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分裂的动因观
演培法师
一 绪 说
佛为佛教的中心,固是佛弟子所共同承认,而佛有他的崇高伟大,更是佛弟子所共同体认。然而,如欲认识佛陀的伟大,则就看你从那一角度观察。我们认为:从佛的功德面去认识佛的伟大,这是比较容易的事,从佛的思想面去认识佛的伟大,却是极为困难的事!因为,佛陀本其深辽的智慧,透视宇宙万有的一切,而表现于思想上的,总是站在时代的前面,启导众生,指示众生。佛陀灭后,时代思潮随著时代巨轮向前推进,一般学派固受新的学术思潮之所煊染,就是佛法亦不例外的受著时代思潮的激荡,因而佛弟子乃各提出不同的思想,以求新的时代之适应。
不过,佛为人类开启的缘起正法的思想,是佛独自体悟真理后所融铸的思想,自有其一贯的思想体系。为佛弟子者,本以佛陀的思想为思想,加以僧伽以和合为根本,在道理上讲,是不应该有各个不同思想的派别,为什么到佛灭百年后,于佛法中就有了很多部派思想的分裂
关于这,我们常说:人类什么都可设法统一起来,唯有人类思想是绝对无法统一的,烬管有人想要强有力的统一人类思想,但我深信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大圣释迦,深深的了解这点,所以对于弟子们的思想,总是让其自由的发展,从不予以钳制。如十大弟子的各有一能,实即各自独特思想的表征,其他什么重法重律、重定重慧的诤辩,亦为各个不同思想的流露。这可说是佛在世时就已如此。
到了佛灭度后,有些佛教学者,寻不出佛陀各种思想的根本思想,找不到佛陀缘起正法的思想中心,结果,不期然的就以佛的部份思想,来概括佛的全部思想。及至离佛时代愈远,一般钻在学派思想中采究的,有时反而忽视佛陀的根本思想。所以发生这样的现象,实因佛陀思想,太过博大精深。如我国“孔子之没,儒分为八”,亦即因为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其及门弟子对孔干的学说,各各只能得其一体,并且就以自己所得的,来传授孔子的学说,所以孔子学说,乃分为八大派。佛教各个不同学派的产生,主要亦是由于这个原因而来。尽管是有很多不同思想集团的成立,但都可说是得佛陀思想的一面。在未说明各派思想不同之前,略举十点以明学派思想分化的原因。
二 僧制的民主自由
佛陀成道以后,开始建立僧团,就以民主自由,为僧团的基础。民主与自由,在今天说来,似乎极为平常,且也没有谁敢否定这个,但在两千五百年前,提出自由与民主来,并在僧团中如法实行,不能不说是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所以我敢肯定的说: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是人类民主自由之父。因为,为人类标示民主榜样的,固以我佛为第一人,为人类高呼自由口号的,亦以我佛为第一人。时至近代,民主自由的呼声,虽不断的从人们口中发出,但还有人认为:民主运动是新进的运动,自由思想是新进的思想,甚至还要遭遇极权主义者的深重摧残和打击,我真不知这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人类的倒退!
大圣释迦,所以在僧团中提出民主自由的两大法则,实因佛陀深深的体认到,民主自由思想的实践,乃在得以最大的可能,使人性内在所具的无限潜力,完满而无遗余的实现出来!所以凡是实践民主,祟尚自由的,一定是极端尊重人性的,如对人性的抑制与压迫,则必然是反民主反自由的。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有情有解脱分,这是何等的尊重人性
因而民主与自由,佛在僧团中行来,真可说是行所无事,且极自然而毫不带点勉强。有人说:民主是一条难以接受的道路。其实这并没有什么难以接受,问题在于奉行者的诚意如何。大家果能诚心诚意的遵循民主的规则去做,一般以为难以接受的民主道路,妩疑将是人类最平坦最宽畅的一条大道!
