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们常常接触海洋,所以境界特别高超。如诸大乘经典,首先出于东南印度,其原因也在此。像华严经所说种种广大不可思议的境界,有人认为与深广无涯的海洋有关。因此,富于想像的南印文化,喜与神秘艺术融合为一。佛法本没有什么神怪之事的,且佛陀初创佛教时,对于神秘咒术,本就极端排斥,可是等到佛法弘化到南印,一般佛法的弘传者,为了使佛法的普及,就将这一区域的神秘思想,奋特之事,融摄到佛法中来,佛法也就有了神奇异说。还有华严、维摩等大乘经典·如没有丰富的想像力,高度的艺术修养,是不可能有此经典出现的。因佛教受东南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其作风也就有了不同。
佛在世时,一直是在恒河流域弘化的,而恒河流域一带,是思想自由之区,各式各样的学说,各式各样的思想,一向都是在此发展的,如佛出世前后,有名的六派哲学,亦产生于恒河流域。佛教在此流域流行,受其文化思潮影响,当然亦含有高度的思想自由,而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因而佛教乃又另成一型态在发展中。
总之,由于区域文化的熏染,而有不同学派的产生,这是印度佛教的史实,不容任何人予以否认的。如举部派的名称,我们可以这样说:有部及犊子部,是受西北印度朴实文化而成的学派;大众部,是受东南印度富于想像文化而成的学派;分别说部,是长养于思想自由的天地中而成的学派。
七 观点的不尽相同
世间有很多问题,对之加以研究时,由于观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或对某一件事隋,对之加以处理时,由于所站立场的不同,再加上与自己本身亲疏好恶等的利害关系,各人所持的观点,绝对不会相同的。佛教学者也是如此,尽管所依的教典和所处理的问题是相同的,但因各人观点不尽相同的关系,所以所得的结论,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别。例如这个福严讲堂,虽说是座完整房子,如你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摄这座讲堂的照片,可以摄出各种不同的照片来,显示其有各种不同的形状,这都是由于所站角度不同的结果。圣典虽为佛弟子所共依,但为处理其中所含各个问题时,由于观点不同,便有学派产生。
且如三藏中的论典,究是佛陀在世时说的
抑是后代佛弟子造的
佛弟子够不够资格造论
有没有能力造论
这当然都是问题,有了问题就要处理。对这问题的处理,成实论中明显的说有两大派的不同:一派学者认为,佛弟子是不可以造论的,因为不够资格造论以论佛语。假定佛自己曾经论说什么的,方可称之为论,假定佛自己根本未说什么论题,其他任何人都不可以造论的。他们举出异论经来证明说:佛为令众生对一事得了解,所以用种种方法说明此事。诸比丘等,不论举出怎样的异论,来论说这个,足都不能获得佛的本意所在。佛在世时,佛弟子们尚且不明佛意,佛灭后的佛弟子,那里够资格造论
再如被佛赞为论议第一的摩诃迦旃延,一次,有诸比丘提出一个问题来向他请教,他很谦虚的回答说:你们不去请问佛陀而来问我,真是好像砍倒一棵大树的人,弃舍根茎而取枝叶,怎么可以产论议第一的摩诃迦旃延,尚且如此,何况其他的人
当然更不能论说佛语了。可是另外一派学者说:你们所举的异论经,我承认是佛所说的,但佛在这经中,亦尽听许比丘们互相讨论问题的,证明佛弟子们可以造论,论说佛经中的道理。还有迦旃延等大论议师,所论说的任何问题,都能契合佛的本意,所以获得佛的赞善,不然,佛决不会在大众中,公开称赞他论议第一,由此证知佛弟子是可造论的。又优陀夷北丘等,造佛法论,佛听到了,就允许他们去造。所以在修多罗中,取义立论,阐扬佛陀的教理,可说是佛弟子应有的天职。
关于这个论题,在诸学派之间,诤论得是很激烈的,直到今日,南傅阿毗达磨学者,仍然认为论是佛说的,佛弟子中谁也不能造论。如以上座正统自居的南传佛教的学人·谓为佛所说而留传下来的论典,共有七部,即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品论、双论、论事。其中前六论,他们认为真正是佛说的,任何人不能否认,如有认为不是佛说的,在他们看来,是大逆不道。至最后论事这部论,虽是佛灭二百余年目乾连子帝须作的,但据他们说来,这是佛陀的悬记和加持而成的,在关系上讲,仍应说是佛说。所以南傅佛教学者,见北傅佛教说论为论师所造,感到非常惊奇,而为他们所不能接受的。其实,不但南方上座部的学者这样说,就是北传说一切有部也是如此主张的。如婆沙开头说:“谁造此论?佛世尊造此论”。由于他们推尊论为佛说,进而甚至欲以论来支配经,或以论的思想批判经说,其极,如部执异论疏说,鸡胤部的学者,说经律都是佛说的方便,真的第一义谛,是在佛说的阿毗达磨。可说这都是以阿毗达磨为中心的学派。但是反于这个思想流的学派,绝对不承认论是佛说的,如有名的经量部,对于任何问题的处理,都以经说为标准,决不以论师们所造的论典,来判别邪正。其他如大众、分别说部等,就现在所知而言,论典都是很少的,亦不承认论是佛说的。因而在这当中,无疑的就产生了重经重论的两大派别。所以观点下同,立场有异,因对问题的处理,而分裂为种种思想的集团。
