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部派分裂的動因觀

  部派分裂的動因觀

   演培法師

  一 緒 說

  佛爲佛教的中心,固是佛弟子所共同承認,而佛有他的崇高偉大,更是佛弟子所共同體認。然而,如欲認識佛陀的偉大,則就看你從那一角度觀察。我們認爲:從佛的功德面去認識佛的偉大,這是比較容易的事,從佛的思想面去認識佛的偉大,卻是極爲困難的事!因爲,佛陀本其深遼的智慧,透視宇宙萬有的一切,而表現于思想上的,總是站在時代的前面,啓導衆生,指示衆生。佛陀滅後,時代思潮隨著時代巨輪向前推進,一般學派固受新的學術思潮之所煊染,就是佛法亦不例外的受著時代思潮的激蕩,因而佛弟子乃各提出不同的思想,以求新的時代之適應。

  不過,佛爲人類開啓的緣起正法的思想,是佛獨自體悟真理後所融鑄的思想,自有其一貫的思想體系。爲佛弟子者,本以佛陀的思想爲思想,加以僧伽以和合爲根本,在道理上講,是不應該有各個不同思想的派別,爲什麼到佛滅百年後,于佛法中就有了很多部派思想的分裂

  關于這,我們常說:人類什麼都可設法統一起來,唯有人類思想是絕對無法統一的,燼管有人想要強有力的統一人類思想,但我深信其結果必然是失敗的。大聖釋迦,深深的了解這點,所以對于弟子們的思想,總是讓其自由的發展,從不予以鉗製。如十大弟子的各有一能,實即各自獨特思想的表征,其他什麼重法重律、重定重慧的诤辯,亦爲各個不同思想的流露。這可說是佛在世時就已如此。

  到了佛滅度後,有些佛教學者,尋不出佛陀各種思想的根本思想,找不到佛陀緣起正法的思想中心,結果,不期然的就以佛的部份思想,來概括佛的全部思想。及至離佛時代愈遠,一般鑽在學派思想中采究的,有時反而忽視佛陀的根本思想。所以發生這樣的現象,實因佛陀思想,太過博大精深。如我國“孔子之沒,儒分爲八”,亦即因爲孔子的學說,博大精深,其及門弟子對孔幹的學說,各各只能得其一體,並且就以自己所得的,來傳授孔子的學說,所以孔子學說,乃分爲八大派。佛教各個不同學派的産生,主要亦是由于這個原因而來。盡管是有很多不同思想集團的成立,但都可說是得佛陀思想的一面。在未說明各派思想不同之前,略舉十點以明學派思想分化的原因。

  二 僧製的民主自由

  佛陀成道以後,開始建立僧團,就以民主自由,爲僧團的基礎。民主與自由,在今天說來,似乎極爲平常,且也沒有誰敢否定這個,但在兩千五百年前,提出自由與民主來,並在僧團中如法實行,不能不說是人類思想的一大進步。所以我敢肯定的說: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是人類民主自由之父。因爲,爲人類標示民主榜樣的,固以我佛爲第一人,爲人類高呼自由口號的,亦以我佛爲第一人。時至近代,民主自由的呼聲,雖不斷的從人們口中發出,但還有人認爲:民主運動是新進的運動,自由思想是新進的思想,甚至還要遭遇極權主義者的深重摧殘和打擊,我真不知這是人類的進步還是人類的倒退!

  大聖釋迦,所以在僧團中提出民主自由的兩大法則,實因佛陀深深的體認到,民主自由思想的實踐,乃在得以最大的可能,使人性內在所具的無限潛力,完滿而無遺余的實現出來!所以凡是實踐民主,祟尚自由的,一定是極端尊重人性的,如對人性的抑製與壓迫,則必然是反民主反自由的。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有情有解脫分,這是何等的尊重人性

  因而民主與自由,佛在僧團中行來,真可說是行所無事,且極自然而毫不帶點勉強。有人說:民主是一條難以接受的道路。其實這並沒有什麼難以接受,問題在于奉行者的誠意如何。大家果能誠心誠意的遵循民主的規則去做,一般以爲難以接受的民主道路,妩疑將是人類最平坦最寬暢的一條大道!

  佛教僧製的民主,究是怎麼一同事鏟誰都知道,民主最大的特色,即不論什麼事隋發生,都用公衆討論的方法以求解決,設或事情發生在人的身上,亦以公衆討論的方法勸服對方,決不采用什麼強迫服從的辦法。僧團的僧事,是衆人之事,一切取決于僧羯磨,既非任何個人所治理,亦非某些少數人所治理。所謂僧羯磨,以現在的話說,就是開會。開會就得以大多數的意見爲意見,所謂“事事從衆”,所謂“公事公議,公議公決”,正是此一精神的表現。僧團中的個別份子,如有違法犯製的,立刻就得舉行僧羯磨,依法裁定他的過非,酌量給與他的懲處,不得以任何個人的好惡,判決他人的是非,這是所謂“事事依法”的精神。因爲法最公正,且爲僧衆所共遵守的。

