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八众诵▪P2

  ..续本文上一页我个人出家的体验来讲,也是蛮相应的。以一般的居士,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必工作到上司首肯了,或顾客满意了,因此才能得到一些报酬。但就修行者而言,若因闻思佛法,而得到观念上的突破。这当下就受用了,而不需要等别人来肯定我时,才能得到回馈。同样,在禅修中得到的觉受,也不需经由别人给我肯定、赞叹,才能受用也。

  

  然后,将我的心得再跟大众分享时,又可激发出更多的安乐来。因此修行的乐,乃是「现前乐」,而非「来时乐」。但这乐是内在的,是从内销、从无所累中,而得到身心的安乐。至于居士的工作报酬,反才是来时乐、非时乐也。

  

  胜妙一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名曰上座,独住一处,亦常赞叹独一住者。独行乞食,食已独还,独坐禅思。时有众多比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尊者名曰上座,乐一独处,亦常赞叹独一住者。独入聚落乞食,独出聚落,还至住处,独坐禅思。」尔时世尊语一比丘,汝往诣彼上座比丘所,语上座比丘言:「大师告汝。」比丘受教,诣上座比丘所,白言:「尊者!大师告汝。」时上座比丘,即时奉命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尔时世尊告上座比丘:「汝实独一静处,赞叹独处者,独行乞食,独出聚落,独坐禅思耶?」上座比丘白佛:「实尔,世尊!」佛告上座比丘:「汝云何独一静处,赞叹独住者,独行乞食,独还住处,独坐禅思?」上座比丘白佛:「我唯独一静处,赞叹独住者,独行乞食,独出聚落,独坐禅思。」佛告上座比丘:「汝是一住者,我不言非一住,然更有胜妙一住。何等为胜妙一住?谓比丘前者枯干,后者灭尽,中无贪喜;是婆罗门心不犹豫,已舍忧悔,离诸有爱,群聚使断,是名一住,无有胜住过于此者。」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悉映于一切,悉知诸世间,不着一切法,

  

  悉离一切爱,如是乐住者,我说为一住。」

  

  佛说此经已,尊者上座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8 ~ p.9

  

  这样的经义,其实我们已不陌生了。因此,我们就直接讲:「一住」的一,乃有「单一」与「统一」的差别。若单一的住,就是修定法门也,将心专注在一个方法上。

  

  然从另个角度来看,这个「一」其实就是我也。虽最初的一,乃狭指修定法门。可是既我把心,寄托在这法门上;故事实上,这一即寓含着我。因此,虽能入定,却不能了生死也。故除非是统一的一,以统一则不分物我。故一住,即是无住;是名「胜妙一住」。以胜妙一住故,才能了生死也。

  

  故既只个人住在一房子里,独进独出,不是一住。也将心专注在修定法门中,不是一住。乃要从体证无我,而跟世间一切统一,这才是真正的一住也。

  

  我常住耳,汝自不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央瞿多罗国人间游行,经陀婆阇梨迦林中,见有牧牛者、牧羊者、采柴草者、及余种种作人。见世尊行路,见已皆白佛言:「世尊!莫从此道去。前有央瞿利摩罗贼,脱恐怖人!」佛告诸人:「我不畏惧。」作此语已,从道而去。彼再三告,世尊犹去。遥见央瞿利摩罗,手执刀楯,走向世尊,世尊以神力现身徐行,令央瞿利摩罗駃走不及。走极疲乏已,遥语世尊:「住!住!勿去。」世尊并行而答:「我常住耳,汝自不住。」尔时央瞿利摩罗即说偈言:「沙门尚駃行,而言我常住,我今疲倦住,说言汝不住。沙门说云何,我住汝不住?」

  

  这部经是讲到佛教史上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就是央摩罗觉。相信央摩罗觉的故事,各位或已听过了:

  

  他最初唯信仰外道,而外道的导师竟告诉他:你要杀人,且杀到五百人,便能生天。所以他就到处杀人,杀到最后,他的住所附近没有人敢去。然释迦牟尼佛因多生多劫的因缘,决定去度化他。于是便往央摩罗觉现身的地方去。

  

  最初,央摩罗觉看到祂时,心想:既已杀了四百九十九个,还差一个,现竟有人自动来凑数哩,正合寡意!于是就执刀追上去了。佛陀只慢条斯理地走着,可是他拼命追,也追不上。于是只能对空乱喊道:「停!停啊!有种者,就不要跑。」世尊并行而答曰:「我没动啊!是你自己停不住的。」于是央摩罗觉乃怪而问道:「你跑得这么快,连我都追不上了,为什么还说“我没动呢?”」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央瞿利摩罗!我说常住者,于一切众生,谓息于刀杖。汝恐怖众生,恶业不休息。我于一切虫,止息于刀杖;汝于一切虫,常逼迫恐怖,造作凶恶业,终无休息时。我于一切神,止息于刀杖;汝于一切神,长夜苦逼迫,造作黑恶业,于今不止息。我住于息法,一切不放逸;汝不见四谛,故不息放逸。」

