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痴迷执着。平心而论,世间法如果不取巧,就没有卖点;做生意不搞噱头,人气就不旺。但学禅的人,如一天到晚也跟着噱头转,便永远出不了格局、出不了生死也。
三种示现教化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阇尸利沙支提,与千比丘俱,皆是旧萦发婆罗门。尔时世尊为千比丘作三种示现教化,云何为三?神足变化示现,他心示现,教诫示现。
神足示现者,世尊随其所应,而示现入禅定、正受:陵虚至东方,作四威仪──行、住、坐、卧;入火三昧,出种种火光──青、黄、赤白、红、玻璃色;水火俱现,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周圆四方,亦复如是。尔时世尊作种种神变已,于众中坐,是名神足示现。他心示现者,如彼心,如彼意,如彼识;彼应作如是念,不应作如是念;彼应作如是舍,彼应作如是身证住,是名他心示现。
教诫示现者,如世尊说:「诸比丘!一切烧然。云何一切烧然?谓眼烧然,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烧然。如是耳、鼻、舌、身、意,彼亦烧然。以何烧然?贪火烧然,恚火烧然,痴火烧然;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火烧然。」尔时千比丘闻佛所说,不起诸漏,心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220 ~ p.221
这是说释迦牟尼佛最初教化众生时,是以三种示现─神足变化、他心示现、教诫示现。其实这种说法,未必属实。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佛陀,其实是禁止弟子显现神通的。既禁止弟子显神通,祂那会一天到晚在显神通呢?
或问:为何不以显神通,来度化众生呢?
答言:与内销法不相应故。
解脱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罗侯罗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修持梵行,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观察罗侯罗心,解脱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问罗侯罗言:「汝以授人五受阴未?」罗侯罗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罗侯罗:「汝当为人演说五受阴。」尔时罗侯罗受佛教已,于异时为人演说五受阴。说已,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为人说五受阴,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尔时世尊复观察罗侯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侯罗言:「汝为人说六入处未?」罗侯罗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罗侯罗:「汝当为人演说六入处。」尔时罗侯罗于异时,为人演说六入处。说六入处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为人演说六入处,唯愿世尊为我说法!」尔时世尊观察罗侯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侯罗言:「汝已为人说尼陀那法未?」罗侯罗白佛言:「未也,世尊!」佛告罗侯罗:「汝当为人演说尼陀那法。」
尔时罗侯罗于异时,为人广说尼陀那法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为我说法!」尔时世尊复观察罗侯罗心,解脱智未熟,广说乃至告罗侯罗言:「汝当于上所说诸法,独于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尔时罗侯罗受佛教敕,如上所闻法、所说法,思惟称量,观察其义。作是念:此诸法,一切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
尔时罗侯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于如上所闻法、所说法,独一静处,思惟称量,观察其义。知此诸法,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尔时世尊观察罗侯罗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罗侯罗言:「罗侯罗!一切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如上无常广说。」尔时罗侯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退。
尔时罗侯罗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纯修梵行,乃至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心善解脱。佛说此经已,罗侯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225
解脱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所谓「未熟」,非不知。
而是未如实观察,如理思惟,如法抉择;故还不与心相应也。
这部经主要是说罗侯罗的故事:罗侯罗要修行,佛陀问他:「是否已为他人说五蕴法?」他答曰:「还没有!」于是乃为他人说五蕴法。佛陀再问:「是否已为他人说六入法?」他答曰:「还没有!」于是乃为他人说六入法。尔后佛陀更问:「是否已为他人说尼陀那法?」他答曰:「还没有!」于是乃为他人说尼陀那法─就是缘起法也。
故解脱慧之所以「未熟」,不是不知道。而是未如实观察、未如理思惟、未如法抉择。有时候我们虽听到了,但未好好观察。比如说虽听到无常,但在现实生活上还未好好观察,以确认一切都是无常。这是未如实观察也。
第二未如理思惟:虽现象是无常的,但为何无常呢?因为诸法是缘起的,所以必无常。故要透过思惟,才能使这些道理能够贯穿成片。否则,今天听这有道理,明天听那也有道理。但它们之间,或许有冲突矛盾而不能察觉。
其实,这也是中国人在学佛上的大问题,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都是填鸭式的教育;故表面上似吸收了,其实未消化哩!为什么未消化呢?因为自己不会去思考,不会去组合。
必经过如实观察、如理思惟后,对这道理才能真实相应。而真相应后,才能更如法抉择。抉择什么?抉择是要外延?还是要内销?是顺生死流?还是逆生死流?故罗侯罗虽已听得很多法,也能琅琅上口地跟着复讲。但因未如实观察,未如理思惟,未如法抉择故,还跟这法不相应尔!
