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大圣佛陀教导佛子勿生分别,是否指善恶、是非、凡圣、因果不分?佛陀所指之勿生分别其真实义何在?
佛意勿生分别,其旨在息心忘虑,动念即乖,令六七二识净化解脱,转识成智,普见不生灭之法身,念念见性,见性成佛为宗旨。并非劝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圣凡不明、错乱因果(梵语hetu-phala),如果是这样子,岂不是天下大乱,世界混沌,三毒十恶全出现,感召人心惶惶不安,人人没希望,个个恐惧忧虑,不知何时倒大楣!
因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圣凡不明、因果错乱。是可当非,非可当是;善可当恶,恶可当善;凡可当圣,圣可当凡,如是黑白不分,乱象缤纷,这就是世间,不可错解佛意。
勿生分别是要止息凡夫心境之分别执着,免得因分别执着而广造诸恶,因造业致召苦报,导致生死(梵语samsara)轮回,周旋不出。
在圣者果地而言,分别无染,自性解脱无碍,虽分别诸法而自性不动,自性虽不动但能分别诸法,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自性动而不动,不动而动,动与不动究竟解脱,无杂无染,自性妙用无方。
六祖坛经云:『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70. 为何「人道」是六道中最好修行之处?
确实人道是六道中最好修行之处。天道(梵语deva-gati)即天界之天人,其福报大,唯有享受微妙之天乐,无心无意修行,唯乐无苦,不易觉悟,故其善根不成熟,无法修行故;阿修罗道(梵语asura-gati),有天之福无天之德,生性暴躁,情绪杂乱,易生瞋心,好斗成性,常与天兵天将互相斗争,善根未成熟,无空修行故;地狱道(梵语narakagati),唯有受苦果报,连休息片刻亦无暇,何有时间可修行;畜生道(梵语tiryagyoni-gati),其果报千差万别,连说话言谈能力亦无,如何沟通修行之道;饿鬼道(梵语pretagati),三餐都成问题了,所受之果报已惨不忍睹,何来善根修行!
唯有人道好修行,因为人活在世上有苦有乐易觉悟,智商高,有智慧能力,觉悟人生宇宙真相,能了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之道。若遇善知识开示,或宿世善根成熟,则修行意念即猛然精进,一心向佛,勤修三藏教典,为无上佛道发大誓愿,故说,人道易觉悟、易修行、易证道;其余五道,善根不易成熟,不是受大乐即是受大苦聚之报,或感召三涂,岂能有修行之分?故曰:人道较好修行。
71. 何谓「阿修罗」?阿修罗为何那么好战?
阿修罗(梵语Asura)。略称修罗。为六道之一,八部众之一,十界之一。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多由瞋、慢、疑等三因而受生,乃常怀瞋心而好战斗之大力神之生所。
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列举十种阿修罗之生因:一、身行微恶。二、口行微恶。三、意行微恶。四、起憍慢。五、起我慢。六、起增上慢。七、起大慢。八、起邪慢。九、起慢慢。十、回诸善根。
阿修罗之所以会那么好战,有几项因缘:一、属习气瞋慢疑驱使,动则强悍斗战。二、修罗女诸多嫁帝释天王为妃女,修罗女常怀疑心,误认帝释与其他妃女交谈,便生疑心,回家告状修罗王,修罗王心生瞋怒便向帝释挑战。三、忉利天(梵名 Trayastrimsa)方所本为阿修罗道所住处,却为帝释天强大之天兵天将所战败,阿修罗因而退居须弥山之山腰处,事后阿修罗道却一心想再取回本来所居住之忉利天,是故常发动干戈与帝释天王征战。刀兵劫之因果,事出有因,果由因来,如是相续不息。
72. 何谓「四禅八定」?
四禅(梵语catvari-dhyanani),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
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与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四禅天(梵名 Caturdhyanabhumi)又称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即色界之初禅天、第二禅天、第三禅天、第四禅天。
八定,定即收摄散乱之心而归于凝然不动之状态。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称为八定。何等为八定?一、初禅天定。二、二禅天定。三、三禅天定。四、四禅天定。五、空处天定。六、识处天定。七、无所有处定。八、非想非非想处定。
73. 何谓「六欲天」?
