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六入相应▪P8

  ..续本文上一页会风俗给我们的压力,亲情伦理给我们的压力,还有资讯社会、科技竞争,都给了我们不少压力。这压力从何而来?我想了又想,参了又参,最后乃觉悟:这压力,其实是透过「妥协」而有的。

  

  因为既生存于这个社会,我们不得不依赖这个社会。于是既依赖这个社会,便得接受它无形的制约。所以这无形的制约,其实是源于我们的欲望而有的。什么欲望呢?乃为我们「有求于这社会」也。故当所求越多,所受的束缚就愈坚牢也。

  

  故何谓「无欲则刚」呢?因为若无所求,就不必委曲求全也。因此无欲则刚,最后还是要从「少欲知足」,才能成就也。因为如欲望很多,欲望很大,都得靠众缘和合去完成它;那既有求于众缘,也就不得不被众缘所束缚也。

  

  所以我出家以来,便笃定不盖道场,不收徒弟。因为我既没什么负担,于说法时便能直接了当、畅所欲言。反之,如待负担很重了,才领悟这个道理,才欲解脱自在,便来不及也。这是讲到:束缚,其实是来自欲望。故必少欲知足,才能随缘自在。

  

  然如从另一方面来看,则一个人活着若什么欲望也没有,那也会活得非常乏味,对不对?过去写过一篇文章,讲到我在山上看朝霞、拍照片的经验:如满天云雾,当然不好看;不只不好看,还有点恐怖呢!但万里晴空,就好看吗?万里晴空其实也不好看,太单调了─因为要靠云,来反映霞光。所以要有云,但云不能太多;多的话就没有看头。但也不能没有云,没有的话,同样失去光彩。这云乃比喻我们的欲望,既不能太多、太厚,也不能一点也无。若一点也无,生命也将失去光彩。

  

  然人活着,当有什么欲望呢?乃善法欲!那善法欲,会不会成为烦恼、束缚呢?如欲望是有所争的话,欲望愈大,烦恼当就越大。比如说我爱钱,你也爱钱,就有得争的;我爱名,你也爱名,也有得争的。然如是爱修行,爱修行便没什么好争的,尤其就内销的修行而言,更必如此。有人开悟了,他不只不会妨碍你的开悟,事实上反能帮助你开悟。所以就没什么可争的,争也争不来也。

  

  所以以善法欲,而成为生命的指标。然虽有这欲望,但欲望还不应太重,太重即成为烦恼。欲望不应太猛,太猛到临命终时还煞不住。所以如何去规划、节制,这既是智慧的问题,也是艺术的问题。

  

  总之,要以智慧,去规划欲望品类;要以艺术,去调理欲望的淡薄。最后才能使我们既没有负担,又能步步提升,而渐趋福慧的圆满。

  

  龟虫藏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河中草,有龟于中住止。时有野干,饥行觅食,遥见龟虫,疾来捉取。龟虫见来,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头足,欲取食之。久守龟虫,永不出头,亦不出足,野干饥乏,瞋恚而去。

  

  诸比丘!汝等今日亦复如是。知魔波旬常伺汝便,冀汝眼着于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念法,欲令出生染着六境。是故比丘!汝等今日常当执持眼律仪住,执持眼根律仪住,恶魔波旬不得其便,随出、随缘。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于其六根若出、若缘,不得其便,犹如龟虫,野干不得其便。」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龟虫畏野干,藏六于壳内,

  

  比丘善摄心,密藏诸觉想,

  

  不依不怖彼,覆心勿言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323 ~ p.324

  

  闭六根,关六情,魔即不得其便矣!

  

  「缩头乌龟,一边凉快。」

  

  何以修行难免于魔难呢?为众生着相的习气太重而已!

  

  这是一个比喻:乌龟有头、有尾和四肢,乌龟若摄六肢,则其他的野兽便都没办法欺负它了。所以修行人,也要像乌龟一样,闭六根,关六情,这样就不用担心会着魔。

  

  所以我曾说过:修行时,当缩头乌龟、一边凉快。一般人都喜欢出人头地,但头一出,可能就被套牢了。其实不是别人来套你,而是自己套自己。故等被套牢了,再来求解脱,就很难了。故缩头乌龟,其实是有智慧、有修行的;尤其修的是内销法,而非外延法也。

  

  至于下一句「一边凉快」。一般人讲到一边凉快,也是骂人的,对不对?你这个人真没用,一边凉快去吧!你听了很生气,这么伟大的人,怎么叫我一边凉快呢?如我们从原始佛典来看,一边凉快倒是祝福的话:这一边是生死,那一边是涅槃;故能到那边凉快者,岂非已证得阿罗汉果,才得一边凉快哩!所以,先当缩头乌龟,再祈一边凉快。否则,既被套牢了,还能一边凉快吗?