  “事事依法,事事從衆”的僧團,一切本于民主精神而行,因而也就顯出佛教僧製,是最平等最自由的,事實自由及平等,與民主是分不開的。中山先生說:“民權發達了,平等自由才可以長存,如果沒有民權,甚麼平等自由都保守不住”。平等,在世間說,是人類底權利,在僧團說,是僧伽底權利,有了平等就沒有特權,人人在律製面前,都是平等平等的,就是創立僧製的佛陀,在僧團中住亦不例外。對這,律典告訴我們,佛陀爲起示範作用,曾有一次要弟子們公開檢舉他。僧製的平等精神,真是發達到最高度。原來,平等是民主的主要因素,沒有平等即無所謂民主,所以愛好民主,就是愛好平等,實踐民主,就是實踐平等。佛教的僧製,在這方面做得極爲徹底。

  佛教是最重自由的宗教,所以在僧團中住者,來既不拒去亦不留,真正做到了來往自如。來往自如便是自由。但僧製的自由,不是放任無範圍的,而是在法定的界限之內,以行使其自由。以佛法說,服從律製,就是自由,因爲唯有做律製所許可的事,才是你所應有的自由權利,假使超過律製所許可的事,那你就不得假自由之名而爲。不以律製爲據的自由,在佛陀看來,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肆無忌禅的放任,爲僧團所不容的。所以自由盡管爲人人所應爭取而不應放棄自由權利,然必須尊重法,服從律。但規定這法與律的,是即所謂道德,所以要求民主自由,這和要求公正道德,在本質上說來,可謂是一同事。因此,佛教的僧製,是融法治德化而爲一爐的。

  總之,佛教的僧製,是民主而非專製的,是平等而非階級的,是自由而非壓製的。如是民主自由平等的崇高僧製,在古代社會中實行,就自他共處方面來說,可謂是最極理想的了。但這僅能“適宜于學德崇高之理智生活”,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所以到佛百年後,由于僧團份子的複雜,不免常常有诤論發生。诤論本亦不是什麼壞事,但要從理智出發,如一涉及感情,問題就難以解決,設或雙方均有僧衆支持,或一方面利用軍政的權力幹涉,勢必使得問題更趨複雜。如迦王的時代,摩竭陀大寺雞園內,僧伽因诤論,于七年之中,不能和合說戒。而佛法的傳統精神,“判是非不如得諒解,苦合不如樂離”。因此,佛教的思想,一天天分化,乃至形成很多的學派。

  叁 師承的各自有異

  佛教是宗教,宗教是講傳承的,而佛教尤其重視師承關系,假定某一學派,沒有它的傳承,可能就很難邀得人們的信受。因爲佛教的思想理論,不僅是從外面學習來的,大都是從內自證悟所出,如非有所傳承,得師爲其印證,則其所弘傳的佛法,是否不違如來正道,自然成爲一大問題。且據向來所說,迦葉、阿難流傳的佛法,是禀佛陀而來,這可說是沒有異議,因爲這是佛的及門弟子,而第一次結集,也是以他們爲主的。其後,末田地與舍那婆斯,則同是出于阿難之門,亦即是傳承阿難之說的。有所師承,表示學有所本,而非毫無根源,因而小乘雖有很多學派,但都各自承認有其師承。

  其實,講師承的關系,不一定是宗教學人,就是世間學者,亦極重視這個,如我們常聽人說:你是跟什麼人學的?你的老師是那一位子這就是采究一個人的學說來源。因爲學說思想,特別是佛法思想,確實足有多種多樣的,而且每一不同思想流,都與其老師見解有關,我們只要知道某人是從什麼人學的,也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來源如何。如我國性善性惡說的思想不同,假定有人是在強調性善說的,你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源于孟子學統而來,假定有人是在強調性惡說的,你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源于苟幹學統而來。由于師承有異,學統有別,彼此思想見解,一定有著很大眶離。人與人間的關系,其他方面的距離,尚可設法縮短,但師承的不同,就很難爲之拉攏了。

  聲聞學派的學者,不但極重視傳承,有時且將這關系拉得很遠,如有些部派,明明是佛滅二叁世紀成立的,但他們卻說部主是佛的及門弟子,如大衆系的鄉間部,說其部主是祀皮衣阿羅漢,從雪山出來傳布佛的所說;還有大衆系的說假部,說其部主是大迦旃延尊者,從阿耨達池旁出來,傳布自己所聞于佛說的佛法。此外,如分別說系的法藏部、飲光部,亦以這樣的作風,而成立其學派的。其次,爲我人所熟知的:說一切有部的學者,自認是傳承羅喉羅的學統;大衆部的學者—,自認是傳承大迦葉的學統;以犢子部正統自居的正量部學者,自認是傅承優波離的學統;上座部的學者,則自認是傳承大迦葉的學統。因爲各自的師承不同,而其結果,必然分成各個不同的學派。

  四 語文的運用不同

  人類是有思想的動物,而個己的思想表達,或彼此的思想交流,初則是以語言爲媒介,進而則以文字爲工具。我們可說:思想足沒有說出來的語言,語言是已吐露出來的思想;或亦可說:思想是沒有寫出來的文字,文字是已寫出來的思想。因此可以知道,所謂文字語言,都是代表人類思想的一種符號,所不同者,語言足以音聲爲符號的,文字是以形象爲符號的,我們可用形象的符號,表達我們口頭所要說的語言,亦可運用音聲的符號,表達我們心中所要吐露的思想。在佛法的弘傳上,文字語言的貢獻,都是很大的。古人所謂:“言以傳道”、“文以載道”,亦即顯示文字語言的偉大功用。

  但文字語言,有其區域性,即在每一…

《部派分裂的動因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俱舍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