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惑录-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一)▪P6

  ..续本文上一页是完全可以不要的?

  晓:九二年时我上中国佛教协会办的寺院执事进修班,那时候有人说,修行本应重在心地上的功夫,然而一堂早晚殿下来,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在打妄想,既然没有多少实际效益,不如取消它。九四年时,美国光明山寿冶老和尚到九华山,有人这么对老和尚说,老和尚回答,不上殿你干什么?早上睡懒觉?上早殿收益不大,难道睡懒觉收益就大了?也就是说,这早晚殿等仪规是绝对不能取消的。仪规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是在白马寺求的戒,那年大概一千多人。传菩萨戒时,下边一团乱糟。师父拿着电喇叭:“静一下,别吵了”,喊哑了嗓子,谁理呀,然而当真正开始时,也没人招呼,赞子一起,居士们都是翻书本的,不再吵了。仪规就有这么大威力。当然,仪规都是古来大德们制定的,它是适应于当时的弘法需要,现在条件变了,仪规也完全有必要做些相应的调整,但绝不能不要仪规。宗教与世间哲学的区别最明显的就是仪规。打倒仪规的教训是惨痛的。现在儒家——其实世界上把中国的儒家称儒教,可以说七零八落了,难道是儒家的道理完蛋了吗?不,孔夫子的语言中蕴含的智能永远在发着灿烂的光芒。现在缺少的是古人的韵味。因为古人不只口讲儒理,而且过的是“礼乐”生活。在五四运动以前,儒家礼教已十分僵化,当时如果有大儒出来对“礼教”做出修整,前途仍然是光明的,可惜没有,于是儒家礼教被当做产生罪恶的本源而打倒,使得现在人天天慨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怪谁呢?中国人的骨子里流淌的是儒家文明,我们真心的希望有人能够把废弛的“礼乐”来一番重建。再者,仪规其实包含有图腾的意味在里边。所以,每种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仪规,就象每个国家都有国旗、国歌一样,升国旗、唱国歌这是很严肃的事。当然,把仪规做一些适度的修整也完全可以。比如星条旗,虽是国旗,但每当国家多一个州,就相应修改一次。可是绝不能一下把所有仪规统统推翻。毁坏一个仪规,就意味着放弃与之相应的信仰。比如在座若有一位居士,原本你每月初一、十五到寺庙礼佛,现在却每星期到教堂做弥撒,哪怕你再能言善辩,说这一切都只是表相,但别人一定认为你改变了信仰。新加坡人乘佛教导师圣开法师把比丘尼的服装改成与修女差不多,遭到佛教界的一致声讨就是这个道理。在座若真的出来一位,凭自己的福德因缘能够把现有仪规中不十分契合于当今时代的丁点儿做一些修整也可以,但是注意:“能诠”上的改变绝不能以丧失“所诠”的真实意为代价。佛教的教义是神圣的,容不得一丝一毫的修整,这是根本原则。就象《共产党章程》,是可以做些适当修改的,但绝不能在里边写上“允许贪污受贿”,原则性的问题一定得坚持!只能在仪规表相上做些微的调整,比如弘法形式。现在港台、欧美,都用电视、电台、因特网,而我们还是传统的一个人说,下边几十个人、百数人听这种形式,这个倒可以改。对不起,我说着说着偏出了你提出的早晚殿。

  

  

  问:法师,若一个人命中注定是罗汉果,辟支佛果,这不是定命论吗?

  晓:不,所谓定命论的“定命”二字,又称“定数”,它的意思是人的一切,早已定下来了,后天再努力也是枉然。“论”呢,既做为“论”,就必须有普遍意义。把“定命论”仨字放在一起就包含两层意义,一个是普遍性,一个是决定性,二者都具备方可称定命论(也称宿命论)。在数学上有这么一个方法,我若想证明你的命题不合理,是假命题,我只要举出一个例子,仅一个例子就够了,不合于你说的命题,那么就证明了你的命题是假命题。我现在就用这个方法。若我刚晓是声闻种姓,最大程度上也就是只能证得罗汉果,若我是缘觉种姓,我则最大限度可证辟支佛果,但是,我刚晓若是不定种姓呢?我不修行,在六道中轮回,若修行了只是工夫不够,发的心小,则可能证声闻或缘觉,若我发大心呢,再加上精进励力,岂不是可以成佛吗?这岂不违背了“定命论”。何况不定种姓众生很多的。而且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种姓,可见说五种种姓是“定命论”毫无道理。

  况且,虽然你是声闻种,但你不努力,得不了声闻果的。

  问:那么“众生都可以成佛,今生不成来生成”呢?

