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P20

  ..續本文上一頁已則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粗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至叁。若身息調和但一亦足。次當閉口唇齒才相拄著。舌向上齶。次當閉眼才令斷外光而已。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切爾搖動。是爲初入禅定調身之法。舉要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相”。這裏講到怎麼進入打坐,開始的時候,這個叫繩床,繩床,以前古代人專門打坐有個坐位,像禅床啊、繩床啊這樣,就是說坐處,打坐的地方,因爲這個繩床離地比較遠,避免受潮,那現在我們條件好,比如說在樓上啊、地板啊比較幹燥的地方都是可以的。然後首先應該把坐處安好,每令安穩,就是讓它比較安穩,不要搖搖晃晃,平平的,可以比較長的時間經受得了,所以叫久久無妨。應該怎麼坐呢?把座位安好之後,坐好了,把腳調正,如果是半跏趺坐,那麼就把左腳放在右腳上,牽來近身,就是拉過來,讓左腳趾與右髀齊,這個是不是讀“必”字啊?查字典沒查到,大概意思是這樣,這個不太妨礙。這個“與右髀齊”我們可以理解爲,牽來近身,左腳要在右腳上,坐下來以後,大腿的外側腳趾頭不要超過它,大概是跟它平齊的。然後右腳趾頭也是同樣的道理,跟左邊那邊坐下來以後的大腿外鍘,大概是膝蓋地方,跟它也對齊。如果要全跏呋坐,那麼就要以右腳放在左腳上,然後解寬衣帶周正,把身體的衣服不要穿得太緊,要端莊,不要坐的時候,坐坐坐衣服又掉了,古代人的人很多衣服腰裏是紮著個布條的,今天一般來說我們打坐最好選取寬松的衣服來說,比如說練武術,練太極這些寬松的運動服比較好,不要穿那種緊身的,穿喇叭褲啊這些緊身的都不是太合適。剛才說到如果跏趺坐,剛才講到把左腳壓在右腳上,然後再把這個右腳放在左腳上,交叉在一起就成雙跏趺坐,這個是腳,腳半跏或者全跏,調整好。然後要把手安好,手這裏是采取什麼做?手應該左手掌放在右手掌上,兩只手交疊相對,大拇指相碰,然後頓置左腳上,就是放在左腳上,這個稱爲彌陀印,彌陀印便于安心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稍稍在肚臍之上一點,這裏,大家順其自然吧,因爲坐下來時候,他自然會有一種最自然的身體姿勢,采取那種姿勢就好,這樣把手足調好,放松自然。然後次當正身,就是應該把身體挺直,挺動胸脯,振作精神,然後身體的關節並諸肢節,就是說好像在松動。七八法,挺直,然後把關節舒展開來,肢體舒展開來,如是七八次,多做幾次,這樣就有點像是內按摩一樣,像按摩法一樣,自身這種拉伸按摩,就是說不要讓手足有差異,就好像感覺僵硬不妥之處的意思。這樣如是已則端直,身體就坐直了,這個時候注意脊骨不要過于彎曲,也不要過于高聳,太筆挺了,應該順其自然,直則就可以了,然後呢,正頭,身正好了再正頭頸,讓鼻子跟肚臍相對,實際上是頭稍稍有點內收,往下偏一點,然後注意左右要端正,不偏也不邪,不太靠前也不後仰,不低也不仰,不偏也不邪,是這個意思,中正爲要,平面正住,面對著下面自然正坐,這是講頭頸調好。然後再口吐濁氣啊,下面是調氣,口吐濁氣,吐氣之法怎麼說呢?這個等下再說,前面先講這個身體,其實身體如果按照比較這個規範的說法,應該是七支坐法,有七種要領,這點我們今天就不說了,智者大師在這裏大致上把這些身的要領作了個調整,因爲他對的是初學者不是講得很仔細,但是如果把這些要點都做到的話,那坐禅不會有什麼問題,然後他坐著坐著坐著,因爲放松自然是它的要點,自然而然就會調正,這樣就把身體給調好了,身體就穩如磐石。接下來這裏講到調息的方法,調息,吐氣,然後開始吐氣,口吐濁氣,那吐氣之法怎麼說呢?開口放氣,用嘴巴呼氣,比如我們人坐下來心裏郁悶得慌啊,有一種煩惱啊,感覺一股濁氣一樣,就應該慢慢慢慢地、綿綿綿綿地,”哈~~”,讓它自然而然地所謂自氣而出,自氣而出比如說這氣堵得慌,你就讓它自然而然地放射出去,不要刻意地不要讓它很粗很急,不要這樣,這樣就非常刻意,應該綿綿細細長,一邊吐氣一邊觀想身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把那濁氣啊。不通暢的地方觀想統統隨著氣息,綿綿長長地從口中排放出去,放射出去,一直到盡頭,放射到不能再放射,盡量地把氣吐盡。然後反過來閉口用鼻子納氣,前面吐出的是濁氣,現在閉口用鼻納進來的是清氣,清新的這種氣息。這樣如是至叁,吐——納,吐——納,吐——納,如是叁次,這個就是調息,後面講如果身息調合了,其實你只要把一樣給調整清楚,那也就可以了,但一亦足,什麼叫但一亦足?若身息調和但一亦足,就是如果你現在經過前面這樣調整調整,差不多身心已經調到和諧程度,那麼吐納也只要一次也就夠了,關鍵是讓身體自然放松。好,這個時候繼續就次當閉口,唇齒才相拄著,嘴唇牙齒自然地依著,舌頭向上鄂稍稍有所抵住。一切都出于自然,這樣便于人的氣息不外散。好,然後閉上眼睛,次當閉眼,閉眼的目的是斷絕外面的光芒,外面的光芒對初學者來說很容易幹擾他。所以說當端身正坐,正身正意,猶如奠石,就像磐石一樣,穩穩地,不要讓身體啊、這個頭啊、四肢啊搖來晃去,要身體安定,穩如磐石,靜靜地坐在那裏,很穩,就這個意思。那這個以上就是初入禅定調身之法。舉要言之,攝要的來說,抓住要點來說就是什麼?不寬不緊是身調相,寬的意思就是松的意思,寬松嘛,就是不松不緊,不要太緊張也不要太松垮,這就是身體得到調整的一種迹象,我們看到前面那種氣的吐納,目的也是爲了調身,因爲身中感到有堵塞啊,百脈不通處,然後配合著氣息的觀想吐納,可以起到一種放松通暢的作用,所以以上視爲調身,不松不緊、放松自然是它的所調之相。

