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六入相应▪P7

  ..续本文上一页这部经的经文或比喻。既此经已非佛说的,故再引用者,何可能是佛说的呢?

  

  第一义空法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414

  

  这部经,非佛原说的,应很明确了。

  

  然「有业报而无作者」的说法,却让我们多一种省思的空间。

  

  「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诸位听课听到这里,再看这部经典。相信不待我指明,你大概也明了它不是佛原说的,对不对?然而是不是佛原说的,我们现在暂时搁下,且看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有业报而无作者。事实上重点不在于有无,而在于我们对有无的定义为何?就像「不受后有」的不受,是如何定义的?

  

  「有业报」的有,是实有?还是幻有?是因缘有?还是执着有?

  

  同理「而无作者」的无,是莫须有的无?还是非实性的无?不执着的无?

  

  「有业报」的有,是实有?还是幻有呢?当然不是实有,以佛法不承认任何相是实有的。说它是幻有;然这幻有,也不是无中生有的幻有,也不是莫须有的幻有。既不是实有,又非纯幻有,是因缘有吗?当然就佛法而言,一切都是因缘有的:有因有缘,所以诸法示现。最后,是执着有吗?当然,如不执着的话,那什么因、什么缘,跟我也没什么关系。

  

  所以既是因缘有,也是执着有,这两个是分不开的。因为「因缘有」的因缘中,乃包括众生的执着也。反之,也因执着,所以才会去分辨这么多不同的因缘。

  

  这有业报的有,是这样子。那无作者的无,又是什么呢?当然不能说是莫须有的无,如果是莫须有的无,那就变成断灭了。故这「无」,是说非实性的无。在佛法里若讲到有无,说无者,大概都是指性,而非相也。比如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些一大堆的「不」,都是从性上说的。所以「而无作者」的无,也是指非实性的无,或无自性的无。当然也可说是:为不执着,故无也。

  

  「有业报而无作者」,故我们要知道,这「有无」,既非绝对的有,也非绝对的无。有业报,因为业报的现象是存在的、是变化的。而无作者,但却不存在着能造作的主体。故有一种讲法,谓之曰「相用虽有,体性乃空」。现象有,我们六根所觉知到这林林总总的世界,乃称为现象有或相用有。可是在现象里,却没有一个独立的体,没有一种永恒的性,则称为体空或性空也。

  

  因此,要了解相有体空或相有性空,从缘起去了解还是最直接了当的。因为:虽有因、有缘,则众相现;但在现的当下,其实还是无自体、无自性也。

  

  如果更说为「有业报而无受者」,不亦可乎?

  

  然如只是讲:有业报而无作者。我觉得还是不够的,因为很多人在造业时,乃不觉得我在造业。可是受报时,就觉得我在受报哩!不然只是讲;有业报而无作者,你就放心去作。可是等到受报时,就觉得有我在受苦哩!这能解脱吗?

  

  如能进一步体证:有业报而无受者,才是更高的功夫。所以既作者,当下是空,也受者,当下是空。若于业报当下而无受者,那就无所谓苦,无所谓生死轮回了。

  

  有业报者,亦非谓定业不可转也。

  

  事实上谓有业报,也是从因缘法来说的,故这业报,也不是「定业」也。在佛教里常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那我问你:什么时候到了呢?不能说:报的时候,就是时间到了;时间到了,它就报了。这等于未回答嘛!

  

  如就无常法而言,这业其实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但在一般缘里,它的改变就很有限,以至于不觉得。若在殊胜对应的缘里,它的改变就很大。就像种子,如把它放在空气中,故它今天是种子,明天也是种子,过了一年后,还依然是种子;因在空气的缘里,它就没什么大变化。但如把种子植入土里去,或这种子被水淹了,它就很快发芽现形了。所以什么时候报呢?接触到殊胜对应的缘时,它就报了。至于会报成什么样子呢?遭遇不同的缘,就会有不同的报。故也不是时候到了,就都受一样的报。

  