  

  央瞿利摩罗说偈白佛:「久乃见牟尼,故随路而逐,今闻真妙说,当舍久远恶。」作如是说已,即放舍刀楯,投身世尊足,愿听我出家。佛以慈悲心,大仙多哀愍,告比丘善来,出家受具足。尔时央瞿利摩罗出家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增修梵行,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央瞿利摩罗得阿罗汉,觉解脱喜乐,即说偈言:「……」

  

  佛说此经已,央瞿利摩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20

  

  这又讲到「住跟不住」的境界。事实上,在经典上常有「住或不住」的论述,就像前面刚讲的「胜妙一住」。对一住,我的解释反是不住,而非住也。同理,于此经中,佛说「我住,而非不住。」

  

  于是对于什么是住?什么是不住?主要是就住所而有差别。因凡夫跟圣人,其实皆可都住,也可都不住。何谓也?因圣人,是住于性,而不住于相;住于心,而不住于境。反之,凡夫乃住于相,而不住于性;住于境,而不住于心。

  

  因此,在《华严经》里有谓十住法门,这住乃住于理、住于性、住于心也。而凡夫心被境转,其实也可说住,住于什么呢?住于境、住于相、住于无明也。所以「住或不住」的界定,如从性相、心物、智愚去判断,其实是很清楚的。故佛陀也可以说「我不住,是你住尔!」只是住的定义不一样而已!故不管怎么讲,我们都能确认无疑也。

  

  唯有如来能量于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形色丑陋,难可观视,为诸比丘之所轻慢,来诣佛所。尔时世尊四众围绕,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汝等见彼比丘来,形状甚丑,难可视见,令人起慢不?」诸比丘白佛:「唯然,已见。」佛告诸比丘:「汝等勿于彼比丘起于轻想,所以者何?彼比丘已尽诸漏,所作已作,离诸重担,断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诸比丘!汝等莫妄量于人,唯有如来能量于人。」彼比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汝等见此比丘,稽首作礼,退坐一面不?」比丘白佛:「唯然,已见。」佛告诸比丘:「汝等勿于是比丘起于轻想,乃至汝等莫量于人,唯有如来能知人耳。」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飞鸟及走兽,莫不畏师子,唯师子兽王,无有与等者。

  

  如是智慧人,虽小则为大,莫取其身相,而生轻慢心,

  

  何用巨大身,多肉而无慧?此贤胜智慧,则为上士夫,

  

  离欲断诸结,涅槃永不生,持此最后身,摧伏众魔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2 ~ p.3

  

  这部经乃讲到有位比丘外形很丑陋,所以很多人都瞧不起他。但佛陀说:其实这位比丘,早已证得阿罗汉果。所以「汝等莫妄量于人,唯有如来能量于人。」

  

  但也未必有修行者,才能教你修行!结论呢?自依止,法依止,莫余依止。

  

  谁是真正的善知识?对大部分人而言,乃很难确认?因为既慈眉善目者,未必是善知识。你不要以为他话讲得甜,又常招呼你。故你觉得开心,便认定他就是善知识。能说善道者,未必是善知识;很多人能口若悬河地通古博今,却未必有正知见也。热心弘法者,也未必是善知识;热心者,很多还止于信愿而已!甚至有神通异能者,也未必是善知识;外道也有神通异能。故凭凡夫的道眼,根本很难去评定:谁是善知识?谁非善知识?这是第一点。

  

  其次,未必是善知识才能教我们修行。这一点的看法,又更不一样!我们不要想:必寻到一位十全十美的善知识,我们才愿意跟他学。如果你这么想,你就根本不用学了。因不必修证到很圆满的境界,才有能力教我们修行。这就比如我们有病去看医生,结果看那医生也是无精打采、病恹恹的。你想:既连自己的病都治不好,还能治他人的病吗?不一定!有时候不能治自己病者,却能治他人的病。所以有些修行人,在其他方面都表现良好;然在业障最重的关卡,他还是过不去也。

  

  最后,我们要如何亲近善知识呢?我觉得很简单:就是他今天说的一句话,对我有用,我就拿这句话去用。至于其它用不上的,就还给他,或留待察看。而什么才是有用的呢?能够增长智慧,或减少烦恼的,就是有用。而非讲一些天南地北,或怪力乱神。

  

  事实上,我们心中还是有个准则的。否则,我们也不用来学佛。而这准则,有的人很清晰,有的人较朦胧。如果较朦胧,便容易走偏而不自觉也。以众生有二障:理障,理路不明;事障,烦恼不断。故能有助于消此二障者,即是我们的善知识也。

  

  年少比丘不欲营助诸比丘作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众多比丘集供养堂,悉共作衣。时有一年少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法律,不欲营助诸比丘作衣。时众多比丘诣世尊所,…

《佛法原典 八众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