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P20

  ..续本文上一页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着。舌向上齶。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这里讲到怎么进入打坐,开始的时候,这个叫绳床,绳床,以前古代人专门打坐有个坐位,像禅床啊、绳床啊这样,就是说坐处,打坐的地方,因为这个绳床离地比较远,避免受潮,那现在我们条件好,比如说在楼上啊、地板啊比较干燥的地方都是可以的。然后首先应该把坐处安好,每令安稳,就是让它比较安稳,不要摇摇晃晃,平平的,可以比较长的时间经受得了,所以叫久久无妨。应该怎么坐呢?把座位安好之后,坐好了,把脚调正,如果是半跏趺坐,那么就把左脚放在右脚上,牵来近身,就是拉过来,让左脚趾与右髀齐,这个是不是读“必”字啊?查字典没查到,大概意思是这样,这个不太妨碍。这个“与右髀齐”我们可以理解为,牵来近身,左脚要在右脚上,坐下来以后,大腿的外侧脚趾头不要超过它,大概是跟它平齐的。然后右脚趾头也是同样的道理,跟左边那边坐下来以后的大腿外铡,大概是膝盖地方,跟它也对齐。如果要全跏呋坐,那么就要以右脚放在左脚上,然后解宽衣带周正,把身体的衣服不要穿得太紧,要端庄,不要坐的时候,坐坐坐衣服又掉了,古代人的人很多衣服腰里是扎着个布条的,今天一般来说我们打坐最好选取宽松的衣服来说,比如说练武术,练太极这些宽松的运动服比较好,不要穿那种紧身的,穿喇叭裤啊这些紧身的都不是太合适。刚才说到如果跏趺坐,刚才讲到把左脚压在右脚上,然后再把这个右脚放在左脚上,交叉在一起就成双跏趺坐,这个是脚,脚半跏或者全跏,调整好。然后要把手安好,手这里是采取什么做?手应该左手掌放在右手掌上,两只手交迭相对,大拇指相碰,然后顿置左脚上,就是放在左脚上,这个称为弥陀印,弥陀印便于安心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稍稍在肚脐之上一点,这里,大家顺其自然吧,因为坐下来时候,他自然会有一种最自然的身体姿势,采取那种姿势就好,这样把手足调好,放松自然。然后次当正身,就是应该把身体挺直,挺动胸脯,振作精神,然后身体的关节并诸肢节,就是说好像在松动。七八法,挺直,然后把关节舒展开来,肢体舒展开来,如是七八次,多做几次,这样就有点像是内按摩一样,像按摩法一样,自身这种拉伸按摩,就是说不要让手足有差异,就好像感觉僵硬不妥之处的意思。这样如是已则端直,身体就坐直了,这个时候注意脊骨不要过于弯曲,也不要过于高耸,太笔挺了,应该顺其自然,直则就可以了,然后呢,正头,身正好了再正头颈,让鼻子跟肚脐相对,实际上是头稍稍有点内收,往下偏一点,然后注意左右要端正,不偏也不邪,不太靠前也不后仰,不低也不仰,不偏也不邪,是这个意思,中正为要,平面正住,面对着下面自然正坐,这是讲头颈调好。然后再口吐浊气啊,下面是调气,口吐浊气,吐气之法怎么说呢?这个等下再说,前面先讲这个身体,其实身体如果按照比较这个规范的说法,应该是七支坐法,有七种要领,这点我们今天就不说了,智者大师在这里大致上把这些身的要领作了个调整,因为他对的是初学者不是讲得很仔细,但是如果把这些要点都做到的话,那坐禅不会有什么问题,然后他坐着坐着坐着,因为放松自然是它的要点,自然而然就会调正,这样就把身体给调好了,身体就稳如磐石。接下来这里讲到调息的方法,调息,吐气,然后开始吐气,口吐浊气,那吐气之法怎么说呢?开口放气,用嘴巴呼气,比如我们人坐下来心里郁闷得慌啊,有一种烦恼啊,感觉一股浊气一样,就应该慢慢慢慢地、绵绵绵绵地,”哈~~”,让它自然而然地所谓自气而出,自气而出比如说这气堵得慌,你就让它自然而然地放射出去,不要刻意地不要让它很粗很急,不要这样,这样就非常刻意,应该绵绵细细长,一边吐气一边观想身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把那浊气啊。不通畅的地方观想统统随着气息,绵绵长长地从口中排放出去,放射出去,一直到尽头,放射到不能再放射,尽量地把气吐尽。然后反过来闭口用鼻子纳气,前面吐出的是浊气,现在闭口用鼻纳进来的是清气,清新的这种气息。这样如是至三,吐——纳,吐——纳,吐——纳,如是三次,这个就是调息,后面讲如果身息调合了,其实你只要把一样给调整清楚,那也就可以了,但一亦足,什么叫但一亦足?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就是如果你现在经过前面这样调整调整,差不多身心已经调到和谐程度,那么吐纳也只要一次也就够了,关键是让身体自然放松。好,这个时候继续就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着,嘴唇牙齿自然地依着,舌头向上鄂稍稍有所抵住。一切都出于自然,这样便于人的气息不外散。好,然后闭上眼睛,次当闭眼,闭眼的目的是断绝外面的光芒,外面的光芒对初学者来说很容易干扰他。所以说当端身正坐,正身正意,犹如奠石,就像磐石一样,稳稳地,不要让身体啊、这个头啊、四肢啊摇来晃去,要身体安定,稳如磐石,静静地坐在那里,很稳,就这个意思。那这个以上就是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摄要的来说,抓住要点来说就是什么?不宽不紧是身调相,宽的意思就是松的意思,宽松嘛,就是不松不紧,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太松垮,这就是身体得到调整的一种迹象,我们看到前面那种气的吐纳,目的也是为了调身,因为身中感到有堵塞啊,百脉不通处,然后配合着气息的观想吐纳,可以起到一种放松通畅的作用,所以以上视为调身,不松不紧、放松自然是它的所调之相。