  所以业,其实是没有定业的。因为业,本自性空;用不同的缘去触发它,便会结成不同的业报。所以恶因,如碰上修行的缘,还可以重业轻受的;而非既种恶因,必结恶果。因为从因种下去,到结成果之前,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去改变它的缘。如我们不断地给它一些善缘、一些清净的缘;它的报就未必是恶报,或太恶的报。因此,有业报的有,既非实有,也非定有,而是随着因缘不断地在改变着。

  

  以上所说,于六入经文中,重点乃是:在六根对六尘时,不产生爱取有。也就是既十二因缘像链子一般,前后连结。故若断除其中一链,则十二因缘也就跟着断了。

  

  而六入法门,乃是在「受」跟「爱」之间把它截断。六入、触、受,六根既已接触到六尘,则会产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然虽「受」已有了,但要在苦受不起瞋心,乐受不起贪心,不苦不乐受不起痴心;这即能在「受跟爱」之间,把它截断了。既截断,则十二因缘的锁炼,也就跟着脱了,生死也就跟着了了。下面再看「善说巧喻」的经文:

  

  善说巧喻

  

  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俱在耆阇崛山。尊者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觉,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尊者舍利弗语摩诃拘絺罗:「随仁所问,知者当答。」尊者摩诃拘絺罗问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眼系色耶?色系眼耶?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意系法耶?法系意耶?」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诃拘絺罗言:「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诃拘絺罗!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轭鞅缚系。人问言:为黑牛系白牛?为白牛系黑牛?为等问不?」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间若轭,若系鞅者,是彼系缚。」「如是尊者摩诃拘絺罗!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中间欲贪,是其系也。尊者摩诃拘絺罗!若眼系色,若色系眼,乃至若意系法,若法系意,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以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时二正士展转随喜,各还本处。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300 ~ p.301

  

  在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六识的烦恼时,是眼系色?还是色系眼呢?到底是因谁束缚谁而有烦恼呢?这里用个比喻:像黑牛跟白牛,两牛共一轭,那是黑牛系白牛?还是白牛系黑牛呢?其实都不是!乃是中间的轭,使两个纠结在一起也!所以,既非眼系色,也非色系眼,而是中间的欲望,使两者互为束缚也。

  

  这一点对我们来讲,便有重大的启示:就是虽很多人都想解脱,可是却少省思于我的束缚到底在那里?于是既不知束缚在那里,从何去解脱呢?就像要知道结在何处,才能解结哩!

  

  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然云何为「可欲」?非境界为可欲,故「可欲」;而是为心有爱欲故,成为「可欲」。

  

  在中国有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但什么是可欲呢?却不是那个东西、那种境界,本身即是可爱的;所以我看到了,不得不喜欢。而是因为心中有爱欲故,才成为可欲。

  

  事实上,一般人的喜欢或厌恶,未必在观念中已有很明确的准则,才形成对好恶的判断。因有的是潜意识的分别,有的是习气的惯性反应,有的甚至跟体质有关。比如有些人好吃酸的,他也说不清楚,吃酸对他有何好处?可是他还是偏好吃酸。同理,有些人就是喜欢吃甜的,就算在观念上已接受:甜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可是他依然喜欢吃甜的。或者有的人偏好暖色,有的人偏好冷色。为什么?也说不清楚。也许是潜意识的情结,也许跟体质有关。

  

  所以在我们心中,其实已潜藏了太多的爱欲─远超过我们能内省的范围。而不是先很清楚地确认:我爱什么?然后再去寻找。有时候甚至来不及判断,便已爱上了它。所以这爱欲的情结,却非观念转了,就能放下的。有些必透过修行,去改变我们的业障,透过治疗去改变我们的体质,这爱欲才能转也。

  

  在禅宗有《方寸论》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虽境界本身,未有好丑;但会随我们的心而现好丑。而我们的心,又是什么呢?心,其实是由众缘所凝聚成的作用体。而众缘中,其实各有对应取舍;所以这就成为心的好恶。因此,要能改变这些组合的缘,才能改变我们的心。

  

  这道理,在我初学佛时,已有省思矣!

  

  故能少欲知足,随缘自在。

  

  因为爱欲,所以成为束缚。这道理在我初学佛时,便已注意到了。因为那时我一直觉得:人活着,为何要受到这么多无形的制约,无形的束缚?所谓无形的束缚,乃包括社…

《佛法原典 六入相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