  

  心不放逸,栏牛不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比丘尼,眼、色、识,因缘生,若欲、若贪、若昵、若念、若决定着处,于彼诸心善自防护。所以者何?此等皆是恐畏之道,有碍有难;此恶人所依,非善人所依,是故应自防护!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所谓若心、若意、若识,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善自摄护,尽止令灭。

  

  譬如田夫,有好田苗。其守田者懒惰放逸,栏牛啖食;愚痴凡夫亦复如是,六触入处,乃至放逸,亦复如是。若好田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栏牛不食;设复入田,左手牵鼻,右手执杖,遍身捶打,尽驱令出。诸比丘!于意云何?彼牛遭苦痛已,从村至宅,从宅至村,复当如前过食田苗不?」答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忆先入田遭捶杖苦故。」

  

  「如是比丘!若心、若意、若识,多闻圣弟子于六触入处,极生厌离、恐怖,内心安住,制令一意。……如是比丘!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诸法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而便说言是我我所,彼于异时一切悉无。诸比丘!应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实观察!」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327 ~ p.328

  

  在经文中,乃很清楚地说:像牧牛一般,当时时刻刻看紧这条牛,而不要让它去吃草。如果吃了草,就用鞭子、棍子将它打出来。何以从头到尾,都不让牛吃草呢?因为这条牛,乃比喻众生的无明业障。故不让无明业障现行,心不随境转而起贪瞋痴,即是不让牛吃草也。各位可以想象,用这种方式去牧牛,这条牛当越养越瘦,以至于萎地不起、消磨殆尽─这是用渐修法,来牧牛的结果。

  

  然而如在这条牛已经很瘦了,再找把利剑,直接将它宰了─这条牛还会死得更快一点。用剑去宰牛,这就是顿悟法门。既把牛宰了,则根本不用担心,它还会去吃草。所以,不管渐修或顿悟,都是「内销」的养法。「销」,就是灭除,要把牛杀死,而非养活。

  

  而非牛愈牧愈茁壮,愈牧愈神勇;既可耕田,又可拉车。

  

  而在《法华经》却云:有大白牛肥壮多力,形体姝好,以驾宝车,多诸傧从而侍卫之。以是妙车等赐诸子。

  

  这是从「外延」的心态,所想象的牧牛结果。

  

  故如不了解佛法者,会错以为:当把这条牛,越养越茁壮,越养越神勇;既可以耕田,也可以拉车,可作很多伟大的事情。事实上,这话不是我凭空想象的;因为在《法华经》中,即有三车的比喻:有羊车、鹿车、还有大白牛车。何为大白牛车呢?有大白牛肥壮多力,形体姝好,以驾宝车,多诸傧从而侍卫之。以是妙车等赐诸子。

  

  这三车乃比喻,声闻乘、缘觉乘跟菩萨乘;故以「大白牛车」来比喻菩萨道。把牛养得又肥又壮,到最后每个人都成为佛门龙象;这是用外延的思考方式,去意会养牛的结果。跟原始佛典,内销的养法完全不一样也。但以原始佛教的思考方式来看,这不是大白牛,而是大笨牛而已!此时不宰,还待何时?

  

  坚柱者,譬身念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种众生:一者、得狗,即执其狗,系着一处。次得其鸟,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罗,次得猕猴。得斯众生,悉缚一处。

  

  其狗者乐欲入村,其鸟者常欲飞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乐向冢间,失收摩罗者长欲入海,猕猴者欲入山林。此六众生悉系一处,所乐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处,各各不相乐于他处而系缚故,各用其力,向所乐方而不能脱。如是六根种种境界,各各自求所乐境界,不乐余境界。眼根常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则生其厌;耳根常求可意之声,不可意声则生其厌;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则生其厌;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则生其厌;身根常求可意之触,不可意触则生其厌;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则生其厌。

  

  此六种根,种种行处,种种境界,各各不求异根境界。此六种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随觉境界。如彼士夫,系六众生于其坚柱,正出用力,随意而去;往反疲极,以绳系故,终依于柱。诸比丘!我说此譬,欲为汝等显示其义。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处。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着,不可爱色则不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于可意法则不求欲,不可意法则不生厌。是故比丘!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331

  

  这也是个比喻:有一个人,他逮住六种动物,有的要往天上飞,有的要往地上爬,有的要往水中游。所以这人就得非常辛苦地去牵制它们,防止其乱窜乱动。如这个人力气不够,或技巧欠佳;这六种动物就会乱成一团。

  

  这六种动物,乃比喻为众生的六根:眼睛爱攀缘色尘,耳朵爱攀缘声尘。所以修行者,就要用一根柱子,来将这些动物全部栓住,才让它们不会乱跑。

  

  坚柱者,譬修定法门。

  

  于专…

《佛法原典 六入相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