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部派时代的佛陀观▪P2

  ..续本文上一页加了自己所理解的佛陀观。所以佛陀观在诸部派间,老早就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历史事实。佛在世间的行化,要不外于三业大用,因而佛弟子对佛的观察,也就从这三方面加以体认,首先从佛的身体方面考察,有以为佛身是崇高伟大的,不是我人所想像的;有以为佛身并不离人间性,离开人间性的佛身,那是不可想像的。前者以大众分别说系为代表,后者以说一切有及犊子系为代表。现在对这略为分别如下:

  据大众分别说系学者说:如来的色身,与世间一般人所有数尺高的血肉之躯,是有著极大不同的,因为凡夫之身,不论它怎样高,是都可以数量计的,而佛陀的色身,高大无比,光明赫耀,超过一般人的想像之外,不能以众生的色身去衡量佛陀的色身。所以异部宗轮论大众部对这表示意见说:“如来色身实无边际”。这可说是超空问而不为空间之所限制的佛身观。说一切有系的学者,绝对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佛身的高度,最多仅能如经中说的丈六之身,决不可能到达无边无际不可限量的程度。这一佛身观的出入,主要在于人间性和非人间性,所以彼此的看法,无论如何不能达于一致。他们的思想不同,我们不要从别处找证据,在异部宗轮论中,就可明显看出。

  其次,再就佛陀的寿命说:在普通人看来,佛陀八十岁便入涅槃,寿命也是有穷尽的;但在大众部学者心目中,认为如来的寿命,亦如色身是无边无际的,不可认为八十岁入灭,是真正的入涅槃。不用说,一切有部是不承认此说的。因为佛陀八十岁入灭,这是历史的事实,没有什么真不真的话说。不过,佛亦有一特殊功用,是与众生不同的,就是众生因病至死,便不能再延长其生命,纵由死者的愿欲支持,想见一见亲人,或由现在注射强心针,使之得以苟延其生命,顶多亦仅可能延长数小时或数日,绝对不能持之过久的;而佛陀于入灭时,却有三月留寿,二十年舍寿的自由,然充其量亦不过如是而已,绝对不能说是无边无际,无有限量的。

  有部本此观点责难大众学者说:假定佛寿真的是无量无边,为什么大家都见到佛于八十岁时入灭

  大众学者回答说:入灭的佛陀,是佛的化身,化身出现世间,是为度化众生,一旦化缘已尽,自然入于涅槃。“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到了这个时候,若不示现涅槃,再住在这世间,就失去其意义,因为众生不会对你生起难遇之想,所以说“若我久住更无所益”。但佛的入涅槃,如海波状态然,在这世界灭了,在另一世界又现起,这一生一灭,都是应众生的根性而示现的,以佛的真身说,佛寿是无边际、无数量的。所以异部宗轮论说:“如来寿量亦无边际”。这可说是超时间而不为时间之所限制的佛身观。

  大众学者进一步的举出两点理由证明佛寿无量说:一、佛身是由无量功德智慧之所成就的,与众生业感的身体有所不同:业感的身体,一旦到了业尽的时候,必然趋于死的一途;功德智慧成就的佛身,只有不断的增加延长,决不会在短时问即入灭的,所以佛寿无量无边。二、佛陀的成佛,不是专为个己的利益,而是为利益一切众生的,所谓“为利众生而成佛”。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在众生未度尽前,佛怎么能够独自先入涅槃

  我在异部宗轮论语体释中说:“有情是无尽的,为度无尽的有情,佛之寿命也就不能不是无尽,因为利益有情,是没有休息之日的”。无论是从功德智慧说  ,抑或是从利益众生说,大众学者认为佛寿必然是无边无际的。

  佛身既是那样崇高伟大,佛寿又是那样无边无际,从佛生命体上所发出的威力,自然亦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大众学者说:“如来威力亦无边际”。如来具有不可思议的威德神通之力,本是各学派所共同承认的,然而成为问题的,就是佛陀的威力,为有限度的还是无限度的

  大众部的意见:如来运用其威力时,不须加以丝毫作意,任运而自然的,于一刹那之中,就能遍至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有部学者认为:如来威力可以发挥至无量无边世界,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但要经过作意思索方可,假定不加作意,如来的威德之力,最多只能及于三千大千世界。婆沙百五十卷,曾举五通作用的广狭,以明佛与二乘圣者的不同。在这方面,是又显示了学派之间思想的纷歧。

  佛陀的色身、寿命、威力,既都无边无际,眼著而来的,自然是说佛身的清净无漏,因为经说“如来生在世间,长在世间,在世间住,不为世法之所染污”的,所以大众学者归结为佛身无漏,亦即所谓十八界定无漏的。异部宗轮论说:“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婆沙亦说:“谓分别论者及大众部师,执佛生身是无漏法……佛一切烦恼并习“皆永断故,云何生身当是有漏”

  有部不从此说为然,他们认为生身毕竟是属生身,无论如何不能说为无漏的,纵然自己不起烦恼,但仍不免诱生他人的烦恼,如无比女人对佛生身起爱,指置对佛生身起嗔,这是最大的明证。因此,佛身有漏无漏的论题,在学派间展开了热烈的论诤。

