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區分,實際上是層次的不同。所以在修道過程中要做很多很多的准備,要做很多很多的調整。其實,如果你不好好地依止一位過來的善知識去修的話,恐怕是很難很難,這個非常重要,依止善知識來修行,善知識必須對這個過程清楚明了並且能夠指導你,而你自己最好對這位善知識具備信心,能聽其教導受其調教,這樣就可保不迷失正道。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講到調食。這個調食的關鍵是什麼?剛才讀過,關鍵是什麼,吃得不要太飽也不要太少,,不要吃得太好,也不要吃那種不幹淨的食物,這個就是要點。而且大家剛剛開始修行禅定坐禅的人,吃東西特別要緊。我們來看一下所謂的食之法,本來就是爲滋養色身來辦道的,對不對?而不是爲了貪圖口腹之欲,如果你吃得太飽了,那麼就會氣急,身滿,身體漲漲的,呼吸調不順,所謂的氣急身滿,百脈不通啊,就會擁塞,堵塞,不順暢。但是如果你吃得太少呢,身體又很虛弱,心神也集中不了,心裏好像七上八下懸在半空,這兩種都非得定之道,另外就是說,不要吃那種肮髒的、不衛生的食物,或者是那種葷食啊,令人吃的神智昏昏的食物,這個中醫上講得很清楚,有的食物味道比較厚重,比較濁,所以吃了會讓人心識昏迷。要吃幹淨的食物,所以說你如果說吃了不合適的食物,那麼你以前的那麼病根可能會被引發出來,四大相違就會得病,那麼整天到晚得病,昏昏沈沈的,你說怎麼樣辦道啊?對吧,所以對初學人來說,這點很重要。所以經上說,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這是十方叁世的諸佛都是這麼教導我們的,要把身體調好,身安則道隆,身體能夠安明便于方便辦道,這是真正的修道人該做的正想。不像有的人說的那樣,一開始就折磨自己的身體,作無謂之苦行。所以我們佛教講中道中道,要飲食知節量,調清楚,知道什麼時候該吃什麼,數量不多不少,東西不要不衛生,要合適身體才好,還有經常在寂靜空閑處,心能安定下來,很喜歡精進地修道,這樣的人就是有很大福報的人,也是很有善根的人啊。這所謂的調飲食者,如上所說,這個有很多細微之處,大家要根據各自指導你修禅的善知識來詳細地抉擇。這是以上所說的飲食,比如說有的飲食吃了,讓人很容易睡覺;有的飲食吃了,讓人容易生這種淫欲之心;有的飲食吃了,會讓人心情更加的煩燥,其實作爲修道人這些東西都應該明白,有的東西吃了可能病還更重。所以說,古人有句話叫,*輪未轉食輪先轉,可見這個吃很重要,不能馬虎從事。所以要把飲食調整好。好了,這是第一個,調整飲食。
第二個。調整睡眠。吃和睡這兩點很重要。首先睡眠我們前面學過,是無明迷惑覆障。這個人睡著了時候怎麼都不知道,很可怕,如入大暗無有光明,所以不可放縱它。我們來看一下,這段調睡眠是怎麼說的。“二調睡眠者。夫眠是無明惑覆。不可縱之。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複喪失功夫。而能令心闇昧善根沈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如是乃可棲心聖境叁昧現前。故經雲。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這裏講到睡眠,首先我們要清醒地認識,睡眠不是個好東西,迫不得已才睡眠,它是無明迷惑所障覆,不可以放縱它。如果說睡眠太多了,不但說使你沒有辦法去修行聖道,更重要的反會使你原來所修行所得的功夫也都漸漸喪失,那麼你的心就更加的暗昧,善根就更加的沈沒,所以說要覺醒。覺醒這睡眠是一種懈怠的表現——貪睡、懶,我們世俗人說的,所以要怎麼對治呢?要覺悟無常,調伏睡眠,把睡眠調伏了,天天想到,無常死想,時日無多,今天若不精進辦道,還有什麼時間來辦道?想到此處不敢再睡眠了。通過對睡眠的調整,如上所說,讓我們的神氣變得清白,什麼叫清白,清就是清醒,白就是單純、清楚,不會胡思亂想。念心明淨,什麼叫念心明淨啊?念心,我們知道,修行很重要的是四念處,要念茲在茲,心念要返觀內照,看著自己的身受心法時刻不停啊,只要讓這個念心變得明覺,光明啊,不要糊裏糊塗啊,清淨,能夠精神集中,不會七想八想,所以稱爲念心明淨。如是乃可棲心聖境,心就安住在賢聖的境界上,就不是凡夫之境啊,這樣漸漸叁昧就現前,真實實相的體悟就會展現出來了,就是這個道理。要調伏睡眠,讓心變得清明,所以經上說,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什麼叫初夜後夜,一天六時啊,白天分叁時,夜晚分叁時,初夜後夜中夜,大家把12個小時這樣瓜分一下,上中下、初中後,一般來說,你看,半夜叁更稱爲中夜吧,睡覺之前,早上早早之前,這都叫初夜後夜,也不要荒廢,勿以睡眠因緣,讓一生空過無所得也。這個無所得指的是什麼,不是說身體健康,世間的榮華富貴,指的是什麼呢?對佛法、解脫的利益無所得,今世後世的利益你皆無所得,更何況是解脫之聖法呢,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常念無常就會精進辦道,就會克製自己的懈怠之心,去除睡眠因緣,所以這個叫調整睡眠,該睡覺的時候就睡覺,該睡多長就睡多長,不多不少,一定要把這個調整好。