  晓:这也不是“宿命论”。因为你说“众生都可以成佛”,而没有说“一定”,只有普遍性没有决定性。有些人的说法不一样,他们说“一定成佛”。主要依据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其实《华严经》原话是:“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 何具 有如来智能,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 广大智能与佛无异”(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这话还不是释迦所说,而是普贤菩萨说的 ,当然普贤是代佛宣讲的。这么来看,说“一定成佛”是把这句话断章取义了。

  

  问:《法华经》中,佛陀给弟子们授记时有一个现象很奇怪。比如第六品,先给大迦叶授记,然后给须菩提授记,再给大迦旃延授记,第四给大目犍连授记,他们授记之后,用偈语重宣。然而到五百罗汉时,竟然是一幷说出,而且同一名号,皆叫普明。还有第九品中,佛给阿难授记,给罗候罗授记,这是单说,给两千学、无学人授记时,也是一幷说,而且同一名号,叫宝相如来。我感到挺奇怪,我们求戒时,先是三个人一坛,后来老和尚累了,最后九个人一坛。佛也与老和尚差不多,先是一个一个说,最后累了,五百罗汉我一下子说了吧,你两千学、无学人我一下子说了吧。

  晓:你说完了~~我始终不明白你要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没办法回答。何况我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没必要。

  

  问:出门遇到讨钱的,是给还是不给?

  晓:给。

  问:比如车站上的乞讨者,大都是以乞讨为职业了,其实幷不贫穷。

  晓:修行应在“能”上用功,你辨别乞讨的人是否真贫穷则成了在“所”上打转。

  问:不给也有道理,我不能增长乞讨者的惰性恶习。

  晓:说这话时,你要手打心口想一想,你是不是自己内心中的“悭心所”在作怪,而给自己找一个口头上的理由。

  问:法师你是给还是不给?

  晓:若是在车站、码头上,那些乞讨者与我都陌生,若我那一阵心情好了就给,心情不好不给,若是熟悉的人,另当别论。

  问:空头理论家!让别人无相布施自己总有相。

  晓:我也想做到无相布施,可是我一见有人来讨,马上分别相就起来了,我明明有相,却要硬说自己无相?我给了心中也不舒服~~人活在世上本来活得好好的,干吗非要自己找不舒服呢?大家都不给,我一个人不给也不显摆,我心中无所谓。而给了我心中不舒服,还不如不给。当然真修行人不应该这样,可毕竟我也才出家只几年工夫,你让我装出老修行的样子,我装不象的。现在你问起来该怎么办,我只能从理论上说只能给才合于修行人的理念,让你明白那才是正确的方向。

  问:《四十二章经》中可说布施是有区别的。

  晓:《四十二章经》咱免谈。

  问:为什么?

  晓:不为什么。

  

  问:请问法师,参禅有没有决窍?

  晓:没听说过参禅有何决窍,只听说过参禅时要一门心思用功精进。有一个老和尚在禅堂坐了三个月,可后来别人问他禅堂中间的佛像是谁,他竟然回答不知道,人家这才是心专。

  问:那么参禅从哪儿入手?

  晓:这我也回答不来,我也没参过禅,在佛学院倒是每年都要打几个禅七,但我毫无心得呀,让我怎么说。

  问:至少法师出家年代多一点儿,听得多吧。

  晓:师父你是刚出家?

  问:还不足一年。

  晓:那么我给学说一下老和尚的话。当时我也拿这问题问过我师父,师父说我笨,他举了个例子,说比如你写一篇文章,总得有一个主题一条线索,你若写着写着跑题了,还成什么文章?所以整篇文章都得围绕这个主题线索来做,离题了赶紧拉回来重做,离题了赶紧拉回来,一直这样,直到文章写成为止。参禅也是这样,主题线索就是你参的那个话头,或“念佛是谁”或“祖师西来意”,因为我们的念头总是乱七八糟,很多很多,于是就得时时照看,让念头时时专注在“念佛是谁”上,不要一下子想到叶利钦在做什么,一下子又想今年到底谁会得诺贝尔文学奖呢?以这“念佛是谁”为主题线索来做文章!可能这篇文章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好,做好就是你明心见性了。

  问:最关键的是什么?

  晓:参禅最主要的是要起疑情。我在参“念佛是谁”?就是找啊找的,我想“念佛的到底是谁呢?是我刚晓啊。”可再想“我刚晓只是四大假合体呀,若四大假合体能念佛,那么桌椅板凳也是四大假合为何不念呢?”再想“我刚晓是有生有命,而桌子是无生无命,树木是有生无命,当然不一样了,他们不能念佛。”再想“为什么我有生有命,树木却有生无命呢?噢,我刚晓是有情,而树木不是呀。”一下子“哟,不对呀,我这念头与找念佛是谁有些远了,赶紧得拉回来”。于是又想“刚晓在念佛,刚晓没生下来时有没有在念佛呢?刚晓死了后又是谁在念佛呢?刚晓的前世一定念过佛,不然怎么现在入佛门呢。可我前世是什么呢?会不会是一只狗呢?”这念头与“念佛是谁”又远了,赶紧再拉回来……就这样转呀转,找呀找,到后来我发现再也找不到与“念佛是谁”近的问题,总是跑得远远的,于是我就说,刚晓根本不是修禅宗的料,到后来学院打禅七时,我就只护七而不再进禅堂参。这是我刚晓的经验,但愿与师父你有所帮助。

  问:话头到底是什么?

  晓:比如“念佛是谁”,那么“念”就是话头,“谁”就是话尾。“阿弥陀佛”,“阿”是头,“佛”是尾…

《解惑录-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