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章 观众生品▪P3

  ..续本文上一页心理一旦形成,便成了一种无形的标准。至此,本无标准的“法“便有了标准。也正因为如此,众生就会对与自已心性相应的人和事,生起爱取之心。如僧肇法师所说:“美恶即形,则贪欲是生也“。

  ——贪欲,是苦的根本,认清这一点,淡一分对名利的执取,便得一分解脱,少一分烦恼。若能彻底放下心身,则彻底获得生命的解放。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

  在生命之初,客观世界本无好坏之分,人事也本无善恶可言。因为众生迷昧不觉,在无常中求常,在无我中求我,在苦中求乐,在空中求有,以虚妄的“主观“执取虚妄的“客观“。这在智者看来,实在是闯入了生命的误区。故此,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由此可知,众生对事物的贪欲,是由不明人生和宇宙的真相,虚妄分别而生。

  又问:“颠倒梦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一切事物及事物的规律,都在于因缘所生,“当其末起,莫知所寄“,即当事物还没有生发的时候,其体性等于零,有和无,住和无住也更是谈不上。在此要强调指出的是,虽然谈不上有和无,但它却是有无之本。只所以说众生“颠倒梦想“其原因就在于不悟实相。有人常用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作为统一又对立的哲学难题,其实不论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在众多的因缘,没有必然的或偶然的形成的时候,都是空,无论谁先谁后。

  人心如水,静则能映照万物,动则迷昧不清。无知和情爱,如狂风吹水,波涌浪卷,没有一刻停住。于是乎,住境生心,心则有住。心有所住,则迷于外物,真心的无住之体不得现前。因和无住的本真相违,虽家产万般,权利名位,此心不得片刻安宁。故禅者要我们放下,要我们无住,其目的是要我们安住于无住之本真相。众生只知道改善外部环境以求适心,鲜于究心明心和净心。结果,心被物化,又被物拘,适得其反。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者,不胜枚举。

  文殊是智慧的化身,彻悟诸法底源,从众缘末生处入手,显示给我们诸法的实相。“立一切法“,正因为人生宇宙的实相是无住的,所以才从无而有,有而不妨真如的无住,即所谓住而不住,无住而住。

  《金刚经》上说: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即是这个道理。如果学人能够明了,并在生活中能拿得起放得下,其解脱有望。

  六、天女散花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花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

  天女,即诸天人之女,位居八地。也可以说天女就是法身大士,常助维摩诘弘化大乘不可思议之道。现为凡俗肉眼不能看到的宅神,和维摩同处一室,现在看到大众云集,大法之至理渐明,听闻说法,共沾法喜,故现身散花,以引发事理之至论。

  花为何落在诸大菩萨身上,落而不住?为什么落在各位罗汉们身上便会沾住?这不得不引起到会各位的议论和思考。表面看来这是天女的神通所致,其实正显菩萨们证了无分别智,心念不动,不住一尘,不染一法;罗汉们见花而起净秽分别,花便住而不落。天女借此“毁贱小乘,显扬大道“(罗什注),是用事实折服小乘固执偏见的有力证据。

  一般学人见此神通,应作三个层面的思维:

  1、悟理必至实际理地,才能圆明诸法的对立和统一。

  2、事必赖以实修,方知真实不虚。自利果证不退,利他运用自如。

  3、至此事理一如,不因事废理,也不因理废事,才是维摩手段。

  一切弟子神力去花,不能令去。

  维摩丈室虽然只有一丈见方,但却是论法办道,通遍大千的神秘所在。说小只容一人修道,说大可纳大千。罗汉们至此,天女见之,和维摩诘理事秘唱,以“共为影响,发明胜致“(罗什注)。其一,将由著花之事,以辩大小之殊。其二,借神力去花,花不能去,以辩净秽。其三,借去花以分结习。

  因为按照佛制出家众是不可以香花涂身的,所以舍利弗说不如法,以表明没有贪爱。但因为境界所拘,此时此刻恰犯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错误,而各位罗汉们自已并不知晓。本已是错,再着力去花,是错上加错。而各位菩萨则 不然,一任其花去留,不落空有。可分三重开解:

  1、一般凡夫根尘终日分别判断,以贪住于事物的美好和真实,落在有的一边。

  2、声闻们终日持律严身,以破执有,但一不小心反又著空。

  3、唯有菩萨不落在空有二边,内心如如不动,归心中道,任运自在。

  天女此举,不但是叹大褒圆达到极致,而且将引发一出出激烈的辩论。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花?”答曰:“此花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花,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花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耳。

