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人的种姓▪P2

  ..续本文上一页他人女。言我曹(婆罗门种)不知先祖母刹(帝)利女、田家女、工师女。我不知若先祖母為婆罗门生,若曹(婆罗门种)爱他人,生若曹(婆罗门种)种类,若殊不知先祖,何以知先祖从梵天来生,女人心不可保,若曹(婆罗门种)能知世间人,夫妇合会,云何生子?子曹(婆罗门种)皆言我不知,若亦不知先祖,亦不知人所生,何為向我瞋怒?凡人相见当先相劳问高下,当知人意志乃可怒,何為先怒?若知子初入腹中时,不父有贪淫之态,母有爱慕之心,所当為作子者?三合成子,所当為子者,谁令温意得父母乃成為子,子在腹中或先世作恶,今在腹中,或盲、或聋、或哑、或伛、或跛、或杌(无肢),父母皆不知近,父母怀子在腹中,尚不能知其子好丑,若曹(婆罗门种)何以知先祖是梵天子孙,生从口出,人中独尊?」

  佛告頞波罗延:「先世时七婆罗门尚能咒杀人,是时我不听子曹(婆罗门种),所语亦不录也,今我作佛,若复来道,说我梵天子孙,生从口出,人中独尊。」佛告頞波罗延:「思惟我所语,天下生子,养者為父母,成者师也(能成就他人者做师傅)。」頞波罗延婆罗门,又与五百婆罗门,及诸婆罗门共思惟:「我往时尚為七婆罗门作师,七婆罗门皆道德人,能咒杀人,我於今分别道说,是人有种(这个人才是神圣的种姓),一為百百為千(一圣人足為千人师),千為万万為一(千万人相随一圣人)。」頞波罗延及诸婆罗门俱前,以头面著佛足。「不审一為百百為千,千為万万為一,是者何谓?」佛言:「是世间人,贪乐生死者众多,一人生子孙,然后更分為百家,百家求道一道耳。何等為一道?谓无為道!如是者一為千千為万。」頞波罗延前长跪言:「宁可哀畜我曹(婆罗门种),如哀沙门莫有恨心,於我曹(婆罗门种)所请,归相捡敛(回家检讨过失)。佛言:「善。」若曹(婆罗门种)朝来不食,皆起以头面著佛足去。

  如是,凡夫不知什么是圣人的种姓,他们只是以我慢,或接受传统的灌输,人云亦云(「父亦不字為骡,母亦不字為骡,若何以字為骡?」「我先祖呼作骡,我随言骡。」)。本经的解说比中部93经来得详细,佛对頞波罗延的驳斥有以下几点:

  (1)业决定贵贱---善家子反作奴,奴反為人作子,是奴志意施行善故。佛言:「天下人无种类,无有常,高明者,心意志善,施行好,是為尊贵。心意施行恶,是為下贱。」

  (2)行善生天上---佛言:「人种类,皆从心意识出,心意识施行善者,生天上、人间。心意识恶者,入虫、兽、畜生、鬼、神、地狱道中。」佛言:「其有婆罗门、刹(帝)利、田家、工师种,无杀心、无盗心、无淫心、无两舌心、无恶口心、无妄言心、无喜谗人心、无喜随愚痴心、无喜瞋恚心、(无)祠祀心。如是死者,不生天上耶?」頞波罗延言:「如是皆生天上。」

  (3)贵贱种不在身上---若曹(婆罗门种)自说言有种,如是种為在何所?贵贱种在人的行為上。

  (4)若有贵贱种,身垢应有分别---婆罗门种、刹(帝)利、田家、工师种,入大溪水中各自浴,垢堕水中,宁能(分)别知是婆罗门垢、刹(帝)利垢、田家垢、工师垢不?

  (5)高明者為王臣---若国王闻某国某郡县某聚落,有婆罗门及子高明,有刹(帝)利及子高明,有田家及子高明,有工师及子高明,王即徵召俱為王臣,王岂问种类耶?

  (6)火边温热皆等---其有婆罗门、刹(帝)利、田家、工师种及余种,寒时俱在大火边,火热不独至一种所,温热皆等耳。

  (7)大船众人皆渡---若有大船渡水,婆罗门、刹(帝)利、田家、工师种俱在一船上,渡船不独渡婆罗门种,亦不独度余种。

  (8)同在母胎十月---若婆罗门、刹(帝)利、田家、工师种,亦余种子在母腹中,时同十月有增减耶?

