看重他,将正法眼藏传给他,而为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后来释迦世尊涅槃以后,他又负责召集得神通的诸大阿罗汉,将释迦世尊所说的经藏,所制的戒律,一一结集起来,一一传到现在,这都是迦叶尊者的功劳。迦叶尊者,既经结集三藏以后,把正法眼藏传给阿难尊者为第二祖。他就捧着释迦世尊传给他的金襕袈裟到南天竺,鸡足山中入定,等待弥勒佛下生人间,将这袈裟传给弥勒佛。我们看,迦叶尊者为佛教的一片苦心,多么值得我们景仰啊!
现在又讲到第四位尊者「摩诃迦旃延」。
摩诃是国语的大。迦旃延,译成国语为文饰,文章的文,装饰的饰。在释迦世尊的诸大弟子中,他是论议第一。
论议,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反复辩论一切的事理,如果我们讨论一件事理,不运用语言文字的技术,而直率的说来,或词藻不够美丽,理由不够充足,就不能使读者听者,心悦诚服。迦旃延尊者,演讲的技术,特别高明所以大家都尊称他为文饰。而释迦世尊也赞誉他是说法人中,最为第一。这光荣的头衔,等于现在的赠送博士学位一样。
曾经有无神论者的外道,诘问迦旃延尊者说:你们以为人死而灵性不灭,那末,人死了以后,如果是受苦的话,不是应该还回到人间来么?迦旃延尊者说:这譬如犯罪的人,已经判了死刑,他还能回到家里来么!外道又问:人死了以后,如果生在天上,行动是自由的,总应该回到人间来看看吧,迦旃延尊者说:人间是苦海。譬如一个人,堕在粪坑里,既然跑出粪坑,决定不会再回到里面去的。人死如果生了天,那肯再回到这像粪坑一样的苦海里来呢?这都是迦旃延尊者,善于议论的证据。
第五位尊者是:「摩诃拘絺罗」。
摩诃译大如前。拘絺罗,译成国…
《佛说阿弥陀经讲话(南亭老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