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止觀修持簡釋
朱封鳌著
慈悲的佛陀,總是希望每個修學者都能成爲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斷除無邊的煩惱,直至成道成佛。因爲,博地凡夫,一生的煩惱實在太多了:囊底羞澀,日日夜夜爲生活奔波;生活好了,朝朝暮暮爲兒孫忙碌。該做決定時,擔心結果不如預期;等看明白了,又後悔當初沒有下定決心。對那些不屬于自己的,常常心存欲望;而握在手裏了,卻又懷念擁有前的輕松,等等等等。煩惱無端,不絕如縷。有的人甚至私欲膨脹,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修持天臺宗的止觀,是成就佛道的途徑。是教人抑製私欲,斷除煩惱。面對私心雜念要割得下,面對境地濃豔要淡得下。切切實實地把心放在當下,領悟事物的實相;以幻境言,無***名富貴,即肢體亦屬委形;以真谛言,無論父母弟兄,即萬物皆吾一體。人能看得破,認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負擔,亦可以脫世俗之缰鎖。長此以往,小則可延年益壽,大則可成道成佛。本文特據智者大師《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和《摩诃止觀》,以及筆者的親身體會,對修持止觀的方法略作介紹和闡釋。
止觀爲天臺宗的實踐法門。止,就是止息對一切外部世界和妄念的執著,而貫注于特定的對象;觀,就是用正確的智慧來看這一對象。止觀又稱定慧,即由定生慧。止與觀相輔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不可分離,如同鳥之雙翼,車之雙輪。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卷叁中,將止觀各分叁種義理,稱爲“叁止叁觀”。止的叁種義理是:(1)止息,指煩惱和妄想寂然停息。(2)停止,指心傾注于谛理,系念出現于前而能停住不動。(3)對不止止,指對著不止而能明白止的意義。意思是說,無明煩惱與法性真如原本不二,但稱無明爲不止,稱法性爲止。這是就相待(相對)而論,通過不止而明白止。觀的義理也分叁種:(1)貫穿,指利用智慧來穿滅煩惱。(2)觀達,指觀智通達,可以契會真如法性。(3)對不觀觀,指對著不觀而明白觀。意思是,無明煩惱與法性真如本來不二,但稱無明爲不觀,稱法性爲觀。這是就相待而論,通過不觀而明白觀。《摩诃止觀》中還認爲止觀具有相待(相對)和絕待(絕對)兩種意義。相待止觀包括上面說的叁止叁觀,即是:(1)止息與貫穿是從修門(實踐門)上的斷德(斷煩惱後所産生之德)來說。(2)停止與觀達是從智德(衆生本具的佛性之德)來說。(3)對不止止與對不觀觀是從性德(本來的智、斷二德爲不二的法性之德)來說。絕待止觀,又稱不思議止觀、無生止觀、一大事止觀。因爲它是非言語之道,非心識之境,滅絕絕滅的緣故,稱爲絕待止;因爲顛倒妄想斷除的緣故,稱爲絕待觀。也就是說,它是超越對待之域,止觀均不可得,是言亡慮絕的境界。
智者大師還把止觀分爲叁種:(1)漸次止觀,即持戒修定,逐步悟入實相。這是《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中所說的實踐修法。(2)不定止觀,即根據衆生的性質和能力,實踐修持的順序也不統一。這是《六妙門》中所說的實踐修法。(3)圓頓止觀,開始便以實相爲對象,行解也圓滿頓速。這是《摩诃止觀》中所說的實踐修法。其中以一心叁觀、一念叁千爲實踐理論的圓頓止觀,爲最勝法門。
下面談談對圓頓止觀的修持方法。
智者在《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以下簡稱《止觀法要》)中說:“修止觀者有二種:一者于坐中修,二者曆緣對境修。”
一、坐中修止觀
初學坐禅時,修習止觀是比較困難的。前先是思想上定不下來,其次是進入止觀境界後,心境有時也會産生沈浮和定慧不均等情況。因而必須采取一定的對治之法。這裏分兩個方面來談。
(一)對治初修的粗亂心境
首先應當攝心。人生活在世上,諸事繁多。初攝心時,覺妄念多而紛飛,但若不隨其轉,則能穩住能觀的心。去觀這些妄念,便會慢慢看清妄念。所以,天臺山家知禮大師(960—1028)爲衛護智者正統而反複強調的妄心觀,是十分正確的。這些妄念的形成,皆與本心有關,也即是緣境時作出的反應。整個身心,包括隱藏于心裏的習氣與煩惱,以及環境、人事等紛擾的事物,簡直是無從驅逐。了解妄念的如此性質及其運作,便知只有面對,看清,放下,再進一步進行一心叁觀,妄念在沒有中心主體的情況下,紛紛脫落,從粗煩惱的脫落,到細煩惱的飛離,逐步使之不再流轉,而照見一明淨空寂的美妙境界。這就是真心和真如的出現。山外派主張一開始就直觀真心,是急于求成。所以受到知禮大師爲首的山家派的斥責。因爲在妄念衆多的情況下,欲直觀真心,則煩惱會愈來愈多,欲罷不能。對初觀者來說,一開始是很難達于真心之觀的。
