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色塵境界,看不破,識不透,往往産生貪瞋癡等種種妄念。因而坐禅之時,應當觀察自己心中的妄念。常見的妄念有貪欲、瞋恚、我執、思想散亂等,都可用修觀的辦法對治。
一是若貪欲心過多,可用不淨觀來對治。比如男愛女、女愛男的色相,可用五停心的不淨觀來對治,以觀想自己和所愛的對象色身不淨而止息貪欲之心。如觀想死屍青瘀等相,以對治顯色貪,觀想鳥獸吃食死屍,以對治形色貪,觀想死屍腐爛生蟲之相,以對治妙觸貪,觀想死屍之不動,以對治供奉貪,及觀想白骨的“骨鎖觀”,以對治以上四貪。或者進一步用九想觀來對治。九想觀又作九想門,即是對人屍體的醜惡形相,作九種觀想;可斷除人們對肉體的執著與情執。九想爲:①青瘀想(觀想風吹日曬,死屍變黃赤色,又發黑青)。②膿爛想(觀想死屍皮肉糜爛,自九孔出膿生蟲)。③蟲吃想(觀想蛆蟲、鳥獸來吃屍)。④膨脹想(觀想死屍膨脹)。⑤血塗想(觀想死屍的膿血流滿路邊)。⑥壞爛想(觀想皮肉的破裂、腐爛)。⑦敗壞想(觀想皮肉爛盡,僅存筋骨)。⑧燒想(觀想死屍燒爲灰燼)。⑨骨想(觀想死屍成爲一堆散亂的血骨)。通過這樣觀想,貪欲之心,自然止息。
二是若瞋恚心過多,可用慈心觀來對治。修持者在坐禅之時,心中有種種瞋恨怨怒的意識。這是在日常不愉快的生活環境中形成的。不管這種種瞋恨怨怒是有理,還是非理,都應置之腦後,而以慈心觀來對被瞋恨者。懂得一切衆生皆是我過去世的父母或親戚,我應當使我的父母或親戚常常快樂,怎能惱恨他們呢?還要想到所有成就大事業的人,他們常常把一些委屈置之腦後,他們吃了虧也不懊喪後悔,因爲吃虧的人能夠得到海闊天空,得到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空間以及更多的精力去面對其他的問題。修持佛道者,不就是在幹這種大事業的人麼?更要想到,人家對我的欺侮,如果是合理的,正是爲我痛下針砭,有甚可怒?如果是不合理的,由果推因,怨債應償,有甚可恨?犯錯誤大都是不明真理者所爲,他們已經染下了惡習,難以自拔,他們的心是枯燥的、乏味的,心靈是貧窮痛苦的。如果我們看見一個非常貧窮痛苦的人,是可憐他還是痛恨他呢?正因爲我們看見了他心靈的貧窮,所以我們寬恕他。這樣一想,瞋恚之心也就自然止息了。
叁是若我執心過多,可用界分別觀對治。所謂我執,就是執著于我,以爲我是一永恒不變的存在。不知這所謂自我,只是肉體與精神的諸條件所組合而成而已,並無實體。佛家認爲,人體是由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假合而成。其中地大爲堅性,火大爲暖性,水大爲濕性,風大爲動性,空大爲無礙性,見大爲覺知之性,識大爲了別之性。前五大約于六境,見大約于六根,識大約于六識。這七大並非各各獨立的實性,而是由真性如來藏觸緣而發動的。若將各界分別來看,則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及根塵識界均找不到我。但凡夫愚昧,于無我中妄執有我,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妄認六塵爲自心相。其實五陰本空,四大非我。能夠這樣仔細推究,則我執之心自然止息。
四是若散亂心過多,可用數息觀來對治。修持者由于日常雜務衆多,坐禅開始時心思散亂不定。可用數息觀使心安定下來。數息觀,又作安般守意。爲五停心觀之一。就是正襟危坐,計數入息(吸)或出息(呼)的次數,從一到十,以收攝心于一境,使身、心止息。這樣,可將心中的思慮滌蕩無余,進入定境。
以上是對治觀,只是助觀。現在再談正觀。所謂正觀即是觀一切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而生,當體即空即假即中,是不思議圓融的叁谛之理。在這叁觀中,最不容易修的是空觀。因爲凡夫衆生,自從無始以來,爲無明障蔽,認爲世間萬物都是實有。故應當先明白諸法無相。寶靜大師曾舉例說:“比況前面有朵最美麗的花,令人可喜可愛。過了幾日,花即萎謝,葉瓣脫落,足見花終歸磨滅,原自無相。若真實有相,則不變二焉。有萎衰零落之相哉!花相如是,諸相亦然。故雲:諸法無相。此爲鈍根者而言,待諸法壞後,方識是空。若根機利者,則了達諸法當體即空,無待壞後而識空,以其從因緣而生故。”(《法要講述》)世間一切事物既然都從因緣而生,則緣生無有性。這無性之性,即是實相。實相無相,無相無不相。所以智者大師在《止觀法要》中說:“因緣無性,即是實相。先了所觀之境一切皆空,能觀之心自然不起。”也就是說,一切境因心而生,若無有心,則無有境,心生法生,心滅法滅。能夠明白萬物當體即空即假即中,即能對治初心粗亂而進入于止觀境界。