指欲界之六天:
一、四大王天(梵语Caturmaharajakayika-deva),又作大王天、四王天。有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等及其所部之天众。身量为四分之一俱卢舍,俱卢舍,为印度古代之尺度名。一俱卢舍即三千六百尺,大约于阿兰若至聚落之距离。以人间五百岁为一昼夜,定寿五百岁。
二、三十三天(梵语Trayastrimsa),又作忉利天。帝释天在中央,其四方各有八天,合为三十三天。身量为半俱卢舍,以人间百岁为一昼夜,定寿一千岁。
三、焰摩天(梵语Yama),又作夜摩天、炎摩天、时分天。主称须夜摩天。身量为四分之三俱卢舍,以人间二百岁为一昼夜,定寿二千岁。
四、兜率天(梵语Tusita)又作史多天、兜率陀天、喜足天。其主称删兜率陀天王。身量为一俱卢舍,以人间四百岁为一昼夜,定寿四千岁。
五、化自在天(梵语Nirmana-rati),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又作乐变化天、无憍乐天、无贡高天、尼摩罗天。其主称善化天王,身量为一又四分之一俱卢舍,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昼夜,定寿八千岁。
六、他化自在天(梵语Paranirmita-vasa-vartin),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又作他化自转天、他化乐天、化应声天、波罗尼蜜天。其主称自在天王,身量为一俱卢舍半,以人间一千六百岁为一昼夜,定寿一万六千岁。
四王天在须弥山之半山腰,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上,故称为地居天;夜摩天以上之四天及色界诸天,住于三十三天之上方空间,故称为空居天。此六欲天虽于欲境有三种受用之别,然犹为受欲之类,故称欲生。
74. 何谓「业感缘起论」?
将万法生起之因由归诸于吾人之作业力,称为业感缘起论。缘起论乃佛陀证悟之独特思想,是其他各种宗教、哲学、思想所未曾有者,其完整之理论体系于原始佛教时代即已具备,后世之论师乃以之为根本教理,而逐渐发展出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一系列之缘起论系统教说。
一、业感缘起,如俱舍论所说,谓诸法之缘起系由于业力所感之故,即由善恶之业力可招感善恶果报,此果报亦为业(梵语karman),故亦必再招感次一之果报,如是则因果相依而循环不尽。
换句话说,业感缘起,谓惑、业、苦三道辗转轮回而因果相续。盖「惑」为心之病,「业」为身之恶,「苦」为生死之果报;以心之病为缘而造身之恶,由身之恶为因而感生死之果;如此惑、业、苦三道辗转,互为因果,故称业感缘起。所谓三世因果、十二因缘观即由此而来。
二、赖耶缘起,为法相宗基于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唯识论等所说。谓业力系来自于众生心识之阿赖耶识中所执持之种子,此种子遇缘则生起「现行」,复由现行熏染种子(称新熏种子),其后再遇缘则更生现行,自现行又熏种子,如是辗转依存、互为因果而无穷无尽,故知阿赖耶识乃一切万法开发之本源。总而言之!唯识宗主张一切诸法之种子皆含藏于吾人第八阿赖耶识中,变现而成森罗万象,即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即赖耶缘起。
三、真如缘起,主要依据大乘起信论而说者,谓众生心识之阿赖耶识虽为发动宇宙一切现象之本源,然溯其根源,则为含藏真如之如来藏心;诸法系真如由无明之缘而起动,犹如海水本自湛然,然由风之缘而产生千波万浪,翻腾不已。
真如(梵语bhuta-tathata)乃不生不灭而绝对平等者,故谓事即理,理即事,惟以染净迷悟之别,而有心真如门、心生灭门之说,然此二门不一不异,无有别体。
四、法界缘起,系华严宗基于华严经所说。谓万法相互融通,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主伴具足,相入相即,并存无碍而重重无尽。
华严宗亦主张由真如之实体开发宇宙万法,而由平等之真如变现出差别之万法(法界缘起),并谓缘起差别之诸法为事,真如平等之理性为理。
五…
《佛学问答(第七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