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南无智者大师!南无智者大师!南无智者大师!
嗡 摩尼摩尼 玛哈摩尼耶梭哈
好,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进行天台童门止观,今天应该是第五讲了,今天所讲的内容是调合第四。在前面我们讲过,要想坐禅先得具缘第一,呵欲第二,第三是除盖,其次才是今天的调合第四,刚才说是第五,中间穿插的不算,应该是调合第四,是名为第五讲。好,我们现在是越来越接近要讲如何坐禅了,那么现在讲到调合,也就要想学坐禅之前呢,先学会如何调合,调合就是调整,使其和谐,身心必须调整使其和谐,所谓不松不紧、恰到好处地来坐禅修道,不然的话一下子就开始修,不是走这个极端就是走那个极端,这个修禅也不会得到利益,而且很容易陷入这种偏颇里去,所以说调合第四章是进入正行前面非常重要的加行。我们来看一下原文,“夫行者初学坐禅。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应当先发大誓愿。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其心坚固犹如金刚。精进勇猛不惜身命。为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然后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所谓善不善无记法。内外根尘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心无染着则一切生死业行止息。作是观已。乃应如次起行修习也” 。那这个讲到调合之前首先必须讲到要发心、发愿的意思,如何发愿?为什么必须发愿?刚才所读的这段文字说得很明白。我们逐个来解析一下,这个讲到要想最初进入坐禅的人,他必须,他实际上是在修习十方三世佛法,为什么说十方三世佛法,因为十方三世佛法皆共同一道,都一样。这个时候都要发大愿,而且要大誓愿,就发誓愿,这个不是一般的愿啊,要发誓愿,“誓”——我们平常讲的发誓,就是发誓说我必须遵守这些东西不动摇,我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来发愿,所以这叫大誓愿,要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我今天发誓愿就是发菩提心,要把一切众生都解脱出来,让他们都成就无上佛道。我之所以要求无上佛道,通过坐禅而证得,那么也是为了度脱一切众生,所以说为度有情愿成佛,真实地发起这个心名为发起菩提心来,而且其心要坚固,像金刚宝一样不退转,金刚宝坚硬不可摧啊,金刚我们知道,帝释天上有金刚妙宝,这个不同于我们世间所说的矿物质金刚,这个是帝释天的福报所感,金刚妙宝坚不可摧,世间最为第一啊,只要精进勇猛、不惜生命,死都不怕,而且要努力、勇敢,努力地往前修,不管在我修行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恒不忘失这颗菩提之心,就这个意思。所以若想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这个心永远不退转。那我们人是非常容易退转这颗心的,所以没有发起这颗心的,应该早日生起;生起这颗心的,应该让它坚固、让它更加壮大,并且守护它永不退转,这样直成菩提大道,皆因菩提心的缘故。然后,好了,发这个愿然后坐中应该正念思维,思维什么呢?这个思维就是观察修,就是静下心来细细地思量一切诸法的真实相。什么叫一切诸法?我们这个生命所存在的,所发生的这一切,都叫一切诸法。真实之相我们没有看到,我们都是妄想分别,我们所认为对的往往不对,甚至我们眼睛所看到所认为的,那也不是真实的实相,所以要提醒我们,要思维一切诸法实相。何为诸法实相,所谓善不善无记。包括这么多,善,善法,法之有善,有不善法,也有无记法,有非善非恶法。比如说你今天去做布施供养,这就是善法;你今天损人害已,这就是不善法;然后你有时候穿衣睡觉吃饭无善无恶,这名为无记法。好,内外根成,内根外根,内根是六根,是指的什么?眼耳鼻舌身意。外尘,外尘外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然后根尘相遇生妄识,所以称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因为这种妄识都是分别意识,还是有漏之烦恼法,所以故称为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还有三界有为啊,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这些统统都是因心而有,都是建立在心的无明和造作之上,不离一心,所以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啊。这个讲到的都是唯心作的道理,这个三界并不说在心外有个三界,都是依心所造作,例如金刚经里面所说,唯是一合相,一合相者乃不可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也是这个意思。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啊。