  

  好,下面第四接下来看调息,看原文。“四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这里讲到四种相,所谓的风、喘、气、息,实际上这里讲到的四种相,也就是说,看这个息调合好没有。前面三种都属于没有调整清楚,所以比较粗重,比较凝涩,不通畅,不微细。最后一种息相,是已经调好的迹相。它既不会结滞,也不会很粗糙,出入绵绵长长的,若存若亡,然后从神智上看,应该是身心安隐啊,身心感到愉悦,这就是一种息相,如果人的呼吸保持绵绵长长的息相,这非常有助于修禅者的身体健康,身心的安宁啊。如何详细辨别呢?比如说风相,就是说呼吸的时候鼻孔当中感觉有声音,像风,声音很大。云何喘相呢?喘是喘息,虽然说呼吸进出没有什么很响的声音,但是感觉呼吸不通畅,结滞不通,就像喘气的样子,称为喘相。什么叫气相呢?虽然说也没有声音,也不会感觉不通畅,但是气还是较粗,出入不细,所以称为气相。如果再调整清楚,没有声音,也没有结滞不通畅,不粗,那么出入绵绵,就是后面所讲的那种心调定的景象。所以说如果坐的时候,有风喘气三相。说明没调好,如果说这个时候来用心办道,这个应该来说心不容易安定,心很难安定,所以是名过患。所以说打坐的人如果进入坐禅,有的人坐禅以后,心口痛或者背痛,身上僵硬,等等等等这种病症,其实这都是因为息不调的缘故,所以身心难以安定好,必须去调整它。好,如果要想调整它,必须依照三种方法,我们看下面所讲三种方法,为什么说到这三种方法呢?前面就有说,如果说我们的意念去守风,这很容易散乱。.守喘,心念很容易打结,不通畅。守气人容易疲劳。守息,心则生定。所以要让息绵绵,调到这种绵绵致细的景象,必须调整。三种方法调,“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也。”前面所说的都是调息,为什么要调?刚才说了,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所以必须把它调整过来。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三种是什么意思呢?下着安心,这是第一,一个人他首先系念在心,放下一切,让心不弛散,比如让心一心专注,这就叫下着安心。下,放下。着,安住在某一个禅修对境上。比如说往下要注意腹部的起入,等等,下着安心。第二个,很重要一点,要放松身体,宽放身体,一切出于自然不要太拘禁。通过调整,穿衣啊,身体放松放松,这样都容易调整过来,第三种方法,就应该观想气息周遍全身,所谓八万四千毛孔,或出或入,统统无障无碍,那么三者俱足,气息就慢慢慢慢从粗入细,自然心定神安,就没有这种风喘气之粗相,就能让心越来越微细,自然让气息微微出入,若存若亡,绵绵密密,不涩不滑,这就叫作息得到调整的景象。息如果调好了百病不生,心也很容易安定,所以说这就是禅修行者最初进入禅定时调整气息的方法。是吧,首先要下着安心,心缘于一个禅修对境,把其它一切放下,修这不散乱,一心专注,同时放松身体不要拘禁,然后这里边还有个善巧方便,观想气息畅通无阻,全身每个毛孔进进出出没有障碍,人处在一种放空的状态,这样慢慢慢慢就会把气息调顺。当然了,具体这里面还有些窍诀,大家要依着教导你禅修的师父,他细细地根据具体情况给你抉择。这里我们看到,其实这个息跟我们的心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调整这个心越来越细,比如禅修对境中观想得越来越深入,那么这个息自然就微微然,息如果说喘息不停,说明我们的心很毛糙…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台忏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