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区分,实际上是层次的不同。所以在修道过程中要做很多很多的准备,要做很多很多的调整。其实,如果你不好好地依止一位过来的善知识去修的话,恐怕是很难很难,这个非常重要,依止善知识来修行,善知识必须对这个过程清楚明了并且能够指导你,而你自己最好对这位善知识具备信心,能听其教导受其调教,这样就可保不迷失正道。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讲到调食。这个调食的关键是什么?刚才读过,关键是什么,吃得不要太饱也不要太少,,不要吃得太好,也不要吃那种不干净的食物,这个就是要点。而且大家刚刚开始修行禅定坐禅的人,吃东西特别要紧。我们来看一下所谓的食之法,本来就是为滋养色身来办道的,对不对?而不是为了贪图口腹之欲,如果你吃得太饱了,那么就会气急,身满,身体涨涨的,呼吸调不顺,所谓的气急身满,百脉不通啊,就会拥塞,堵塞,不顺畅。但是如果你吃得太少呢,身体又很虚弱,心神也集中不了,心里好像七上八下悬在半空,这两种都非得定之道,另外就是说,不要吃那种肮脏的、不卫生的食物,或者是那种荤食啊,令人吃的神智昏昏的食物,这个中医上讲得很清楚,有的食物味道比较厚重,比较浊,所以吃了会让人心识昏迷。要吃干净的食物,所以说你如果说吃了不合适的食物,那么你以前的那么病根可能会被引发出来,四大相违就会得病,那么整天到晚得病,昏昏沉沉的,你说怎么样办道啊?对吧,所以对初学人来说,这点很重要。所以经上说,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这是十方三世的诸佛都是这么教导我们的,要把身体调好,身安则道隆,身体能够安明便于方便办道,这是真正的修道人该做的正想。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一开始就折磨自己的身体,作无谓之苦行。所以我们佛教讲中道中道,要饮食知节量,调清楚,知道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数量不多不少,东西不要不卫生,要合适身体才好,还有经常在寂静空闲处,心能安定下来,很喜欢精进地修道,这样的人就是有很大福报的人,也是很有善根的人啊。这所谓的调饮食者,如上所说,这个有很多细微之处,大家要根据各自指导你修禅的善知识来详细地抉择。这是以上所说的饮食,比如说有的饮食吃了,让人很容易睡觉;有的饮食吃了,让人容易生这种淫欲之心;有的饮食吃了,会让人心情更加的烦燥,其实作为修道人这些东西都应该明白,有的东西吃了可能病还更重。所以说,古人有句话叫,*轮未转食轮先转,可见这个吃很重要,不能马虎从事。所以要把饮食调整好。好了,这是第一个,调整饮食。
第二个。调整睡眠。吃和睡这两点很重要。首先睡眠我们前面学过,是无明迷惑覆障。这个人睡着了时候怎么都不知道,很可怕,如入大暗无有光明,所以不可放纵它。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调睡眠是怎么说的。“二调睡眠者。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闇昧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这里讲到睡眠,首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睡眠不是个好东西,迫不得已才睡眠,它是无明迷惑所障覆,不可以放纵它。如果说睡眠太多了,不但说使你没有办法去修行圣道,更重要的反会使你原来所修行所得的功夫也都渐渐丧失,那么你的心就更加的暗昧,善根就更加的沉没,所以说要觉醒。觉醒这睡眠是一种懈怠的表现——贪睡、懒,我们世俗人说的,所以要怎么对治呢?要觉悟无常,调伏睡眠,把睡眠调伏了,天天想到,无常死想,时日无多,今天若不精进办道,还有什么时间来办道?想到此处不敢再睡眠了。通过对睡眠的调整,如上所说,让我们的神气变得清白,什么叫清白,清就是清醒,白就是单纯、清楚,不会胡思乱想。念心明净,什么叫念心明净啊?念心,我们知道,修行很重要的是四念处,要念兹在兹,心念要返观内照,看着自己的身受心法时刻不停啊,只要让这个念心变得明觉,光明啊,不要糊里糊涂啊,清净,能够精神集中,不会七想八想,所以称为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心就安住在贤圣的境界上,就不是凡夫之境啊,这样渐渐三昧就现前,真实实相的体悟就会展现出来了,就是这个道理。要调伏睡眠,让心变得清明,所以经上说,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什么叫初夜后夜,一天六时啊,白天分三时,夜晚分三时,初夜后夜中夜,大家把12个小时这样瓜分一下,上中下、初中后,一般来说,你看,半夜三更称为中夜吧,睡觉之前,早上早早之前,这都叫初夜后夜,也不要荒废,勿以睡眠因缘,让一生空过无所得也。