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讲话(南亭老和尚)▪P6

  ..续本文上一页已活到一百一十七八岁,这是有他老人家的年谱,可以作为铁证的。

  金刚经上说:「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果报的理论,在佛教可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类只知道讲营养,讲医药,以求身体的健康、寿命的长久、眷属的团聚。战争的时候,怎样的防空,怎样的疏散,以避免死亡。可是绝不肯不杀害物命,以造长生不死的善因。佛经上说: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这就是果报不可思议。禅宗的祖师也说:「随缘消旧业,慎勿造新殃」。这是我们学佛的人,时时刻刻应当警觉的。向下讲到第十六位尊者「阿冕楼驮」。

  阿冕楼陀,又名阿那律陀,或阿泥楼豆,译成国语是无贫、无灭、如意的三个意思。十六大弟子中是天眼第一。

  无贫,就是不贫穷,因为尊者在过去世中,曾经遇到荒年。每逢荒年我们都知道饮食是最难得到的宝物,得到则生,得不到则死。谁也不肯在这年头儿,把吃的东西,无条件的送给人。可是阿那律陀尊者却不然,他在那饥荒的时候,曾经将仅有的一顿高粮米饭,供养一位已得圣果的辟支佛。因这一点善因,在九十一劫以来,感到财富充足,不受贫穷的困苦,也就是福报不灭。因为有福报,所以所求如意,因此他的名字,含有无贫、不灭、如意的三个意思。

  阿那律陀尊者的今生,是斛饭王的儿子,又是王子的身份,和释迦世尊是堂兄弟。因释迦世尊的拋弃国王之尊,出家学道,因而成道,为天上人间之所尊敬。他受到释迦世尊的感化,也牺牲了王子的享受,出家修道。但他有一个欢喜睡眠的坏习气,出了家以后,并没有能改变。出家是勤苦的,早起晚睡,修习禅观,听佛说法,阿那律陀尊者因此更觉辛苦,每逢释迦世尊说法,他都是前磕后仰的打磕睡。世尊看在眼里,忍在心里,积之既久,实在看他牺牲了听法的机会太可惜了,于是乎以不客气的态度,呵斥他说:咄!阿那律!你真是螺狮蚌蛤一类的东西,螺狮蚌蛤,一睡可以千年,但他闻不到佛的名字。阿那律挨了一顿骂,气极了,索性成夜的不睡,拼命的用功。这一急可把一双眼睛急瞎了,成了个废人。世尊看到他双眼失明,怪可怜的,对他百般的安慰。一方面叫他修一种金刚照明三昧,准可以弥补这一个缺憾。阿那律依教奉行,天天修这三昧。修之既久,果然证得了阿罗汉果,俱备了天眼通。而且他的天眼通,比其他的人还更特别,他拿天眼看我们这三千大千世界,正如看手掌上托的一只苹果。所以佛又称赞他为天眼第一。

  讲到这里,关于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十六位大阿罗汉,讲完了。我如仅仅乎讲他们的姓名,似乎乏味。所以我兼带的找出他们的一点历史,当故事讲给各位听听,或者比较有味,在各位听众,不知道以为如何?

  如是等诸大弟子。

  这是结束十六位尊者的一句结文。意思是说:都像这十六位尊者一样资格的,许许多大弟子,学在师后为弟,解从师生为子。这些弟子,都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大家伙儿,都是辅扬 世尊作教化众生的事业的,所以称为大弟子。

  各位听众,开会,是现在社会人们的家常便饭。每一个集会,都应该有各该会议的有关人士出席,都如理事、监事、主席,或者再加上主管机关,上级机关的指导人,与新闻记者等等各式各样的份子参加。这个会议,才算健全,也才有会议的结果。

  释迦世尊说法的法会也是这样。法会中虽然没有一般集会的章则条文,但参加的份子,比较起来,则更多,更复杂。发言,和通过议案,也有其自然的规矩。

  释迦世尊每一法会中参加的份子,大都是出家二众的比丘僧,比丘尼;在家二众的优婆塞,与优婆夷。比丘僧尼,有时称他们为声闻,缘觉,大阿罗汉,这是属于小乘的。大乘中则有菩萨。再加上天众,龙众等八部神众。阿弥陀经上,参加的份子里面,过去所讲的十六位尊者,就是比丘众,这些比丘,又都是大阿罗汉。所以说:如是等诸大弟子。如是等的等,是等于十六位以外的一千二百多位大阿罗汉。