  

  好,下面第四接下來看調息,看原文。“四初入禅調息法者。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叁氣四息。前叁爲不調相。後一爲調相。雲何爲風相。坐時則鼻中息出入覺有聲是風也。雲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是喘相也。雲何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雲何息相。不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悅豫。此是息相也。”這裏講到四種相,所謂的風、喘、氣、息,實際上這裏講到的四種相,也就是說,看這個息調合好沒有。前面叁種都屬于沒有調整清楚,所以比較粗重,比較凝澀,不通暢,不微細。最後一種息相,是已經調好的迹相。它既不會結滯,也不會很粗糙,出入綿綿長長的,若存若亡,然後從神智上看,應該是身心安隱啊,身心感到愉悅,這就是一種息相,如果人的呼吸保持綿綿長長的息相,這非常有助于修禅者的身體健康,身心的安甯啊。如何詳細辨別呢?比如說風相,就是說呼吸的時候鼻孔當中感覺有聲音,像風,聲音很大。雲何喘相呢?喘是喘息,雖然說呼吸進出沒有什麼很響的聲音,但是感覺呼吸不通暢,結滯不通,就像喘氣的樣子,稱爲喘相。什麼叫氣相呢?雖然說也沒有聲音,也不會感覺不通暢,但是氣還是較粗,出入不細,所以稱爲氣相。如果再調整清楚,沒有聲音,也沒有結滯不通暢,不粗,那麼出入綿綿,就是後面所講的那種心調定的景象。所以說如果坐的時候,有風喘氣叁相。說明沒調好,如果說這個時候來用心辦道,這個應該來說心不容易安定,心很難安定,所以是名過患。所以說打坐的人如果進入坐禅,有的人坐禅以後,心口痛或者背痛,身上僵硬,等等等等這種病症,其實這都是因爲息不調的緣故,所以身心難以安定好,必須去調整它。好,如果要想調整它,必須依照叁種方法,我們看下面所講叁種方法,爲什麼說到這叁種方法呢?前面就有說,如果說我們的意念去守風,這很容易散亂。.守喘,心念很容易打結,不通暢。守氣人容易疲勞。守息,心則生定。所以要讓息綿綿,調到這種綿綿致細的景象,必須調整。叁種方法調,“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叁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衆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言之。不澀不滑是調息相也。”前面所說的都是調息,爲什麼要調?剛才說了,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即定。所以必須把它調整過來。我們來解釋一下,這叁種是什麼意思呢?下著安心,這是第一,一個人他首先系念在心,放下一切,讓心不弛散,比如讓心一心專注,這就叫下著安心。下,放下。著,安住在某一個禅修對境上。比如說往下要注意腹部的起入,等等,下著安心。第二個,很重要一點,要放松身體,寬放身體,一切出于自然不要太拘禁。通過調整,穿衣啊,身體放松放松,這樣都容易調整過來,第叁種方法,就應該觀想氣息周遍全身,所謂八萬四千毛孔,或出或入,統統無障無礙,那麼叁者俱足,氣息就慢慢慢慢從粗入細,自然心定神安,就沒有這種風喘氣之粗相,就能讓心越來越微細,自然讓氣息微微出入,若存若亡,綿綿密密,不澀不滑,這就叫作息得到調整的景象。息如果調好了百病不生,心也很容易安定,所以說這就是禅修行者最初進入禅定時調整氣息的方法。是吧,首先要下著安心,心緣于一個禅修對境,把其它一切放下,修這不散亂,一心專注,同時放松身體不要拘禁,然後這裏邊還有個善巧方便,觀想氣息暢通無阻,全身每個毛孔進進出出沒有障礙,人處在一種放空的狀態,這樣慢慢慢慢就會把氣息調順。當然了,具體這裏面還有些竅訣,大家要依著教導你禅修的師父,他細細地根據具體情況給你抉擇。這裏我們看到,其實這個息跟我們的心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我們調整這個心越來越細,比如禅修對境中觀想得越來越深入,那麼這個息自然就微微然,息如果說喘息不停,說明我們的心很毛糙…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臺忏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