  (9)日月并照余种---日月何以不独照若一种?何為并照余种。

  (10)不知先祖何人---若殊不知先祖,何以知先祖从梵天来生。

  恭敬僧伽

  [杂阿含931经]里的敬法偈说:(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圣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圣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法所熏,升进涅槃。」

  佛请我们来亲自查看, 向内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证知的圣法。在[相应部 Samyutta Nikaya],预流相应十八经。)里佛也如是说:「深信法宝,如是念法住;此法為佛善解,自觉,实时效应,可寻思,导引涅槃,智者自明。」佛法是能引导有智慧的修行者各自证知。我们自己试试一下,就能知道。你若不试,就不能见到。

  什么是“智者可各自证知(paccattam veditabbo vibbuhi)”的呢?行者修道、得果、证灭皆是自知自证,修行人反复以智慧观照世间法的现象,结果智者就能各自证果,从凡夫到圣人,从入流到须陀洹,从向二果到斯陀含,从向三果到阿那含,从向四果到阿罗汉,智者自明。為什么能证果呢?因為他能看到有漏有為的过患,并知道法是不虚的,法是救护,法是无上之宝。因而依信,依持戒,依守护六根,依修习定力,依观照,依圆满修习四念处而修习厌离、离欲、与灭尽,趋向无漏,无欲,无染,无為,灭尽,直取涅槃。

  Sangha Vandana

  Su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 sangho, Uju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 sangho.

  Ňāya-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 sangho. Sāmici-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 sangho.

  Yadidam cattãri purisa yugãni attha-purisa-puggalā

  Esa Bhagavato sāvaka sangho.

  Āhuneyyo, pāhuneyyo, Dakkhineyyo, añjalikaraniyo,

  anuttaram puññakkhetam lokassā ti.

  礼敬僧伽偈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良好地修行佛法;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直接地修行佛法;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正确地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适当地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

  他们即是四双八辈行者,(向须沱洹、须沱洹[初果]、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向阿那含、阿那含[三果]、向阿罗汉、阿罗汉[四果])

  那才是世尊的追随者僧伽,

  应当虔诚礼敬,应当热忱欢迎,

  应当布施供养,应当合什敬礼,

  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谁是良好地修行佛法的追随者呢?他是向须沱洹与得须沱洹[初果]的圣人。谁是直接地修行佛法的追随者呢?他是向斯沱含与得斯沱含[二果]的圣人。谁是正确地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的追随者呢?他是向阿那含与得阿那含[三果]的圣人。谁是适当地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的追随者呢?他是向阿罗汉与得阿罗汉[四果]的圣人。

  在[增一阿含经](卷12)三宝品第二十一 (一)中佛说:「所谓圣众者,大众大聚有形之类,众生之中,如来众僧於此众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於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圣人的种姓是无能及者。

  在[增一阿含经](卷12)三宝品第二十一 (四)中佛说:「如来圣众,悉皆和合,无有错乱,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所谓圣众者,四双八辈、十二贤圣。此是如来圣众,可敬、可贵,此是世间无上福田。诸有比丘学此三处。则成大果报。」

  如何得到圣人的种姓呢?

  种姓(Gotrabhūcittā)是在随顺智之后生起的智慧,它以无相、不转起、离有為行、灭尽、涅槃為所缘的,超越凡夫的种姓,而进入圣人的种姓、圣者的名称、圣者之境地,不再退转,而克服出生于三界、转起、有忧恼、有行而入于不出生、不转起、无恼、灭尽、涅槃,故而成為圣人的种姓。

  犹如一个人由世间的此岸,荡著秋千而越过湍急的河水到达出世间的彼岸,随顺智(Anuloma-ñāņa)是荡秋千过河的过程,而种姓智是达到出世间的彼岸,到达时脚步仍不稳的摇晃著身体,此后即以四道智与四果智善住,而趋向于涅槃。

  达到圣人种姓的方法有:

  (1)依四不坏净

  依四不坏净即是:依对佛的不坏净信,对法的不坏净信,对僧的不坏净信,对佛所定的戒律的不坏净信,成就超越凡夫的种姓,而进入圣人的种姓。

  (2)依入流分

  依入流分即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这在[杂阿含843经]里称作入流分(向初果):「有四种入流分;何等為四?谓亲近善男子(善知识),听(闻)正法,内正思惟(如理思惟),法次法向。

  由于善知识的教授、帮助与引导,我们才能趣入正道,修习梵行(戒行清净),守持禁戒,定成就,慧成就,完成道业,自己度脱轮回,复能度脱无量众生于轮回,免除众苦。多闻是要多听如何消除对五蕴的执著,生厌离,欲灭尽的寂静之道,使人得到究竟的安乐与解脱於生老病死苦。

  修习观照能使我们仔细地以正念及正思惟,对自己的身心现象及它们相依的关係,正确而有效地认识它们。这样将有助於我们对治不善心,而培养起善心。佛陀教导我们的道理不外是断除苦,苦的原因即是烦恼缠结。

  因此我们要认清苦,要断除苦必须要靠智慧,以持戒达到戒清净只是修行的第一步,当我们的正念通过持…

《圣人的种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