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异。阿难于此之诸法,知生、知灭、知住之异。
十
阿难!于已生、已现之色知生、知灭,知住之异……于受……于想……于行……于已生、已现之识,知生、知灭、知住之异。阿难!于此等之诸法知生、知灭、知住之异。
十一
阿难!若如是问,汝应如是作答。”
[三九] 第七 随法(一)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向法随法比丘,得此随法。[谓:]于色多厌患而住,于受多厌患而住,于想多厌患而住,于行多厌患而住,于识多厌患而住。
四
彼于色多厌患而住,于受……想……行……识多厌患而住者,则偏知于色,偏知受……想……行……识。
五
彼偏知于色,偏知于受……想……行……识者,则由色解脱,由受……想……行……识解脱。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解脱,由苦解脱。”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一(大正藏二、五c)。
[四0] 第八 随法(1)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五
“诸比丘!向法随法之比丘,得此随法。[谓:]于色观无常而住,……乃至……由苦解脱。”
[四一] 第九 随法(三)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五
“诸比丘!于法随法……乃至……于色观苦而住……乃至……由苦解脱。”
[四二] 第十 随法(四)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向法随法之比丘,得此随法。[谓:]于色观无我而住,于受……于想……于行……于识观无我而住。
四
彼于色观无我而住……乃至……偏知色、偏知受……想……行……识。五 彼偏知于色,偏知于受……想……行……识者,则由色解脱,由受……想……行……识解脱,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解脱,由苦解脱。”
第四 汝所应品 [终]
摄颂曰:
非汝所应二
比丘亦有二
阿难同是二
说随法为四
第五 自 洲 品
[四三] 第一 自洲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以自为洲,以自为依,不为异依,以法为洲,以法为依,不为异依而住。
四
诸比丘!以自为洲,以自为依,不为异依,以法为洲,以法为依,不为异依而住。应如理观察:愁、悲、苦、忧、恼由何而生
由何而现耶
五
诸比丘!愁、悲、苦、忧、恼由何而生
由何而现耶
六
诸比丘!于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见圣人,不知圣人之法,不顺圣人之法,不见善知识,不知善知识之法,不顺善知识之法。以观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于色变易、变异。彼人因有色之变易、变异而生愁、悲、苦、忧、恼。
七
观受是我,我以受有,受中有我,我中有受。彼人于受变易、变异。彼人因有受之变易、变异而生愁、苦、忧、恼。
八
观想是我……
九
观行是我……
十
观识是我,我以识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彼人于识变易、变异。彼人因有色之变易、变异而生愁、悲、苦、忧、恼。
十一
诸比丘!于色知无常、变易、离欲、灭尽。前色以及现在一切色,皆是无常、苦而有变易之法,如是以如实正慧观者,则愁、悲、苦、忧、恼断。令断彼等故不恐惧,不恐惧故乐住,名乐住比丘,为一向涅槃者。
十二
诸比丘!于受知无常、变易、离欲、灭尽。前受以及现在一切受,皆是无常、苦变易之法,如是以如实正慧作观,则愁、悲、苦、忧、恼断。令断彼等故不恐惧,不恐惧故乐住,名乐住比丘,为一向涅槃者。
十三
诸比丘!于想……乃至……
十四
诸比丘!于行知无常、变易、离欲、灭尽。前行以及现在一切行,皆是无常、苦变易之法,如是以如实正慧观者,则愁、悲、苦、忧、恼断。令断彼等故不恐惧,不恐惧故乐住,名乐住比丘,为一向涅槃者。
十五
诸比丘!于识知无常、变易、离欲、灭尽。前识以及现在一切识,皆是无常、苦变易之法,如是以如实正慧观者,则愁、悲、苦、忧、恼断。令断彼等故不恐惧,不恐惧故乐住,名乐住比丘,为一向涅槃者。”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大正藏二、八a)。
2 “如理”原本yoni yeva从暹罗本yoniso”va改之。
[四四] 第二 道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顺有身集起之[道]与顺有身灭尽之道,且谛听!
