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南亭老和尚)▪P3

  ..續本文上一頁度,出家的男女,不許保有財産,不許做官,做生意,甚至種田,應該乞化爲生。因爲這樣才可以專心用功辦道,所以叫乞士。怖魔者,魔是壞人,因爲比丘,不蓄財産,正直守戒,壞人沒奈何他,而且都怕他,這就是一正改百邪的意思。同時比丘必須遵守佛所製定的二百五十條戒,不做一切惡事,所以叫破惡。具備這乞士、怖魔、破惡的叁個條件,才能叫做比丘。不過乞士的生活,在中國的風俗上是行不通的,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就改變了。但是,如果把怖魔,破惡的兩個條件保持完整,仍不失爲佛教的好人。這一班比丘爲什麼皆稱大比丘呢?大字固然是一種尊貴的稱呼,如大中華民國的大。同時這一班比丘不是僅僅乎學小乘自利的人,他們都能發菩提心利益一切衆生的,所以稱大。比丘僧的僧字,譯成國語,是和合,就是遵守佛戒,和合同住的意思。然而這一班大比丘僧有多少數目呢?千二百五十人俱。俱者就是同住,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經常跟著釋迦牟尼佛在一起住的。

  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

  上面這千二百五十人,都不是一般普通的出家人,他們都是已經證到大阿羅漢果的聖人。他們的名字、人品、道學,都是大衆所知所識,而公認他們爲了不起的人了。

  什麼叫做大阿羅漢呢?阿羅漢譯成國語是「無生」「應供」「殺賊」。比丘是羅漢的因,羅漢是比丘的果。按殺盜淫妄,是生死根本,比丘奉行佛所製定的戒條,淨修梵行,斷去了生死的根苗,證得了阿羅漢以後,不再受生受死,所以叫無生。貪瞋癡愛的煩惱,能夠賊害我們的法身慧命。比丘奉行佛戒,用禅定的工夫,控製住自己的心理,如看守猿猴一樣,斷盡了煩惱,猶如將盜賊殺死,再不被他破壞,所以叫殺賊,阿羅漢,在當比丘的時候,專行乞食的生活,勤修梵行,不起貪瞋癡,不造殺盜淫,所以到了證果以後,應當受到天上人間的供養,所以叫應供。這等于一個對國家民族有特殊貢獻的人,應當由政府擔負他的生活費用一樣。大者,因這千二百五十阿羅漢,皆是群衆中的上首,有輔助世尊,弘揚教法的功勞,所以稱大。既然是群衆中的上首,當然爲衆人所知所識,所以又稱衆所知識。

  長老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羅、離婆多、周利盤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

  上文說: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哪末!是那些阿羅漢呢?由長老舍利弗以下,共舉出十六位阿羅漢來做代表,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阿羅漢,我們經常都稱羅漢,大廟的大殿上兩旁邊所供的那一排一排的金人,那都是羅漢。我們的習慣,稱這許多阿羅漢叫尊者,就是說:他們都是很尊貴的。下面我都稱他們爲尊者,請各位記住。這十六位尊者,讓我一一講給各位聽:

  第一位、長老舍利弗。長老,是年紀很大,修行的年代很久,道德學問,都居在一等的地位,所以稱爲長老。但長老的這個尊貴稱呼,不祇是舍利弗一人,第二位也可以稱長老目犍連,乃至第十六位長老阿冕樓陀。所以長老的兩個字,是一直貫下去的。

  舍利弗的舍利,譯成國語是鹙鹭,弗字譯成國語,是兒子的子。鹙鹭是一種鳥兒的名稱,這一種鳥兒的眼睛銳利得很。舍利弗的母親,生下來眼睛像鹙鹭一樣的銳利,所以取名叫鹙鹭。印度人又有帶上父母名字而爲兒女取名字的風俗,因爲舍利弗是鹙鹭的兒子,所以叫鹙鹭子,有時略去一個字就叫鹙子。

  舍利佛的母親,很有學問,辯才也好。舍利弗的母舅,學問更大。常常歡喜與舍利弗的母親辯駁道理,但總是舅舅打勝仗。自從懷了舍利弗在肚裏,他母親就常常勝利,他母舅考慮到,他現在懷了外甥在肚裏,智慧頓然的大了起來,這外甥必定是個大智慧的人,假如他出世長大了,我和他辯論起來,到那時辯論不過外甥,豈不丟人。于是入山十八年,專門讀五印度的書,連指甲都沒有空來剪,指甲長得很長,所以後人都叫他做長爪梵志。舍利弗出世以後,八歲就讀遍了五印度的書,十六個國家裏的學者都講他不過。可是舍利弗並不以此爲滿足,他和目犍連兩人是好朋友,兩個人曾經互相約定說:我們如果遇到更好的法門,都要互相告訴,不得獨享。有一天,目犍連在路上碰到一個著袈裟的比丘,手上拿了錫杖,走在路上,嘴裏唱著了。他唱的是: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目犍連聽到這幾句話,直如轟雷一樣,震動了他的心弦,覺得從來沒聽見過,馬上心開意解,證入了緣生的性理,成了阿羅漢。隨時請問那比丘的名姓。比丘說:我叫馬勝。又問,你這話是那裏學來的?比丘說:是我師釋迦牟尼佛獨特的見解。目犍連很快的找到舍利弗,告訴他這話,舍利弗一聽也頓然大悟。兩人于是同去見佛,隨時出家當了比丘,七天就精通了佛法,所以佛稱他爲智慧第一。並且把他們各各所領導的學生,也都接引出了家,都在千二百五十人之內。

