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止观修持简释(朱封鳌)

  天台止观修持简释

  朱封鳌著

  慈悲的佛陀,总是希望每个修学者都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断除无边的烦恼,直至成道成佛。因为,博地凡夫,一生的烦恼实在太多了:囊底羞涩,日日夜夜为生活奔波;生活好了,朝朝暮暮为儿孙忙碌。该做决定时,担心结果不如预期;等看明白了,又后悔当初没有下定决心。对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常常心存欲望;而握在手里了,却又怀念拥有前的轻松,等等等等。烦恼无端,不绝如缕。有的人甚至私欲膨胀,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修持天台宗的止观,是成就佛道的途径。是教人抑制私欲,断除烦恼。面对私心杂念要割得下,面对境地浓艳要淡得下。切切实实地把心放在当下,领悟事物的实相;以幻境言,无***名富贵,即肢体亦属委形;以真谛言,无论父母弟兄,即万物皆吾一体。人能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以脱世俗之缰锁。长此以往,小则可延年益寿,大则可成道成佛。本文特据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和《摩诃止观》,以及笔者的亲身体会,对修持止观的方法略作介绍和阐释。

   止观为天台宗的实践法门。止,就是止息对一切外部世界和妄念的执著,而贯注于特定的对象;观,就是用正确的智慧来看这一对象。止观又称定慧,即由定生慧。止与观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不可分离,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三中,将止观各分三种义理,称为“三止三观”。止的三种义理是:(1)止息,指烦恼和妄想寂然停息。(2)停止,指心倾注于谛理,系念出现于前而能停住不动。(3)对不止止,指对着不止而能明白止的意义。意思是说,无明烦恼与法性真如原本不二,但称无明为不止,称法性为止。这是就相待(相对)而论,通过不止而明白止。观的义理也分三种:(1)贯穿,指利用智慧来穿灭烦恼。(2)观达,指观智通达,可以契会真如法性。(3)对不观观,指对着不观而明白观。意思是,无明烦恼与法性真如本来不二,但称无明为不观,称法性为观。这是就相待而论,通过不观而明白观。《摩诃止观》中还认为止观具有相待(相对)和绝待(绝对)两种意义。相待止观包括上面说的三止三观,即是:(1)止息与贯穿是从修门(实践门)上的断德(断烦恼后所产生之德)来说。(2)停止与观达是从智德(众生本具的佛性之德)来说。(3)对不止止与对不观观是从性德(本来的智、断二德为不二的法性之德)来说。绝待止观,又称不思议止观、无生止观、一大事止观。因为它是非言语之道,非心识之境,灭绝绝灭的缘故,称为绝待止;因为颠倒妄想断除的缘故,称为绝待观。也就是说,它是超越对待之域,止观均不可得,是言亡虑绝的境界。

  智者大师还把止观分为三种:(1)渐次止观,即持戒修定,逐步悟入实相。这是《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所说的实践修法。(2)不定止观,即根据众生的性质和能力,实践修持的顺序也不统一。这是《六妙门》中所说的实践修法。(3)圆顿止观,开始便以实相为对象,行解也圆满顿速。这是《摩诃止观》中所说的实践修法。其中以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为实践理论的圆顿止观,为最胜法门。

  下面谈谈对圆顿止观的修持方法。

  智者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以下简称《止观法要》)中说:“修止观者有二种:一者于坐中修,二者历缘对境修。”

   一、坐中修止观

   初学坐禅时,修习止观是比较困难的。前先是思想上定不下来,其次是进入止观境界后,心境有时也会产生沉浮和定慧不均等情况。因而必须采取一定的对治之法。这里分两个方面来谈。

   (一)对治初修的粗乱心境

   首先应当摄心。人生活在世上,诸事繁多。初摄心时,觉妄念多而纷飞,但若不随其转,则能稳住能观的心。去观这些妄念,便会慢慢看清妄念。所以,天台山家知礼大师(960—1028)为卫护智者正统而反复强调的妄心观,是十分正确的。这些妄念的形成,皆与本心有关,也即是缘境时作出的反应。整个身心,包括隐藏于心里的习气与烦恼,以及环境、人事等纷扰的事物,简直是无从驱逐。了解妄念的如此性质及其运作,便知只有面对,看清,放下,再进一步进行一心三观,妄念在没有中心主体的情况下,纷纷脱落,从粗烦恼的脱落,到细烦恼的飞离,逐步使之不再流转,而照见一明净空寂的美妙境界。这就是真心和真如的出现。山外派主张一开始就直观真心,是急于求成。所以受到知礼大师为首的山家派的斥责。因为在妄念众多的情况下,欲直观真心,则烦恼会愈来愈多,欲罢不能。对初观者来说,一开始是很难达于真心之观的。

