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什么称其为选佛场呢?因为禅堂是个求开悟的地方,要开悟才能成佛作祖。所以,如不是发菩提心而进禅堂,那便与真正的禅不相应。
现在学佛参禅的人愈来愈多,很多人都期勉于打禅七。但有的人是带着赶时髦的心理,好象大家都打坐了,我也非赶快来打坐不可;好象曾进了禅堂,便能让自己沾上一点光。故有些居士就常开玩笑说:「某人从禅堂出来了,我们且去看他有没有金光闪闪?」这种赶时髦、作秀的心理,是最病态的。
其次,有些人乃把禅堂当作度假的好地方。因为对多数居士而言,平日的工作比较紧张、忙碌;甚至工作的环境非常喧嚷、吵杂。而禅堂刚好相反,虽于初坐时腿会痛,但等比较习惯了,则坐在那里数息,从一数到十,你究竟数了多少?其实也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验收。于是坐着、数着,时间到了便去吃饭。平常在家里还要自己煮,甚至要到外面去买,而现在都是现成的─天人妙供。然后下午再数数息,晚上时间到了,又睡觉去也!禅堂另有个绝大的好处──禁语。我们有时候,颇讨厌与人接触,一天到晚叽哩呱啦地讲个不停,想躲都没地方躲。而禅堂则是最安全的地方,见了熟人也不用打招呼。所以没有进过禅堂的人,不知道禅堂是这样的好地方;等进过禅堂后,只要稍微能掌握方法,禅堂真是个能让你完全放松的地方。
现在有很多大头呆,花很多钱到国外观光,只为了想放松。其实到国外很累的!不但行程排得很紧,且又饮食不调、语言不通;出一趟远门乃比没出去还累,花了很多冤枉钱,未必得到什么好处。而现在终发现度假、休闲最好的地方,还是禅堂。故有很多居士常跟我建议:我们又有几天连续假期了,来打个禅三、禅五吧!
第三种人乃把禅堂当病房,身体有病,打坐去。以打坐可治很多病,不管是头疼、腰酸、胃痛....,几天坐下来,百病全消。所以又有很多人喜欢进禅堂,却把禅堂当「疗」房。
第四种人单把禅堂当作练功房──练气功。这几天头闷闷的、胸痛痛的,气堵塞不通。好好进禅堂,坐个七天、八天,大概不通的地方,皆能慢慢顺通!
最近竟有一个人跟我说:「法师!那时再举办精进禅修呢?」我说:「急什么?」他说:「很久没有被人骂了!」「若是皮痒、欠骂,还不简单!还要我这般劳师动众,才能骂你几句吗?」所以虽有心进禅堂的人,愈来愈多;但皆未必与菩提相应。
唯菩提可贵
人一生的寿命,不管是五十岁、六十岁或八十岁,说长不算长,说短也不短。然在这一生之中,竟什么才是最可贵的呢?名既不可贵,财也不可贵,爱情、事业都是梦幻泡影,甚至如中国人所讲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不可靠。因为没有觉悟的人,只是睁着眼睛的瞎子,开口说的都是梦话;所以人如在这一生中未能觉悟,则不管他做了多大的事业,受到多少人的尊敬、爱戴,其实还是空走一趟。因此人生真正可贵的就是菩提。
从觉悟而心通
故如我们进禅堂却不是抱着求觉悟的心,便要愧对三宝,愧对这些护持我们的信众。所以大家不要只求数息,把呼吸数顺了,感到身体慢慢适应轻安了,心就安逸,似觉得已经过关了──这在菩提道上还没一分呢!
已经第三天了,我相信大家的身心已能慢慢感到平定、适应,然不能因此就松懈了。因为在菩提道上,你才刚起步而已!因此还要时时刻刻提起求觉悟的心。昨天已讲过:心要先通,脉才会通;而心怎么通呢?要理通,心才能通;而理唯从觉悟去通。如心中不具求觉悟的心,则听再多的道理,还只是隔鞋搔痒而已!所以还当常提此菩提心。
大疑心 十一月八日 早斋
参禅要发大疑心,而非小疑心。小疑就是疑神疑鬼,常对未来的事抱着忧伤、恐惧,常觉得没有安全感,似惶惶不可终日,故小疑唯是烦恼的根源。而大疑,反是抱着「大无畏」的精神,去做追根溯源的工作。这种疑将发生在两种状况:
第一、是碰到逆境时:人生难免有很多不如意事,然许多人碰到逆境往往都会怨天尤人;若只是抱怨,其实对他根本毫无帮助。其次是想逃避,但终究还是逃避不了的。故唯有于逆境中起疑心,好好去探究逆境发生的原因,然后才得以对治、消除。这种因于逆境而起的疑心,对一般人而言还是比较容易的。
第二、在顺境中起疑心:处在顺境当起什么疑心呢?因为即使目前虽已很不错了,但它就是最好的吗?未必!学佛常说:「志求无上正等正觉」,要求得的乃是最圆满的觉悟,然很多人往往得少为足,起增上慢。所以要在顺境里还能起疑心,便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但唯有于顺境中更起疑心,才能去突破、超越。
以这种疑是先破坏再建设(疑是破坏;疑之后能找出原因,并加以对治、消除,这才是建设。)所以没有真信心的人,不愿意多起疑情;故遇到逆境时便只会抱怨,而在顺境时更是得过且过。
所以要起这种大疑,一方面要有自信心,二方面还要忍受相当的寂寞。因为必有人将说:「你何必那么想不开?这不是已很好了吗?」你如果去悬念着:「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有人就会调侃说:「你三餐吃饱了没事干吗,想这些杂七杂八的做什么?」所以真正的疑,既不容易发,更不容易持久,因为那历程将相当的孤单、寂寞。
然即使是世间的科学,其之所以能进步,也是因为「疑」的关系─因觉得那产品,不应该只是这个样子;于是他们花了很多苦心去研究,终能研发出一些更精致、更巧妙产品来。故因为疑,所以科学能进步;因为疑,所以文化能昌明。而在修行方面,禅宗更强调:要大疑才能大悟。很多人只想开悟,甚至顿悟;但自己全无疑情,这从何而悟呢?
