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南亭老和尚)▪P6

  ..續本文上一頁已活到一百一十七八歲,這是有他老人家的年譜,可以作爲鐵證的。

  金剛經上說:「是經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果報的理論,在佛教可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人類只知道講營養,講醫藥,以求身體的健康、壽命的長久、眷屬的團聚。戰爭的時候,怎樣的防空,怎樣的疏散,以避免死亡。可是絕不肯不殺害物命,以造長生不死的善因。佛經上說: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這就是果報不可思議。禅宗的祖師也說:「隨緣消舊業,慎勿造新殃」。這是我們學佛的人,時時刻刻應當警覺的。向下講到第十六位尊者「阿冕樓馱」。

  阿冕樓陀,又名阿那律陀,或阿泥樓豆,譯成國語是無貧、無滅、如意的叁個意思。十六大弟子中是天眼第一。

  無貧,就是不貧窮,因爲尊者在過去世中,曾經遇到荒年。每逢荒年我們都知道飲食是最難得到的寶物,得到則生,得不到則死。誰也不肯在這年頭兒,把吃的東西,無條件的送給人。可是阿那律陀尊者卻不然,他在那饑荒的時候,曾經將僅有的一頓高糧米飯,供養一位已得聖果的辟支佛。因這一點善因,在九十一劫以來,感到財富充足,不受貧窮的困苦,也就是福報不滅。因爲有福報,所以所求如意,因此他的名字,含有無貧、不滅、如意的叁個意思。

  阿那律陀尊者的今生,是斛飯王的兒子,又是王子的身份,和釋迦世尊是堂兄弟。因釋迦世尊的拋棄國王之尊,出家學道,因而成道,爲天上人間之所尊敬。他受到釋迦世尊的感化,也犧牲了王子的享受,出家修道。但他有一個歡喜睡眠的壞習氣,出了家以後,並沒有能改變。出家是勤苦的,早起晚睡,修習禅觀,聽佛說法,阿那律陀尊者因此更覺辛苦,每逢釋迦世尊說法,他都是前磕後仰的打磕睡。世尊看在眼裏,忍在心裏,積之既久,實在看他犧牲了聽法的機會太可惜了,于是乎以不客氣的態度,呵斥他說:咄!阿那律!你真是螺獅蚌蛤一類的東西,螺獅蚌蛤,一睡可以千年,但他聞不到佛的名字。阿那律挨了一頓罵,氣極了,索性成夜的不睡,拼命的用功。這一急可把一雙眼睛急瞎了,成了個廢人。世尊看到他雙眼失明,怪可憐的,對他百般的安慰。一方面叫他修一種金剛照明叁昧,准可以彌補這一個缺憾。阿那律依教奉行,天天修這叁昧。修之既久,果然證得了阿羅漢果,俱備了天眼通。而且他的天眼通,比其他的人還更特別,他拿天眼看我們這叁千大千世界,正如看手掌上托的一只蘋果。所以佛又稱贊他爲天眼第一。

  講到這裏,關于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十六位大阿羅漢,講完了。我如僅僅乎講他們的姓名,似乎乏味。所以我兼帶的找出他們的一點曆史,當故事講給各位聽聽,或者比較有味,在各位聽衆,不知道以爲如何?

  如是等諸大弟子。

  這是結束十六位尊者的一句結文。意思是說:都像這十六位尊者一樣資格的,許許多大弟子,學在師後爲弟,解從師生爲子。這些弟子,都是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大家夥兒,都是輔揚 世尊作教化衆生的事業的,所以稱爲大弟子。

  各位聽衆,開會,是現在社會人們的家常便飯。每一個集會,都應該有各該會議的有關人士出席,都如理事、監事、主席,或者再加上主管機關,上級機關的指導人,與新聞記者等等各式各樣的份子參加。這個會議,才算健全,也才有會議的結果。

  釋迦世尊說法的法會也是這樣。法會中雖然沒有一般集會的章則條文,但參加的份子,比較起來,則更多,更複雜。發言,和通過議案,也有其自然的規矩。

  釋迦世尊每一法會中參加的份子,大都是出家二衆的比丘僧,比丘尼;在家二衆的優婆塞,與優婆夷。比丘僧尼,有時稱他們爲聲聞,緣覺,大阿羅漢,這是屬于小乘的。大乘中則有菩薩。再加上天衆,龍衆等八部神衆。阿彌陀經上,參加的份子裏面,過去所講的十六位尊者,就是比丘衆,這些比丘,又都是大阿羅漢。所以說:如是等諸大弟子。如是等的等,是等于十六位以外的一千二百多位大阿羅漢。

  並諸菩薩摩诃薩。

  並者,和同的意思。就是說:不僅與十六位尊者相等地位的一千二百多位大阿羅漢在座,還有許多菩薩也同時來參加,這許多菩薩而且都是大菩薩。諸是許多,摩诃是國語的大。什麼叫做菩薩呢?菩薩譯成國語是覺有情,覺就是教育,有情就是衆生。孟夫子曾說過,以先覺,覺後覺,也就是把自己所懂的道理、經驗,展轉的拿來教化其他的人。孔夫子又說過,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這個人字在佛學裏面,就是有情,或者衆生。祇是人字的範圍,不及有情和衆生的範圍來得廣大。孔夫子,周遊列國,席不暇暖的以詩書禮樂教人,期望世界大同,後世尊他爲萬世師表。周文王恩澤及于死人的骨頭,他所懷念的,就是怕餓了百姓,凍了百姓,後世稱他爲仁君。像文王、孔子,在佛教裏說都可以稱他們爲菩薩。但他們的對象,祇是局限于人類。而佛教裏,菩薩們的教化,都能遍及人類以外的天龍鬼神,以及地獄裏的苦惱衆生。如地藏菩薩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一種犧牲自我的偉大精神,不祇是地藏菩薩如此,是凡夠得上稱菩薩的都是如此,所以稱他們大菩薩。因爲他們的能力大,所度化的境界大,所證的理大,而其行爲則更加偉大,所以稱大。那末,彌陀法會上是些什麼菩薩參加的呢?經上說:

  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幹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這裏列舉了四位菩薩:第一位,「文殊師利」,或稱曼殊室利,譯成國語,是妙首、妙吉祥、妙德。法王子者,佛爲法王,文殊菩薩已入法正位,故稱他爲法王子。阿羅漢中,以舍利弗爲第一,菩薩衆中以文殊師利爲第一,因爲他二位在大小乘中各各都是智慧第一。

  文殊師利譯成所謂妙首、妙吉祥、妙德這叁個名字,在華嚴宗裏分配成叁個用場:第一表信,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所以信爲萬德萬行之首,因此叫妙首。第二表行,文殊師利,多生多劫以來,親近,贊歎,供養一切諸佛,同時也爲一切諸佛之所稱贊,一切衆生之所親近,供養。贊歎,親近,供養,是吉祥的盛德,所以叫妙吉祥。同時文殊菩薩的利樂衆生,是冤親平等,到處人人歡喜,好象是普天同慶一樣,這是超人的行爲。而且文殊師利初生的時候,家中頓然現出很多祥瑞。如光明滿室,象生六牙,金銀滿庫等等,因這些原因,所以叫妙吉祥。第叁表智,文殊在菩薩衆中是,大智慧第一。智慧是諸佛之母,文殊憑這大智慧,過去劫中曾爲釋迦世尊的師傳,因智成德,所以叫妙德。

  過去君主時代,皇帝的長子,正位東宮,就稱太子,因爲他有紹繼王位的分兒。釋迦世尊,已證入了中道第一義谛,說法自在,而稱法王。文殊師利菩薩,已踏上了這個地步,有成佛之分,所以稱法王子。

  阿彌陀經的末尾,釋迦世尊自己說:我于此五濁惡世,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僅僅乎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非有大智慧之人不能相信。所以這裏將舍利弗,文殊師利,兩個大智慧的弟子,放在前面。表示持名念佛的法門,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信仰,才能遵行。以下講到第二位「阿逸多菩薩」。

  阿逸多譯成國語爲無能勝。就是當來下生于此世界,繼續釋迦牟尼佛而後,說法度生的彌勒菩薩。

  阿逸多是菩薩的名,彌勒是菩薩的姓,彌勒譯成國語爲慈氏,慈悲的慈。因爲菩薩,多生多劫,修慈心叁昧,常以慈眼視一切衆生,任何人的慈悲之行,沒有能超過于他的,所以叫慈無能勝。

  在法華經上,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在未成佛時,和彌勒菩薩,同時發菩提心,做師兄弟。祇因彌勒菩薩,歡喜遊玩,不肯精進。而釋迦世尊卻克苦修行,辛勞備至。所以釋迦世尊,已成正覺,而彌勒菩薩的成佛,要遲于釋迦牟尼佛幾萬年。

  彌勒菩薩在梁武帝時,曾化生爲傅大士,最爲武帝所尊敬。五代的時候,又曾托生在浙江的奉化,綽號叫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向不吐露姓名,他的個兒很大,大肚皮,大耳朵,手裏攜一個布袋,逢人就乞化。化的東西,都向布袋裏一放。他的禅機很多。他在將涅槃的時候,坐在一個破廟的廊下,端坐而化。在未化以前曾經說了幾首偈語。他說: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又說: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足見彌勒菩薩,常常的顯現在世間,祇是我們肉眼不識罷了。

  「幹陀诃提菩薩」。是第叁位的菩薩。幹陀诃提,譯成國語爲不休息。佛道深遠,絕非小根小行能輕易達到目的。必須累劫勤苦,不休不息,才能上成佛道,下度衆生。

  第四位是:「常精進菩薩。」精者不雜,進者不退,專心一志,長時間的爲著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而努力,所以叫常精進。大寶積經上說:這位菩薩爲著度一個衆生,他能經過無量劫的時間跟著他跑。他如仍然不受教化的話,但菩薩還不肯生一念棄舍之心,這可謂精進之極了。

  彌陀法會上的菩薩,當然很多,這四位祇是菩薩衆中的代表罷了。代表的菩薩講完了以後,作一個概括,所以說:「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各位聽衆!彌陀法會的聽衆!前面已經講過了十六尊者的小乘聲聞衆,四位菩薩的大乘衆。以下第叁類的聽衆是天人衆。經上說: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

  及字的解釋是並且的意思,就是說:本法會不但有大小乘的聖人在座,並且還有天上的天衆,人間的人衆,和其他的一切衆生,都同時參加,聽此淨土法門。

  釋提桓因者,譯成國語爲能天主。等者,等于其他無量諸天大衆。俱者,聚積。大小乘,天衆,人衆,還有其他的大衆,一齊聚會在給孤獨園。

  諸天的天字,有自然的意思,和天即理也,或者天就是玉皇上帝,以及受命于天的一般講解不同。基督教的天堂,更沒有確切的論定。天所以稱自然者,天在佛教裏是六道衆生的一角,是具有生命活力,…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南亭老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