  并诸菩萨摩诃萨。

  并者,和同的意思。就是说:不仅与十六位尊者相等地位的一千二百多位大阿罗汉在座,还有许多菩萨也同时来参加,这许多菩萨而且都是大菩萨。诸是许多,摩诃是国语的大。什么叫做菩萨呢?菩萨译成国语是觉有情,觉就是教育,有情就是众生。孟夫子曾说过,以先觉,觉后觉,也就是把自己所懂的道理、经验,展转的拿来教化其他的人。孔夫子又说过,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这个人字在佛学里面,就是有情,或者众生。祇是人字的范围,不及有情和众生的范围来得广大。孔夫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的以诗书礼乐教人,期望世界大同,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周文王恩泽及于死人的骨头,他所怀念的,就是怕饿了百姓,冻了百姓,后世称他为仁君。像文王、孔子,在佛教里说都可以称他们为菩萨。但他们的对象,祇是局限于人类。而佛教里,菩萨们的教化,都能遍及人类以外的天龙鬼神,以及地狱里的苦恼众生。如地藏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一种牺牲自我的伟大精神,不祇是地藏菩萨如此,是凡够得上称菩萨的都是如此,所以称他们大菩萨。因为他们的能力大,所度化的境界大,所证的理大,而其行为则更加伟大,所以称大。那末,弥陀法会上是些什么菩萨参加的呢?经上说: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这里列举了四位菩萨:第一位,「文殊师利」,或称曼殊室利,译成国语,是妙首、妙吉祥、妙德。法王子者,佛为法王,文殊菩萨已入法正位,故称他为法王子。阿罗汉中,以舍利弗为第一,菩萨众中以文殊师利为第一,因为他二位在大小乘中各各都是智慧第一。

  文殊师利译成所谓妙首、妙吉祥、妙德这三个名字,在华严宗里分配成三个用场:第一表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所以信为万德万行之首,因此叫妙首。第二表行,文殊师利,多生多劫以来,亲近,赞叹,供养一切诸佛,同时也为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一切众生之所亲近,供养。赞叹,亲近,供养,是吉祥的盛德,所以叫妙吉祥。同时文殊菩萨的利乐众生,是冤亲平等,到处人人欢喜,好象是普天同庆一样,这是超人的行为。而且文殊师利初生的时候,家中顿然现出很多祥瑞。如光明满室,象生六牙,金银满库等等,因这些原因,所以叫妙吉祥。第三表智,文殊在菩萨众中是,大智慧第一。智慧是诸佛之母,文殊凭这大智慧,过去劫中曾为释迦世尊的师传,因智成德,所以叫妙德。

  过去君主时代,皇帝的长子,正位东宫,就称太子,因为他有绍继王位的分儿。释迦世尊,已证入了中道第一义谛,说法自在,而称法王。文殊师利菩萨,已踏上了这个地步,有成佛之分,所以称法王子。

  阿弥陀经的末尾,释迦世尊自己说:我于此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仅仅乎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生西方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非有大智慧之人不能相信。所以这里将舍利弗,文殊师利,两个大智慧的弟子,放在前面。表示持名念佛的法门,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信仰,才能遵行。以下讲到第二位「阿逸多菩萨」。

  阿逸多译成国语为无能胜。就是当来下生于此世界,继续释迦牟尼佛而后,说法度生的弥勒菩萨。

  阿逸多是菩萨的名,弥勒是菩萨的姓,弥勒译成国语为慈氏,慈悲的慈。因为菩萨,多生多劫,修慈心三昧,常以慈眼视一切众生,任何人的慈悲之行,没有能超过于他的,所以叫慈无能胜。

  在法华经上,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在未成佛时,和弥勒菩萨,同时发菩提心,做师兄弟。祇因弥勒菩萨,欢喜游玩,不肯精进。而释迦世尊却克苦修行,辛劳备至。所以释迦世尊,已成正觉,而弥勒菩萨的成佛,要迟于释迦牟尼佛几万年。

  弥勒菩萨在梁武帝时,曾化生为傅大士,最为武帝所尊敬。五代的时候,又曾托生在浙江的奉化,绰号叫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向不吐露姓名,他的个儿很大,大肚皮,大耳朵,手里携一个布袋,逢人就乞化。化的东西,都向布袋里一放。他的禅机很多。他在将涅槃的时候,坐在一个破庙的廊下,端坐而化。在未化以前曾经说了几首偈语。他说: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又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足见弥勒菩萨,常常的显现在世间,祇是我们肉眼不识罢了。

  「干陀诃提菩萨」。是第三位的菩萨。干陀诃提,译成国语为不休息。佛道深远,绝非小根小行能轻易达到目的。必须累劫勤苦,不休不息,才能上成佛道,下度众生。

  第四位是:「常精进菩萨。」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专心一志,长时间的为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努力,所以叫常精进。大宝积经上说:这位菩萨为着度一个众生,他能经过无量劫的时间跟着他跑。他如仍然不受教化的话,但菩萨还不肯生一念弃舍之心,这可谓精进之极了。

  弥陀法会上的菩萨,当然很多,这四位祇是菩萨众中的代表罢了。代表的菩萨讲完了以后,作一个概括,所以说:「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各位听众!弥陀法会的听众!前面已经讲过了十六尊者的小乘声闻众,四位菩萨的大乘众。以下第三类的听众是天人众。经上说: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及字的解释是并且的意思,就是说:本法会不但有大小乘的圣人在座,并且还有天上的天众,人间的人众,和其他的一切众生,都同时参加,听此净土法门。

  释提桓因者,译成国语为能天主。等者,等于其他无量诸天大众。俱者,聚积。大小乘,天众,人众,还有其他的大众,一齐聚会在给孤独园。

  诸天的天字,有自然的意思,和天即理也,或者天就是玉皇上帝,以及受命于天的一般讲解不同。基督教的天堂,更没有确切的论定。天所以称自然者,天在佛教里是六道众生的一角,是具有生命活力,…

《佛说阿弥陀经讲话(南亭老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