佛家常说:回头是岸。如何能回头呢?这还是从疑而有的。如登山者,走着走着,感到好象不对劲了,怎么愈走愈陌生,愈走愈偏辟呢?于是因为有此之疑,才能回到正路。
因此在生活中,或在修行上,我们都要经常地提起疑情。但要提的是大疑,而非小疑。如果只是小疑的经常疑神疑鬼,那便只是自寻烦恼,而非解脱烦恼矣!
参禅 十一月八日 午斋
以上,我已讲了很多心:大愤心、大信心、菩提心....,你们还欠什么心呢?其实这些,都是为参禅而作的准备!所以我们现在,就直说「参禅」法门。
参禅其实是参疑情。如今天早上所说:我们要去面对问题,从而挑起疑情。人,从生到死,本就在一大堆的迷惑中;然有些人虽也知道,却不愿意去面对它。我记得有一本小说《老人与海》─海明威写的,里面有一段话说:「种种人生的大问题,还轮不到我们这些升斗小民来伤脑筋;有些专研究哲学的学者、教授,他们是靠此吃饭的;所以这些还是留给他们去作文章吧!」也有些人虽有意去面对它,但杂务太多,今晚想一想,还没想通;明朝爬起来,又开始忙东忙西的,最后连问题都想不起来了。所以,或没有面对问题的勇气,或心太散了,故总是无法将问题凝聚起来。然这问题若不解决的话,人一生便像睁眼的瞎子。
话头与话尾
而参禅就是要在我们心比较安定的时候,既没有庶务缠身,也没有妄念干扰,才能直接地把问题提出来,而好好地去看待它、面对它。然禅宗何以把处理问题的方式,称为「参话头」呢?首先,「参」不是想,不是用尽心思、想尽办法要把答案逼出来。因为「想」是思惟心,若用想的方式去处理问题的话,那只是钻话尾而非参话头。
「参」,简单说就是「提」,把问题不断地提着、提着,但也不是念话头,如只把问题不断地一念再念,有人便将疑惑道:「参话头不如念佛有功德,念佛还能仗佛加庇,而念『我是谁』等,有什么意思呢?」参者,在提的当下,还要保持疑情(从心中认定它,确是个大问题)。而念佛时,就这么念下去,顶多是专心一点,而不会把它当问题。所以参话头,就是把问题不断地悬着,而待它能水落石出。
动心起念者谁
然而当参什么疑情呢?其实疑情是每个人本有的,只是平常我们都疏忽了;有时当打坐到心比较定时,疑情也会自然涌现。所以我一向认为:真正的参话头,就是要参你当下有的疑情。
可是很多人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什么疑情?所以就只好给个问题叫他去参。在中国禅宗史上,所曾参的话头好象很多,比如:「何谓明上座本来面目?」、「我是谁?」、「念佛者是谁?」、「拖死尸者谁?」、「六根门头的主人为何?」....,问题的形式好象很多,其实重点各位可以确定:「是谁?」。我们不知道在这里吃饭、听讲的这个人是谁?不知道他过去是什么?不知道他将来又会有什么变化?因为不知道他是谁,于是人生就这样茫茫然地来,又茫茫然地去。
其实疑情的重点只在于:到底我是谁?但我们不可能只是问:「谁啊?谁啊?」所以今天我们用另一种形式来提这个问题─参「起心动念者是谁?」我们都知道身体是随着心念而动的:因为心念动了,所以嘴巴会说话,耳朵可以听,脚可以走路....,然你的心念又是从何而有的?──起心动念者是谁?
这问题不是给你写论文用的,故不要把你六年所学的全部搬出来思索,也并不只是念着、念着,而是要把它当一个大问题,经常提着: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便只是个奴才、魁儡、无头鬼,被盲目的业力牵东扯西,空忙一场;甚至不只空忙,且造下很多的业,产生很多的烦恼。
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提起疑情:「到底谁在起心动念?」不要用已有的佛学名相去解释它,因为名相终归是名相,与你真正的体验毫不相干。也不…
《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