  舍利弗的母舅,長爪梵志,等他讀好了書,回來准備和外甥辯論的時候,舍利弗到已經隨佛出家了。他不相信,他以爲還有什麼人的智慧,能超過他的外甥,那真是怪事。于是去和佛辯論,辯論的結果,是慘遭失敗,他因而也出了家,當了比丘。這是舍利弗出家的故事。

  各位聽衆,阿彌陀經在上次已將長老舍利弗一句講完,今天講到第二位尊者「摩诃目犍連」。

  摩诃譯成國語,爲大小的大。目犍連,譯成國語爲采菽氏。連貫起來說:就是大目犍連,或大采菽氏。這位尊者,在釋迦世尊座下的諸大弟子中是神通第一。

  其實,目犍連是姓,他的名字叫拘律陀,拘律陀是樹木的名字,他的母親沒有兒子,因禱告拘律陀樹神而生的,所以就叫他拘律陀。什麼叫神通呢?神者變化莫測,通者無障無礙。比如說:我們生下來是男人,決不會頓然變成女人;生下來是女人,也不會頓然變成男人,得神通的人。可以隨意變化,所以叫變化不測。我們走起路來,稍遠一點的就得要乘車;遇有江河阻路,必得要乘船。即使現在有飛機,可以飛越海洋、高山峻嶺,但還離不開物質,機件失靈,馬上就出亂子。何況乎一道牆壁,就能阻礙我們的出路;一張紙頭的障隔,我們就看不見。得神通的人,飛行自在,山河不能爲阻,眼睛能遠視,耳朵能遙聞,所以說:無障無礙謂之通。目犍連尊者,曾經降過毒龍。和外道鬥法,曾經移過山。琉璃王誅釋種的時候,他曾把佛陀的親戚故舊,攝在吃飯的缽裏,伸手舉到梵天以上,而想救活他們,所以叫他做神通第一。

  第叁位尊者是「摩诃迦葉」。

  摩诃,仍然譯爲大,迦葉,譯成國語爲飲光,是他的姓,名字叫畢波羅。在釋迦世尊的大弟子中,是頭陀第一。

  爲什麼姓飲光呢?因爲他在過去世,曾經充當過冶金的技術師。他和一個女人,把自己所藏的一點金子,莊嚴佛像,所以感到生生世世,身上總是有閃爍的金光。而且這光都比其他有光的人大,等于能吞滅其余的光,所以叫飲光。頭陀第一的頭陀,譯成國語爲抖擻或者苦行,也可以說抖擻精神,修行苦行。苦行,就是在享受上都是很苦的。譬如住是住在寂寞的山林。吃祇是中午吃一餐,還要自己去乞化。穿的祇是規定的叁件衣裳。夜間在亂墳灘上打坐。因爲人類都有同樣的欲望,這欲望就是官做得高,薪俸拿得多,使得合家眷屬,生活美滿。經商的,種田的,做工的工作盡管不同,而豐衣足食,高貴的享受觀念,則無不同。一人如此,人人如此,則此爭彼奪,勝者笑,敗者哭,造成社會的不安。所以佛的製度,把出家比丘的生活,減低到最低的程度,而行頭陀行的比丘,他們的生活,則更爲艱苦,差不多連一間茅蓬都沒有。山林水邊,墳墓之旁,那裏都可以住上一宿,他照樣活上個百兒八十歲。人類不合理的欲望,好象是與生俱來,用高壓的手段是沒有用的。佛教徒的質樸生活,乃是以身作則,具有一種釜底抽薪作用。像迦葉尊者這樣的苦行,以極普通的生活作比較,還要更苦到幾倍,可是他一直到老,都堅持著這苦行的生活。雖然釋迦世尊,可憐他的年老,命令他放棄苦行,他都不肯。因此釋迦世尊,特別看重他,將正法眼藏傳給他,而爲禅宗的第一代祖師。後來釋迦世尊涅槃以後,他又負責召集得神通的諸大阿羅漢,將釋迦世尊所說的經藏,所製的戒律,一一結集起來,一一傳到現在,這都是迦葉尊者的功勞。迦葉尊者,既經結集叁藏以後,把正法眼藏傳給阿難尊者爲第二祖。他就捧著釋迦世尊傳給他的金襕袈裟到南天竺,雞足山中入定,等待彌勒佛下生人間,將這袈裟傳給彌勒佛。我們看,迦葉尊者爲佛教的一片苦心,多麼值得我們景仰啊!

  現在又講到第四位尊者「摩诃迦旃延」。

  摩诃是國語的大。迦旃延,譯成國語爲文飾,文章的文,裝飾的飾。在釋迦世尊的諸大弟子中,他是論議第一。

  論議,就是運用語言文字,反複辯論一切的事理,如果我們討論一件事理,不運用語言文字的技術,而直率的說來,或詞藻不夠美麗,理由不夠充足,就不能使讀者聽者,心悅誠服。迦旃延尊者,演講的技術,特別高明所以大家都尊稱他爲文飾。而釋迦世尊也贊譽他是說法人中,最爲第一。這光榮的頭銜,等于現在的贈送博士學位一樣。

  曾經有無神論者的外道,诘問迦旃延尊者說:你們以爲人死而靈性不滅,那末,人死了以後,如果是受苦的話,不是應該還回到人間來麼?迦旃延尊者說:這譬如犯罪的人,已經判了死刑,他還能回到家裏來麼!外道又問:人死了以後,如果生在天上,行動是自由的,總應該回到人間來看看吧,迦旃延尊者說:人間是苦海。譬如一個人,墮在糞坑裏,既然跑出糞坑,決定不會再回到裏面去的。人死如果生了天,那肯再回到這像糞坑一樣的苦海裏來呢?這都是迦旃延尊者,善于議論的證據。

  第五位尊者是:「摩诃拘絺羅」。

  摩诃譯大如前。拘絺羅,譯成國…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南亭老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