如果知道说既然是心所造作,一切心,起则妄有,起体本空。虽现有为而实则无为,如空中幻影,如镜花水月。虽示有生有灭,其实涅槃不动,虽现幻妙其实乃明真空,虽体而真空而实则妙有,是乃心之无性,无以表达。因为无世间种种忘记分别嫉妒,所以称为无性。所以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不实,不实在,为什么说不实呢?我们平常看东西都觉得是挺实在的,是真实的,真实的执著,有种差别相,所以说诸法不实性,若能了知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的缘故。这就是十地经里面所说的。因为一心,而若了知心本无性,那么则自然通达诸法不实,其中妙义靠实修实证去证得,略作如是解释。心无染著,则一切生死业行者,自然止息,所谓生死业行者,乃是心无明染污的缘故,所以我们想到此处,作是观已,就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如次起行修习,按照一步一步的修行次第开始修行,渐渐地把心灵的这种无明妄想执著渐渐地去除,把这些无明妄想执著去除了,自然而然心光朗然,证得一心,无心,所以说必须发大誓愿,因为法界一切造作皆由心故,若能发大菩提心,那么直成道种,所以说要劝发菩提心,道理就在这里,道理在哪里?就在后面所说的,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所以说梦幻般地发起真实不虚的菩提心。好,我们来看一下,这是全面的总说。
好,下面讲,云何明调合呢? “今借近譬以况斯法” 。就是根据眼前我们看得见的东西作比喻,来明了这个法门,“况”就是明了的意思,来表述一下这个法门,概况的“况”就是这个意思。“如世间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使不强不懦。然后可就轮绳。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所以这里面总说调合的必要性,我们来看一下,前面我们讲过诃责五欲,那么则外离诸缘,如同六祖坛经所说的,外离诸缘内心无喘即名为禅定,你看,外境不入者合外在之五欲,弃除五盖呢,前面弃盖第三所讲的,即是内在清净,好,如是内外则完全清静,刚好这个时候就可以契入安心修禅,可以进行修行心之止观。但是虽然如此,必须怎么样?让心调合适宜,方能得益。所以说下面要讲调合五种事情。所谓五事者,即是身、息、心、眠、食五等事,五种事情要调。这里面打个比方,为什么说要调呢?比如说,世间造那种陶器的工匠,他想做出种种精美的工艺品,他必须善巧地来调合这个泥,我们知道陶器是用泥巴做的,要让它不强不懦,不会太硬也不会太软,然后根据这个轮绳规范,就可以把它做出很精美的容器,如果你前面的泥调不清楚,那么出来的成品就不会好。一样的道理,就像弹琴一样,先把弦调好,松紧得宜,方能入弄啊,梅花三弄啊,弄就是调起婉转之旋律啊,出诸妙曲。所以修行的人修心也是这样,要调整五事,如果把前面所生的身、息、心、眠、食调整清楚,那么三昧易生。什么叫三昧易生啊?三昧我们讲修行要获得正受啊,正受就是三昧,就是获得真实的心地。我们修禅去除妄想,可以进入内心之真实啊。真心朗照的境界,就称为三昧。有诸根三昧啊,有各种各样的三昧,其中首楞严王是三昧之王,一切三昧因此根而生,它显现为次第的不同。则诸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如果有所调整不清楚,那么很难成就,那善根就会难开发出来,三昧就难以获得了,大致上是这个意思,要知道调整的重要,令其身心和谐。
好,我们来看一下,具体是哪五事。第一,第一讲调食。“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这里面讲到调整饮食,这个不容易啊,不要认为这个很容易调。要想真正修道,要做很多很多的准备,如果这些东西做不好准备,修道就会有烦难啊。所以大家要认真听,你看我们在讲这个调合之前啊,我们就说到要发大菩提愿,要达到一种不退转,让心不退转,这就说明什么?这个事情不容易啊,修道的过程要超越诸多的魔境、磨难,要发大愿,让其心无有退转,没有退转。我们来补充说一下,什么叫作退转?不退转什么意思?按照经典上说,不退转有三种意思,第一个是位不退转,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修行的人断尽三有之见思二惑,那么就永不退失超凡之圣位,即名为位不退,那这个位不退呢,断尽见思二惑应该是阿罗汉的境界,初果罗汉断尽见惑,但是尚有思惑未完全去除,若能完全断除见思二惑,则圆证四果阿罗汉,如此乃名真实位不退转。但是如果从广义上说,初果罗汉因为智慧力故他最迟天上人间往返七次,他最终将证得四果阿罗汉,永远解脱分段生死轮回,所以说亦名不退转。第二是行不退,比喻修行的人功夫越来越增上,不单单是断尽了见思二惑,而且还能够伏断尘沙之惑,那么则永远不退失菩萨之位,名为行不退转,这个行就是菩萨行不退转。第三是念不退,比喻修行人的功夫越来越深,不但断尽了尘沙烦恼,能破无明等等迷惑,而且永远不会退失修道之正念,这个名为念不退转。所以分为位不退转、行不退转和念不退转,分别以见思二惑和尘沙无明惑作…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