若经如实观察,如理思惟,如法抉择后,才能肯定佛法为「不二法门」,也才能死心塌地地去修行。故得成就于不退转位。
所以释迦牟尼佛要他为人说者,其实是要他再仔细地思考;因为听比较容易,而说比较难。但如只是照本宣科地复讲,其实也未消化哩!于是佛陀要他「独于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要经过更专精地观察、思惟、抉择之后,才能肯定佛法为不二法门,才能死心塌地的修行用功。
所以,一个人如真已契入佛法,即不会再退转的。因为既法是无所不是、无所不在的,云何可退呢?故罗侯罗经过更专精地思惟后,便解脱智熟而堪任受增上法也。
治蛇咒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比丘名优波先那,住王舍城寒林中冢间,蛇头岩下迦陵伽行处。时尊者优波先那,独一于内坐禅,时有恶毒蛇,长尺许,于上石间堕优波先那身上。优波先那唤舍利弗,语诸比丘:「毒蛇堕我身上,我身中毒。汝等驶来,扶持我身出置于外,莫令于内身坏,碎如糠糟聚。」时尊者舍利弗,于近处住一树下,闻优波先那语,即诣优波先那所,语优波先那言:「我今观汝色貌、诸根不异于常,而言中毒,持我身出,莫令散坏,如糠糟聚,竟为云何」?优波先那语舍利弗言:「若当有言:眼是我、我所,耳、鼻、舌、身、意是我、我所;色、声、香、味、触、法是我、我所;地界、水、火、风、空、识界是我、我所;色阴,受、想、行、识阴是我、我所者,面色诸根,应有变异。我今不尔,眼非我、我所,乃至识阴非我、我所,是故面色,诸根无有变异。」
舍利弗言:「如是,优波先那!汝若长夜离我、我所、我慢、系着、使,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永不复起,云何面色、诸根当有变异!」时舍利弗即周匝扶持优波先那身,出于窟外。优波先那身,中毒碎坏,如聚糠糟。时舍利弗即说偈言:
「久殖诸梵行,善修八圣道,欢喜而舍寿,犹如弃毒钵。
久殖诸梵行,善修八圣道,欢喜而舍寿,如人重病愈。
久殖诸梵行,善修八圣道,如出火烧宅,临死无忧悔。
久殖诸梵行,善修八圣道,以慧观世间,犹如秽草木,
不复更求余,余亦不相续。」
时尊者舍利弗,供养优波先那尸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优波先那,有小恶毒蛇,如治眼筹,堕其身上,其身即坏,如聚糠糟。」佛告舍利弗:「若优波先那诵此偈者,则不中毒,身亦不坏如聚糠糟。」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诵何等偈,何等辞句?」佛即为舍利弗而说偈言:
「常慈念于彼,坚固赖咤罗,慈伊罗盘那,尸婆弗多罗,
钦婆罗上马,亦慈迦拘咤,及彼黑瞿昙,难陀跋难陀。
慈悲于无足,及以二足者,四足与多足,亦悉起慈悲。
慈悲于诸龙,依于水陆者,慈一切众生,有量及无量。
安乐于一切,亦离烦恼生,欲令一切贤,一切莫生恶,
常住蛇头岩,众恶不来集。凶害恶毒蛇,能害众生命,
如此真谛言,无上大师说。我今诵习此,大师真实语,
一切诸恶毒,无能害我身。贪欲瞋恚痴,世间之三毒,
如此三恶毒,永除名佛宝;法宝灭众毒;僧宝亦无余。
破坏凶恶毒,摄受护善人,佛破一切毒,汝蛇毒今破。
故说是咒术章句,所谓:坞耽婆隶耽婆隶舰陆波罗耽陆奈渧肃奈渧枳跋渧文那移三摩移檀谛尼罗枳施婆罗拘闭坞隶坞娱隶悉波呵
舍利弗!优波先那善男子,尔时说此偈、说此章句者,蛇毒不能中其身,身亦不坏如糠糟聚。」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优波先那未曾…
《佛法原典 六入相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