其次,如佛在僧数不在僧数的问题,同样在学派中诤论著。佛于阿含经中曾说:“我亦在僧数”。在道理上,这是不须诤论的,因为经中说得非常明白,可是极度祟敬释尊的学派,如大众部他们,认为佛是三界导师,人天教主,不应参预僧数,而是超僧团的最高指导者,经中所以说我亦是僧数,这是佛陀的方便,亦是佛陀的悲怀,为佛干者,不可这样的来看佛陀。然以佛为人间觉者的学派,如说一切有部他们,认为应尊重佛陀的教诫,佛既说在僧数,我们亦应视佛是在僧团之中,虽在僧团之中,但无碍于佛的伟大。像这类问题,为学派所诤论的,是很多的。结果,因于彼此的观点不同,不能获得一致的结论,所以学派也就一天天的多了起来。
八 传说的纷歧复杂
印度一向被人目为是个神秘的国家,因其民族是最富于想像的,所以自古以来有很多的神话传说,诸如宇宙的进化是怎样的,大干世界毁灭从后,其宇宙又是如何再造的,甚至佛神仙的系谱,都有种种的思想,原因印度是个热带,人们生活简单,没有事的时候,喜欢到山林中,静坐冥思神游,因此传出很多神奇之说,所以印度神话特多。世间很多事情,有些是亲闻的,有些是传闻的,亲闻是得之于事实,当然较为可靠,传闻是展转传来的,其可靠性就大有问题,因为同一件事情,缝过彼此的传说,不是减少就是增加,与原来事实完全走样。由于传说的纷歧,引起学者的诤论,而造成学派分裂也有。
如小乘九部经中的因缘、譬喻、木生、本事、未曾有等,里面就有很多的传说。因缘,是记佛及弟子们的事迹的,像贤愚因缘经、百缘经、杂宝藏经中的一一事缘,就是最显明的例子。而佛陀在世说法时,常常以这些事缘,作为说法的因缘。后代的佛弟子,每以因人因事的不同,而起种种不同的解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于是异论就多了起来。本生,是说释尊及弟子们过去生中的种种行为活动,而对当日社会的习俗,阐述得亦复很多。至佛过去生中的宿行,如说过去生中为国王时,为鹿王时,为象王时,为兔王时,如何如何的牺牲个己救济众生,如何如何为恶人陷害而终于得救等。或说佛弟子们,如阿难、舍利弗、目犍连等,过去生中是怎样的与自己有关等。本事,则是叙述古佛的软化,如说过去维卫佛以及迦叶佛出现于世的姓氏、种族、在何树下成道、身光的远近、说法的会数、度人的多少、出世的时劫等,一一为之介绍。至于未曾有,则是明佛及弟子们的不思议的证得以及种种的奇迹等。譬喻,不但取譬以说法,就是因事兴感而说的,亦属于譬喻的一类。虽说一切智者皆以譬喻而得开解,然而不论任何譬喻,只能少分相似,决不能完全契于法的。除这种种,于此五部之中,还说到天鬼神的事迹,还有印度社会的各项世俗传说,亦偶而涉及。在这些教典中,内容可说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对这加以学习和研究时,态度该非常严肃和审嗔,不可无所保留的以为就是那样,这在治学方面,可说是很重要的一点!
然则应当怎样
就是对诸传说,应当加以甄别:看看那些确是佛所说的
那些则是属于传说部分
于传说中,何者是真
何者是假
有些什么事实根据于可采取的采取,不可靠的弃舍。对世俗的传说,固应持此态度;即佛过去生中的事迹,亦应分别是佛说,抑是后人的增益,而定取舍的标准。但佛灭后,大家对佛敬信异常,不免有很多是增益的,而佛弟子对一切传说,未能用自己的智慧,加以正确的甄别,所以不管是寓言、神话,不管是史实、传说,一概把它看成历史的事迹,只求与如来的教理大体无乖即可。因诸佛子各各吸收一部分神话传说,而世间传说又是层出不穷的,凡有传说即子吸收,于是佛陀的教法,随著传说的增加,而改变其本来面目,因而学派也就日多。
九 彼此的习性悬殊
人类的个性与习惯,是绝对不会相同的,你有你的个性,我有我的个性,你要我完全同于你,固然是不可能,我要你完全同于我,同样是不可能,经中说的众生根性各各不同,正是指此而说的。佛陀对这有深切的体认,所以决不勉强求共同一。甚至针对不同的根性,说有种种不同的法门。假定佛陀只说一个法门,要大家共同修此,那就不能摄化众多的众生。中国古语说:“同声相应,同“相投”,这是很自然的事,一点勉强不来。所以我们看世间的人群,不论你在那里看到的现象,彼此比较接近的,不是个性的相同,就是习惯的相同,也就因为如此,所以世间总有很多的派别,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为之泯除的。
佛弟子在世间,当亦不免这个现象,如佛在世时,有次说法后,诸大比丘们,各各的出去,东一群西一群的,或论道或经行,…
《部派分裂的动因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