  天女明知故问,追问舍利弗为什么花落在身上去不掉,而仁者又为什么要着力去花?舍利弗只有依照佛制比丘如实回答。但是马上引出法身大士的反诘:花是没有分别的。仁者自生分别,如果有过患的话,过患在仁者而不在花。堕与不堕花还是花,花从缘生,无所谓如法与不如法。依此来论如法与不如法是仁者自生分别的错误。同时,天女散花是均等的供养,也没有不平等的分别心,如此而论,过错还是在仁者自已。正如《六祖坛经》上所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若果断了一切烦恼,了悟诸法本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分别有,不分别无,具足无分别智,就是如法了。至此,菩萨的境界不言而喻了。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花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佛法是愈病的良药,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若无种种病,又何需总总法.凡夫二乘不悟实相,著相而求,心中分别一一法,总不能悟入诸法实相。如果心无分别,会归实相才为如法。而二乘们误将“著花“为不如法,所以想尽力去花,却犯了欲解反缰的错误。菩萨们因为心无所著,不计其花落与不落,没有得失,其花反而不著,实在是显现了佛法的解脱相。至此,究竟谁更如法便不昭自明了。故僧肇法师说:“如法不如法,在心不在花“。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在这时天女打了一个比喻,她说就象人在恐惧的时候,因为心中对所面的外境有分别,心中空虚,天魔外道便乘机而入。如果内心无恐,外邪便不能侵。罗什法师说,有一个罗刹,化现成一匹马,有一个士大夫骑在马上心中毫不怀疑。走到半路,马问士夫,这个马好不好?士夫拔刀当空一挥问,我这把刀锋利不锋利?罗刹知其心正一路上没有机会,也不便加害。如果不是心念端正,便会保不住性命。

  小心众生,不悟生死本空,怕生死如怕牢狱。不知诸法唯心所现,真心被色声等六尘所蒙弊扰乱;菩萨则不然,常处在五欲之中,与众生和光同尘,而不被五欲所诱惑。---“若人转物,即同如来“就是这个道理。

  结习未尽,花著身耳。结习尽者,花不著也。”

  罗什法师说,凡夫二乘有二种习气:1、世间习气;2、出世间习气,即爱佛功德习气。菩萨在得无生忍时,其它结习都尽,而未断佛法爱习。故此,罗汉、菩萨习气的有和无各有含义。此正如<<地持论>>所言:菩萨断惑习都尽,而智习不都尽。结习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烦恼和习气,分为三界内和三界外。界内是见思二惑,界外是尘沙无明。小乘人界内结习已尽,而界外结习未尽,故此花著身;菩萨内外结习皆尽,故花不著身。又有论说:法身菩萨虽有结习,以气净故,习气不起。折衷疏说,结习在此是指二乘的法执,不是指见思二惑,因为二乘见思二惑已经全断了。

  总之,香花是不是著身,在于心的净与不净。心净花不蓍,心染花著。生身在世,且不论修行,处在五浊恶世,能够不同流合污,已经是出水芙蓉了。

  七、天女论解脱

  舍利弗言:“天至此室,其已如久?”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耆年,指舍利弗。解脱,指无为解脱。舍利弗听了天女的一番议论,想探明天女来了有多久,学了多少东西,有如此的智慧辩才。没料想天女回答,就象长老得解脱一样,没有来去,没有方所,没有时间.即法身是没有性相,不受时空的制约。因此意回答得单刀直入,直指本真,舍利弗没有理会,反而又问——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

  舍利弗此问有二种含义:

  1、从事上讲,舍利弗大智第一,是已经得解脱的长老,他听天女这样讲,便以为天女和他一样,在维摩丈室住了很久。

  2、从理上讲,得了解脱,便离一切相,即已经很久了吧,在此专指小乘的个人解脱。

  没有想到此问又被天女反诘:真性解脱有什么远近呢!?你以久远来问岂不是错上加错了吗?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天女至此紧追不舍,舍利弗说也错,不说也错,困于两难之境,想了想也只有说:解脱是离开言说的,所以我开口即错,我还说什么呢?显然易见,舍利弗拘泥于文字,怕文字坏了解脱之境,故转不过身来。有言:不立文字,是从体上讲的。又言:不离文字,是从用上讲的。不舍文字,但也不住文字才是正确的。僧肇法师说:舍利弗不能“语默齐致,触物无碍“,所以天女才以语言文字都是解脱相来开示。因为真正的解脱是没有内外的,也不在二个中间。文字是明理的,其本身也是一法,表示着真空妙有的道理,理自平等,无…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章 观众生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