   所谓“心猿意马”,要它停息下来,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智者在《止观法要·正修行》中,提出“修止”有三种办法:一是系缘守境止,即是“系心鼻端、脐间等处,令心不散”。宝静大师解释说:“此乃系念法门,如行人念粗心浮,即将心系缘一处,安守于一境,或系心于自身的鼻端之上,或系缘于腹脐丹田间,或缘想诸佛相好亦可。总之,令心不驰散也。因凡夫之心,终日妄想纷飞,杂念流动,心猿奔驰,意马乱跳。若系缘一处,则妄念停息,所谓锁心猿、拴意马者是也。”(《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以下简称《法要讲述》)

   二是制心止,即是“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宝静大师解释说:“即以放下制止之功夫,而伏灭妄念。不同上来之系缘诸境。即将自心之念头微微观照,观其随心所起之念头,看他起处,即便制之。若贪欲念起即须放下,瞋心念起亦放下,愚痴念起亦复放下。无论何种念起,即以“放下”二字而制伏之,不令驰散。六根之中,意根为其主要。以其能分别,最为明利故。所谓起贪瞋痴,造盗淫,莫不由此识心而起。盖心动则境动焉。”(同上)以上二种止,皆属于事相,是很容易明见的。

   三是体真止。这是从理性而言。即是“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止息”。宝静大师认为:修习这种止,不是从事相上觉悟,而是从理体上观察,达到止的目的。行者懂得“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从因缘而生”。诸法虽多,不出依正报。如依报之山河大地,卉木丛林,正报之五阴色身。他说:“无论依报之法,正报之法,悉知从因缘和合而生。既由因缘而生,悉从因缘而灭,缘生缘灭,幻妄称相。其实缘生无性,求其生灭去来,了不可得。何以故?自心本无生灭故。但于心性缘起,不无虚妄因缘别离而名灭。依缘而生,生即非生;依缘而灭,灭即非灭。当体无有自性,了达诸法无生非真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知其虚妄,则心不生取著。若心不生取著,则妄念之心不息而息矣。”(同上)

   修持者如能运用上述三种方法,一般能使心达到止的目的。如果因妄念太多,相续不断,妄念仍不能止息。则须返观所起之心。这就是修观。智者说:“反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立。三际穷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则无有心。若无有心,则一切法皆无。行者虽观心不住,皆无所有,而非无刹那任运觉知念起。”(《止观法要》)因为一切法皆从心起,唯心所现。若无有心,则一切法何由而起?境本无生,因心而有;心若无时,则境亦无。懂得一切法既由心所造。而我这一念能造之心,究竟有何形相?此心是圆?是方?是青?是黄?或是过去?现在?未来?若言过去,过去已灭;若言现在,现在不住;若言未来,未来未立。这三方面推断,此一念能观之心,了不可得。也就是说,此心非内外非中间,非长短方圆,非青黄赤白,非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处,一切时,求心当体,了不可得。而凡夫众生执万法乃为实有,认为山河大地,人我是非,见闻觉知等一切诸法悉有可得,所以终日妄心流动,无可止息。如今推断能观之心既了不可得,故从心所起的一切诸法,亦皆不可得。但虽然了不可得,并非如同顽空木石的无知,而能于一念有情无情的境界,无不觉知明了。故称“任运觉知念起”。

   接着,又对此觉知之心念进行分析。智者说:“又观此心念,以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故有识生。根尘未对,识本无生。观生如是,观灭亦然。生灭名字,但是假立。生灭心灭,寂灭现前,了无所得。是所谓涅槃空寂之理,其心自止。”(《止观法要》)智者指出:人的心念是因为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而产生的。所谓六根,即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谓六尘,即指色、声、香、味、触、法。此中,色、声、香、味、触是具体的、物质的,其相应的认识机能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法则可以是具体的物质性的,也可以是抽象的非物质性的,例如概念。这是意识的认识对象。一般说,凡是可感触的以至思想的,都是法,而为意识所认识。六根对六尘,故能生六识。根、尘为能生,识心为所生。六根为能对,六尘为所对。彼此互相依靠,互相建立。应当知道能对所对,能生所生,都是幻化无常,毕竟空无实体。因为虚妄因缘和合,根尘相对,故有识生。若虚妄因缘别离,根尘脱落,识心便灭。应知识本无生,因根、尘之缘而有;但根、尘本无生,也因识心这缘而有。这样,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能生之心如此,所灭之境亦如此。观心不生,观法亦不生;观心无常,观法亦无常。所以智者说:“观生如是,观灭亦然。”生生灭灭,灭灭生生,“生灭名字,但是假立”。修持者若能返观,不但所生之法不可得,就是能观之心也不可得。能所双亡,心境俱寂,达到真空寂灭。这样,心自然止息。

   与修止的同时,是修观。修观有两种方法:一是对治观,二是正观。对治观又名助观,就是对治修持者心中的烦恼病。因为痴暗凡夫,迷情过重,对于一…

《天台止观修持简释(朱封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