  四 佛语了不了义辨

  佛陀出现到这世间上来,主要是为众生说法的,假定不为众生说法,那就不得称为佛陀,而只可以名为缘觉,是以说法成为佛陀最重要的一大任务。因为所谓度生,不是用什么特殊方法,将众生一个一个的送出三界去,而是将诸法的真理和事相,为众生清清楚楚的宣说出来,使众生循此事理,向解脱的大道前进。佛为众生宣说,是属历史事实,并无什么神秘,可是在学派间,对于佛陀说法,亦产生不同的意见。就是所谓说法,究指什么而言

  且佛所说一切,是否都可代表佛陀本意?由于学者的看法有异,表现在思想上的自然纷歧。现在我们还足以大众系及说一切有系为代表,说明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

  佛所说法,依于小乘及后大乘学者,一向将之分为两大类,就是所谓了义与不了义,而这两类之分,是根据佛所说的“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而来,在道理上讲,不应有所诤论,可是事实不然。在未说明不同意见之前,先将了义不了义的定义解释一下。依言教说,一句话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没有一点含糊,是为了义言教;若所说的含糊不清,可作不决定的解说,是为不了义言教。依义理说,一个道理巳显示得彻底究竟,再也没有丝毫的保留,是为了义;若所显的义理,并未究竟彻底,还有再发挥的余地,足为不了义。本此我们所要提出来问的,就是佛所说法,无论是在言敌或义理方面,一切唯是了义呢

  还是亦有不了义呢

  且看学派对这问题的解答。

  大众部的学者,本其一贯思想,认为佛所说法,没有不了义的,只要是出如来之口,法法都定真实了义。因佛出言吐语,与普通人不同,要么就不开口,一旦开口言说,语语皆为利益众生,句句都是契合真理,还有什么不了义的

  况且佛在中阿含世间经曾说:“如来从昔夜觉无上正尽之觉,至于今日夜于无余涅槃界当取灭讫,于其中间,若如来口有所言说,有所应对者,彼一切是真谛不虚不离于如”。又如紧叔伽经中说:“又所应说法而为说之,所谓若略若广,阴入门等,是故所说无非真实”。因为经有明文,所以大众学者,坚定的认为佛陀的说法,绝对都足了义的,决不承认有不了义之说。异部宗轮论说的:“世尊所说无不如义”,是他这一思想最有力的表达。

  然而有部并不认为佛所说经皆是了义,有时亦有所谓不了义之说的,因为所显义理并不怎么完全的。况且了不了义的分别,并不是部派间的创说,而是如来亲口所宣的,经中有著明白的记载,你大众部说无不了义,岂不违反如来圣教

  大众学者答辩说:佛在经中说有了不了义,这是我承认的,但不是像你们那样的解释。以我们所见:佛说了义是指的佛教,不了义教则是指的外道教,佛说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句话的用意,是要佛弟子们用功修行,务须依于佛法而行,不可依外道法而行,因依外道法而行,不能获得断烦恼了生死的目的。不用说,这又是对佛崇敬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异说。不过,从有部的分别,看出后来所谓判教思想的萌芽,实也有其特别意义的。

  随著而来的问题,就是佛陀说法所用的言音,是以一音说一切法呢

  还是非以一昔说一切法子这在学派之间,同样有著诤论。一音说法,依向来的解说,谓佛于同一时间说法,虽只运用一种音声,但却在宣说一切法,如佛说四谛等的法门,在会闻法的大众听后,在他们的认识中,总觉得这是佛陀对我说的,所以每个闻法者,都得佛法的实益,不会感到空过的,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亦即二晋说一切法最有力的证明。“一音,为二昔说法之义,并不是二晋中能说出一切法义,一切法是很多的,单以一音,决不能说尽一切法。如说诸行不净为二晋声,诸法无我亦为二晋声,名为一昔,并不是佛以一音说尽一切法,名为二晋”。这是有部对二晋的看法,与大众部异。

  一音说法的二晋,就其内容分析,本有多种多样解说的,近人根据婆沙引用的古颂,将二晋解说为一国的语音,我觉得很有意义,亦非常切合事实。颂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独为我说种种义”。大众学者本此,认为佛陀所用的国语,唯是一梵音,闻法的大众,认为是自国语,这是佛陀的加被力,所以他们归结到:“佛以一昔说;一切法”,而不承认佛用种种语言说法。有部学者认为,在佛陀的会下,有种种的人种,因而佛说法时,由于场所不同,而用种种国语。婆沙论说:“一音者,谓梵音。若至那人来在会坐,谓佛为说至那音义;如是砾迦、叶筏那……等人来在会坐,各各谓佛独为我说自国音义,闻已随类各得领解”。

  佛陀究以一种语言说法,抑或是以多种语言说法,现在姑且不去深论,而佛为众说法,这是历史事实,谁也不能否认。不过在学派间,还形成诤论的,就是如来说法,为一切言说皆是说法呢

  抑合众生转迷开悟的…

《部派时代的佛陀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