這個對于初行修道的人非常非常之重要,吃好睡好,身安則道融啊。那個普賢警徹偈有這樣的話,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對吧?切莫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古人又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啊,這真是至理之名言啊,修行的人應該猛力醒悟這一點。千萬不要每天到晚都是在那裏渾渾噩噩當中度過,要知道時光寶貴啊,瑕滿難得,你現在不修行,沒有什麼時光能夠修行了,現在就是最好最好的修行時光。我們修行人要作這樣的想,現在能夠死裏脫生,能夠有一點修行的時光抽出來,那這就是最好的時光。現在目前有的條件就是最好的條件,我們一定要作這樣想,作這樣這樣的正想,不然的話,你覺得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還是稍後吧,你拖延拖延,一再一再的拖延,那你怎麼修道啊?所以要這樣想,要精進,要認爲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光,浪費了以後就難以再有了,所以你如果能常常這樣作無常死想,珍惜時光,那麼你就會擅加調合自己的睡眠。當然,反過來也不要過于緊張,整日不睡,那這樣讓自己心神耗散,結果反而適得其反,這也亦當要避免之。一定要知時知節。
好了,第叁個講調身。調身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正文。這個調身其實和調息、調心它是合在一起講的,而不能分開說,因爲身、心的調整,身體、呼吸、心意的調整叁者是合並而運用的,不能分開說。我們來看一下原文。“叁調身。四調息。五調心。此叁應合用不得別說。但有初中後。方法不同是則入住出相有異也” 。我們來看啊,那前面所說是調食,調睡眠,這個是外調。現在是內調,身息心叁者,身息心在這裏說了,必須是合在一直調,因爲互相是不能分開的。所以說調身必須達到什麼標准呢?調身必須,可以講,是身子不要太緊張,也不要過于松弛,自然放松。呼吸不能太急躁,也不能說太艱澀,所謂調息達到不滑不澀,恰到好處,呼吸跟我們的精神啊、狀態啊都很有關系。那麼調心呢,要達到不散亂亦不昏沈,所謂不深不沈的狀態,這是最極要緊的。但是這種調整方法也有初中後的方法不同,有入住出相之差別。這怎麼講呢?比如初中後方法不同,比如說,首先必須調身,然後來調整呼吸,最後來調整心,對吧?這初中後不同,也有入住出相之差異啊,你比如說,入定出定,入定住定跟出定,這種相狀的差別。你比如說入定的時候由粗到細,比如說呼吸吧,入定的時候是慢慢慢慢呼吸從粗轉爲微細,那出定的時候呢?呼吸漸漸是從細轉爲粗。所以無論是調身調息調心,都有入住出之叁相,所以稱爲有異,有差別的意思。下面再看,“夫初欲入禅調身者。行人欲入叁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爲。悉須詳審。若所作粗犷則氣息隨粗。以氣粗故則心散難錄。兼複坐時煩愦心不恬怡。身雖在定外亦須用意。逆作方便。後入禅時。須善安身得所”。這接下來很顯然是在解釋最初入定如何調整身,修行的人最初進入禅修的時候,他把身體調整清楚才能入定。好,在沒有入定之前呢,在定外之時呢?那麼這個身應該調什麼?應該在行住靜止,言語動作上,跟人交往,包括穿衣吃飯、四威儀等等,這個時候要進行調整,所謂詳審調身所,詳詳細細地保持一種正知來審查,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該怎麼做,調身達到什麼。如果說這個人平常( ),一切做事情都是粗犷之事,那麼他坐下來打坐的時候,那麼氣息當然是隨之粗犷,這個時候心散,很難收攝回來,心很亂,心亂就難以專一,所以說坐下來的時候心裏會生煩燥愦鬧之想,不能安靜恬適,怡然自得,爲定心之妨礙。所以修行坐禅的人,在調身入定之前,在修定之外,要用意逆作方便。什麼叫“逆”,逆就是反過來,平常是習慣了那樣做,現在反過來提醒自己爲修道作方便,調整身體,不要讓自己的身體陷入這種粗犷影響修道的境界裏去,也就是平常的言語動作,要寂靜行,要寂靜,就是我們平常所說動作不要毛毛躁躁,如果你在平常做事情當中,經常能夠斂住自己的一舉一動,讓心一種靜靜的一種細細的安祥而爲,行爲端莊,不急不躁,那麼這種助行將非常有助于我們坐下來進行修禅,這有內在的聯系,也不能小看。
現在講入坐,入坐怎麼坐呢?“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次當正腳。若半跏坐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髀齊。右腳指與左髀齊。若欲全跏即正右腳置左腳上。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次當正身先當挺動其身並諸支節。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如是…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