四
诸比丘!何为顺有身集起之道耶
五
诸比丘!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见圣人,不知圣人之法,不顺圣人之法,不见善知识,不知善知识之法,不顺善知识之法。观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
六~八
观受……想……行
九
观识是我,我以识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
十
诸比丘!此名顺有身集起之道,为顺有身集起之道。诸比丘!故于此处此义即说见顺苦集之观。
十一
诸比丘!何为顺有身灭尽之道耶
十二
诸比丘!此处有有闻之圣弟子,见圣人,知圣人之法,善顺圣人之法;见善知识,知善知识之法,善顺善知识之法,不观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
十三~十五
不观受……想……行……
十六
不观识是我、我以识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
十七
诸比丘!此名顺有身灭尽之道,为顺有身灭尽之道。诸比丘!故于此处、此义即说见顺苦灭之观。”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大正藏二、一八a)。
[四五] 第三 无常(一)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色是无常,无常者则苦,苦者则无我。无我者,此则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应如是以正慧如实观之。以如是正慧如实观者,其心则无所取而离诸漏、解脱。
四~六
受是……想是……行是……
七
识是无常,无常者……其心则无所取而离诸漏、解脱。
八
诸比丘!若于色界,比丘之心无所取而离诸漏、解脱……于受界……想界……行界……于识界,比丘之心无所取而离诸漏、解脱者,令解脱2故久住,久住故知足,知足故不恐惧,不恐惧而自般涅槃。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三(大正藏二、二一c)。
2 “令解脱故”原本vimuttata由暹罗本vimuttatta改之。
[四六] 第四 无常(二)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色是无常,无常者则苦,若者则无我,无我者,此则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应如是以正慧如实观之。
四~六
受是……想是……行是……
七
识是无常,无常者则苦,苦者则无我,无我者则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应如是以正慧如实观。
八
如是以正慧如实观者,则不随前边之见,不随前边之见者,则不随后边之见,不随后边之见者,则不执拗妄取,不执拗妄取者,于色……受……想……行……识则心无所取而离诸漏、解脱,解脱故久住,久住故知足,知足故不恐惧,不恐惧而自般涅槃。知生已尽……不受后有。”
注1 汉译杂阿含卷三(大正藏二、二一c)。
2 “前边”“后边”。六十二见前分之十八及后分之四十四(原注)。
3 “执拗妄取”。原本thamaso paramaso由暹罗本thamasa-paramaso改之。
[四七] 第五 观见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一类之沙门、婆罗门,观种种有我之观见,彼等皆观五取蕴,或观其随一。
四
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见圣人……乃至……不顺善知识之法。观我是色,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观受……想……行……识是我,我以识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有如是观见,谓不离我。
五
诸比丘!又谓不离我者,则有诸根之入,[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
六
诸比丘!有意、有法、有无明界,触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之无闻凡夫,思惟我,思惟此是我。思惟有,思惟无,思惟有色,思惟无色,思惟有想,思惟无想,思惟非想非非想。
七
诸比丘!亦即于其处住于五根。然则,有闻之圣弟子断无明而生明。彼人离无明而生明故,不思惟我,不思惟此是我,不思惟有,不思惟无,不思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想非非想。”
注1 汉译杂阿含卷二(大正藏二、一一b)同卷三(大正藏二、一六b)。
2 “不离”原本adhigatam由暹罗本avigatam改之。
3 “无明界”原本vijjadhatu由暹罗本avijjadhatu改之
[四八] 第六 蕴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五蕴及五取蕴,且谛听!
四
诸比丘!以何为五取蕴耶
五
诸比丘!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名为色蕴。
六~七
所有受之……所有想之……乃至……
八
所有行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乃至……名为行蕴。
九
所有识之过去、未来、现在、内、粗、细、劣、胜、远、近者,名为识蕴。 十
诸比丘!此等名为五蕴。
十一
诸比丘!何为五取蕴耶
十二
诸比丘!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乃至……远、近而有漏、所取者,名为色取蕴。
…
《第一 犍度篇 蕴相应(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