这个无所得指的是什么,不是说身体健康,世间的荣华富贵,指的是什么呢?对佛法、解脱的利益无所得,今世后世的利益你皆无所得,更何况是解脱之圣法呢,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常念无常就会精进办道,就会克制自己的懈怠之心,去除睡眠因缘,所以这个叫调整睡眠,该睡觉的时候就睡觉,该睡多长就睡多长,不多不少,一定要把这个调整好。这个对于初行修道的人非常非常之重要,吃好睡好,身安则道融啊。那个普贤警彻偈有这样的话,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对吧?切莫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古人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啊,这真是至理之名言啊,修行的人应该猛力醒悟这一点。千万不要每天到晚都是在那里浑浑噩噩当中度过,要知道时光宝贵啊,瑕满难得,你现在不修行,没有什么时光能够修行了,现在就是最好最好的修行时光。我们修行人要作这样的想,现在能够死里脱生,能够有一点修行的时光抽出来,那这就是最好的时光。现在目前有的条件就是最好的条件,我们一定要作这样想,作这样这样的正想,不然的话,你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还是稍后吧,你拖延拖延,一再一再的拖延,那你怎么修道啊?所以要这样想,要精进,要认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浪费了以后就难以再有了,所以你如果能常常这样作无常死想,珍惜时光,那么你就会擅加调合自己的睡眠。当然,反过来也不要过于紧张,整日不睡,那这样让自己心神耗散,结果反而适得其反,这也亦当要避免之。一定要知时知节。
好了,第三个讲调身。调身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正文。这个调身其实和调息、调心它是合在一起讲的,而不能分开说,因为身、心的调整,身体、呼吸、心意的调整三者是合并而运用的,不能分开说。我们来看一下原文。“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 。我们来看啊,那前面所说是调食,调睡眠,这个是外调。现在是内调,身息心三者,身息心在这里说了,必须是合在一直调,因为互相是不能分开的。所以说调身必须达到什么标准呢?调身必须,可以讲,是身子不要太紧张,也不要过于松弛,自然放松。呼吸不能太急躁,也不能说太艰涩,所谓调息达到不滑不涩,恰到好处,呼吸跟我们的精神啊、状态啊都很有关系。那么调心呢,要达到不散乱亦不昏沉,所谓不深不沉的状态,这是最极要紧的。但是这种调整方法也有初中后的方法不同,有入住出相之差别。这怎么讲呢?比如初中后方法不同,比如说,首先必须调身,然后来调整呼吸,最后来调整心,对吧?这初中后不同,也有入住出相之差异啊,你比如说,入定出定,入定住定跟出定,这种相状的差别。你比如说入定的时候由粗到细,比如说呼吸吧,入定的时候是慢慢慢慢呼吸从粗转为微细,那出定的时候呢?呼吸渐渐是从细转为粗。所以无论是调身调息调心,都有入住出之三相,所以称为有异,有差别的意思。下面再看,“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这接下来很显然是在解释最初入定如何调整身,修行的人最初进入禅修的时候,他把身体调整清楚才能入定。好,在没有入定之前呢,在定外之时呢?那么这个身应该调什么?应该在行住静止,言语动作上,跟人交往,包括穿衣吃饭、四威仪等等,这个时候要进行调整,所谓详审调身所,详详细细地保持一种正知来审查,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该怎么做,调身达到什么。如果说这个人平常( ),一切做事情都是粗犷之事,那么他坐下来打坐的时候,那么气息当然是随之粗犷,这个时候心散,很难收摄回来,心很乱,心乱就难以专一,所以说坐下来的时候心里会生烦燥愦闹之想,不能安静恬适,怡然自得,为定心之妨碍。所以修行坐禅的人,在调身入定之前,在修定之外,要用意逆作方便。什么叫“逆”,逆就是反过来,平常是习惯了那样做,现在反过来提醒自己为修道作方便,调整身体,不要让自己的身体陷入这种粗犷影响修道的境界里去,也就是平常的言语动作,要寂静行,要寂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动作不要毛毛躁躁,如果你在平常做事情当中,经常能够敛住自己的一举一动,让心一种静静的一种细细的安祥而为,行为端庄,不急不躁,那么这种助行将非常有助于我们坐下来进行修禅,这有内在的联系,也不能小看。
现在讲入坐,入坐怎么坐呢?“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髀齐。右脚指与左髀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