佛教僧制的民主,究是怎么一同事铲谁都知道,民主最大的特色,即不论什么事隋发生,都用公众讨论的方法以求解决,设或事情发生在人的身上,亦以公众讨论的方法劝服对方,决不采用什么强迫服从的办法。僧团的僧事,是众人之事,一切取决于僧羯磨,既非任何个人所治理,亦非某些少数人所治理。所谓僧羯磨,以现在的话说,就是开会。开会就得以大多数的意见为意见,所谓“事事从众”,所谓“公事公议,公议公决”,正是此一精神的表现。僧团中的个别份子,如有违法犯制的,立刻就得举行僧羯磨,依法裁定他的过非,酌量给与他的惩处,不得以任何个人的好恶,判决他人的是非,这是所谓“事事依法”的精神。因为法最公正,且为僧众所共遵守的。
“事事依法,事事从众”的僧团,一切本于民主精神而行,因而也就显出佛教僧制,是最平等最自由的,事实自由及平等,与民主是分不开的。中山先生说:“民权发达了,平等自由才可以长存,如果没有民权,甚么平等自由都保守不住”。平等,在世间说,是人类底权利,在僧团说,是僧伽底权利,有了平等就没有特权,人人在律制面前,都是平等平等的,就是创立僧制的佛陀,在僧团中住亦不例外。对这,律典告诉我们,佛陀为起示范作用,曾有一次要弟子们公开检举他。僧制的平等精神,真是发达到最高度。原来,平等是民主的主要因素,没有平等即无所谓民主,所以爱好民主,就是爱好平等,实践民主,就是实践平等。佛教的僧制,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彻底。
佛教是最重自由的宗教,所以在僧团中住者,来既不拒去亦不留,真正做到了来往自如。来往自如便是自由。但僧制的自由,不是放任无范围的,而是在法定的界限之内,以行使其自由。以佛法说,服从律制,就是自由,因为唯有做律制所许可的事,才是你所应有的自由权利,假使超过律制所许可的事,那你就不得假自由之名而为。不以律制为据的自由,在佛陀看来,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肆无忌禅的放任,为僧团所不容的。所以自由尽管为人人所应争取而不应放弃自由权利,然必须尊重法,服从律。但规定这法与律的,是即所谓道德,所以要求民主自由,这和要求公正道德,在本质上说来,可谓是一同事。因此,佛教的僧制,是融法治德化而为一炉的。
总之,佛教的僧制,是民主而非专制的,是平等而非阶级的,是自由而非压制的。如是民主自由平等的崇高僧制,在古代社会中实行,就自他共处方面来说,可谓是最极理想的了。但这仅能“适宜于学德崇高之理智生活”,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所以到佛百年后,由于僧团份子的复杂,不免常常有诤论发生。诤论本亦不是什么坏事,但要从理智出发,如一涉及感情,问题就难以解决,设或双方均有僧众支持,或一方面利用军政的权力干涉,势必使得问题更趋复杂。如迦王的时代,摩竭陀大寺鸡园内,僧伽因诤论,于七年之中,不能和合说戒。而佛法的传统精神,“判是非不如得谅解,苦合不如乐离”。因此,佛教的思想,一天天分化,乃至形成很多的学派。
三 师承的各自有异
佛教是宗教,宗教是讲传承的,而佛教尤其重视师承关系,假定某一学派,没有它的传承,可能就很难邀得人们的信受。因为佛教的思想理论,不仅是从外面学习来的,大都是从内自证悟所出,如非有所传承,得师为其印证,则其所弘传的佛法,是否不违如来正道,自然成为一大问题。且据向来所说,迦叶、阿难流传的佛法,是禀佛陀而来,这可说是没有异议,因为这是佛的及门弟子,而第一次结集,也是以他们为主的。其后,末田地与舍那婆斯,则同是出于阿难之门,亦即是传承阿难之说的。有所师承,表示学有所本,而非毫无根源,因而小乘虽有很多学派,但都各自承认有其师承。
其实,讲师承的关系,不一定是宗教学人,就是世间学者,亦极重视这个,如我们常听人说:你是跟什么人学的?你的老师是那一位子这就是采究一个人的学说来源。因为学说思想,特别是佛法思想,确实足有多种多样的,而且每一不同思想流,都与其老师见解有关,我们只要知道某人是从什么人学的,也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来源如何。如我国性善性恶说的思想不同,假定有人是在强调性善说的,你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源于孟子学统而来,假定有人是在强调性恶说的,你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源于苟干学统而来。由于师承有异,学统有别,彼此思想见解,一定有著很大眶离。人与人间的关系,其他方面的距离,尚可设法缩短,但师承的不同,就很难为之拉拢了。
声闻学派的学者,不但极重视传承,有时且将这关系拉得很远,如有些部派,明明是佛灭二三世纪成立的,但他们却说部主是佛的及门弟子,如大众系的乡间部,说其部主是祀皮衣阿罗汉,从雪山出来传布佛的所说;还有大众系的说假部,说其部主是大迦旃延尊者,从阿耨达池旁出来,传布自己所闻于佛说的佛法。此外,如分别说系的法藏部、饮光部,亦以这样的作风,而成立其学派的。其次,为我人所熟知的:说一切有部的学者,自认是传承罗喉罗的学统;大众部的学者—,自认是传承大迦叶的学统;以犊子部正统自居的正量部学者,自认是傅承优波离的学统;上座部的学者,则自认是传承大迦叶的学统。因为各自的师承不同,而其结果,必然分成各个不同的学派。
四 语文的运用不同
人类是有思想的动物,而个己的思想表达,或彼此的思想交流,初则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而则以文字为工具。我们可说:思想足没有说出来的语言,语言是已吐露出来的思想;或亦可说:思想是没有写出来的文字,文字是已写出来的思想。因此可以知道,所谓文字语言,都是代表人类思想的一种符号,所不同者,语言足以音声为符号的,文字是以形象为符号的,我们可用形象的符号,表达我们口头所要说的语言,亦可运用音声的符号,表达我们心中所要吐露的思想。在佛法的弘传上,文字语言的贡献,都是很大的。古人所谓:“言以传道”、“文以载道”,亦即显示文字语言的伟大功用。
但文字语言,有其区域性,即在每一…
《部派分裂的动因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