所謂“心猿意馬”,要它停息下來,實在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智者在《止觀法要·正修行》中,提出“修止”有叁種辦法:一是系緣守境止,即是“系心鼻端、臍間等處,令心不散”。寶靜大師解釋說:“此乃系念法門,如行人念粗心浮,即將心系緣一處,安守于一境,或系心于自身的鼻端之上,或系緣于腹臍丹田間,或緣想諸佛相好亦可。總之,令心不馳散也。因凡夫之心,終日妄想紛飛,雜念流動,心猿奔馳,意馬亂跳。若系緣一處,則妄念停息,所謂鎖心猿、拴意馬者是也。”(《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講述》,以下簡稱《法要講述》)
二是製心止,即是“隨心所起,即便製之,不令馳散”。寶靜大師解釋說:“即以放下製止之功夫,而伏滅妄念。不同上來之系緣諸境。即將自心之念頭微微觀照,觀其隨心所起之念頭,看他起處,即便製之。若貪欲念起即須放下,瞋心念起亦放下,愚癡念起亦複放下。無論何種念起,即以“放下”二字而製伏之,不令馳散。六根之中,意根爲其主要。以其能分別,最爲明利故。所謂起貪瞋癡,造盜淫,莫不由此識心而起。蓋心動則境動焉。”(同上)以上二種止,皆屬于事相,是很容易明見的。
叁是體真止。這是從理性而言。即是“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妄念止息”。寶靜大師認爲:修習這種止,不是從事相上覺悟,而是從理體上觀察,達到止的目的。行者懂得“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從因緣而生”。諸法雖多,不出依正報。如依報之山河大地,卉木叢林,正報之五陰色身。他說:“無論依報之法,正報之法,悉知從因緣和合而生。既由因緣而生,悉從因緣而滅,緣生緣滅,幻妄稱相。其實緣生無性,求其生滅去來,了不可得。何以故?自心本無生滅故。但于心性緣起,不無虛妄因緣別離而名滅。依緣而生,生即非生;依緣而滅,滅即非滅。當體無有自性,了達諸法無生非真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知其虛妄,則心不生取著。若心不生取著,則妄念之心不息而息矣。”(同上)
修持者如能運用上述叁種方法,一般能使心達到止的目的。如果因妄念太多,相續不斷,妄念仍不能止息。則須返觀所起之心。這就是修觀。智者說:“反觀所起之心,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立。叁際窮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則無有心。若無有心,則一切法皆無。行者雖觀心不住,皆無所有,而非無刹那任運覺知念起。”(《止觀法要》)因爲一切法皆從心起,唯心所現。若無有心,則一切法何由而起?境本無生,因心而有;心若無時,則境亦無。懂得一切法既由心所造。而我這一念能造之心,究竟有何形相?此心是圓?是方?是青?是黃?或是過去?現在?未來?若言過去,過去已滅;若言現在,現在不住;若言未來,未來未立。這叁方面推斷,此一念能觀之心,了不可得。也就是說,此心非內外非中間,非長短方圓,非青黃赤白,非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處,一切時,求心當體,了不可得。而凡夫衆生執萬法乃爲實有,認爲山河大地,人我是非,見聞覺知等一切諸法悉有可得,所以終日妄心流動,無可止息。如今推斷能觀之心既了不可得,故從心所起的一切諸法,亦皆不可得。但雖然了不可得,並非如同頑空木石的無知,而能于一念有情無情的境界,無不覺知明了。故稱“任運覺知念起”。
接著,又對此覺知之心念進行分析。智者說:“又觀此心念,以內有六根,外有六塵。根塵相對,故有識生。根塵未對,識本無生。觀生如是,觀滅亦然。生滅名字,但是假立。生滅心滅,寂滅現前,了無所得。是所謂涅槃空寂之理,其心自止。”(《止觀法要》)智者指出:人的心念是因爲內有六根,外有六塵,根、塵相對而産生的。所謂六根,即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謂六塵,即指色、聲、香、味、觸、法。此中,色、聲、香、味、觸是具體的、物質的,其相應的認識機能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法則可以是具體的物質性的,也可以是抽象的非物質性的,例如概念。這是意識的認識對象。一般說,凡是可感觸的以至思想的,都是法,而爲意識所認識。六根對六塵,故能生六識。根、塵爲能生,識心爲所生。六根爲能對,六塵爲所對。彼此互相依靠,互相建立。應當知道能對所對,能生所生,都是幻化無常,畢竟空無實體。因爲虛妄因緣和合,根塵相對,故有識生。若虛妄因緣別離,根塵脫落,識心便滅。應知識本無生,因根、塵之緣而有;但根、塵本無生,也因識心這緣而有。這樣,緣生無性,當體即空。能生之心如此,所滅之境亦如此。觀心不生,觀法亦不生;觀心無常,觀法亦無常。所以智者說:“觀生如是,觀滅亦然。”生生滅滅,滅滅生生,“生滅名字,但是假立”。修持者若能返觀,不但所生之法不可得,就是能觀之心也不可得。能所雙亡,心境俱寂,達到真空寂滅。這樣,心自然止息。
與修止的同時,是修觀。修觀有兩種方法:一是對治觀,二是正觀。對治觀又名助觀,就是對治修持者心中的煩惱病。因爲癡暗凡夫,迷情過重,對于一…
《天臺止觀修持簡釋(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