(二)對治禅觀中出現的各種偏差
修持者在***禅觀之時,也往往會出現各種偏差,如心境沈浮、産生貪著和定慧不均等,必須隨時加以對治糾正。
首先,對治心沈浮病。修持者進入禅觀之後,心境有時也會産生波動,如同靜水之有暗流。其心或昏沈暗塞,或浮動輕躁,或蓋覆無記。産生昏沈暗塞屬于沈積之病,應當修“觀”照了。産生浮動輕躁,內外不安,心散念浮,屬于掉舉之病,應當修“止”止息。至于蓋覆無記,是屬于善、不善(惡)的中性性質,說明不明,是昧非昧,記憶不明,念頭不清。這是有一定功夫的老修心人容易産生的偏差,對此,更應當修“觀”照了,使心境既不昏沈,又不讓境界不分明的蓋覆無記出現。總之,修持者應當懂得以“止”治散,以“觀”治昏,宜止則止,宜觀則觀,知病識藥,切不可亂投藥石。
還必須指出的是:修持者在坐禅時,爲對治心沈,故修觀照;但是,雖修觀照,而心卻仍不明淨,收不到法益。這時便應改用修“止”止之。若在止時,覺得身心安靜,證明用止是對的,便應用止安心。如果爲對治浮動而修止,而心仍然控製不住,也收不到法益,便應改用修“觀”觀照。若在觀照中,覺得心神明淨,寂然安樂,便應用觀照來安心。這是修持者根據自己的心境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故稱隨便宜修止觀。智者認爲,隨便宜修止觀能使“心神安隱,煩惱患息,證諸法門”。
其次,對治定中的細心貪著。修持者先用止觀對破粗亂的心境,亂心既息,便能入定。通過一定時間的修習之後,定中心念微細,便覺自身空空寂寂,無比快樂。這時,往往橫生計度,知見叢生,因爲心念微細與定境相應,所以能做到思山見山,思水見水,思色見色。修持者自以爲達到了殊勝境界,實際上是進入了魔境。正如寶靜大師所說:“取于偏邪之理,執之爲實,不肯去舍。殊不知此全是定心止息之一點虛诳之境,法塵之影子。若固執之,終不免落邪見之禍。”(《法要講述》)對治之法,也必須運用止觀。寶靜大師指出:“若了知此境虛诳不實,則不生貪著。不起分別,則見煩惱不起;不生貪染,則愛煩惱無由生。不起見愛,心地安靜,是爲修止。然雖複修止止之,假若自心幻境不能棄除,猶念念貪著,愛見結業煩惱仍然不息。行者則不修止,應當修觀而觀照之。返觀定中細心,一心澄神寂照,如貓捕鼠然。以是微微照了,定中細心,了不可得,是名細心中修觀。”(同上)也就是說,修止是強迫心境靜寂下來。因爲修持者執虛爲有,思想有了貪著,而止不下來,故必須修觀,以即空即假即中進行觀照,如貓捕鼠,將幻境一一消滅。
其叁,對治定慧不均齊。修習止觀的過程中,定和慧應當是相輔相成,雙管齊下的。修持者應當先以止來製服煩惱,再以觀來斷除煩惱,而證入真如。止與一切智相應,把握普通的空理;觀與道種智相應,把握具體的事相。止與觀雙運,則與一切種智相應,而臻于中道理境。而在實際的修持中,往往定慧不能均齊,不能達于中道,收不到法益。智者說:“雖得入定,而無觀慧,是爲癡定,不能斷結。或觀慧微少,即不能發起真慧,斷諸結使,發諸法門。爾時應當修觀破析,則定慧均等,能斷結使,證諸法門。行者于坐禅時因修觀故,而心豁然開悟,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心則動散,如風中燈,照物不了,不能出離生死,爾時應當複修于止。以修止故,則得定心。如密室中燈。即能破暗,照物分明。”(《止觀法要》)也就是說,若有定無慧,此定是枯定;若有慧無定,此慧亦是狂慧。若欲斷除煩惱的結使,證圓頓波羅蜜法門,非止觀齊修,定慧均等不可。所以說,止觀兩者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
二、曆緣對境修止觀
修止觀開始時通常是坐禅中修,但到了以後,修持者必須做到時時、處處修止觀,把止觀之道融進日常生活之中。這就是曆緣對境修止觀。所謂曆緣,就是面對各種事緣。緣有六種:一、行;二、住;叁、坐;四、臥;五、作作(辦事);六、言語。所謂對境,就是面對各種塵境。境也有六種:一、眼對色境;二、耳對聲境;叁、鼻對香境;四、舌對味境;五、身對觸境;六、意對法境。修持者在上述十二事中修止觀,稱曆緣對境修止觀。擴而大之,就是終日安心定慧,而世事仍然在做,無礙自在。所謂山仍是山,水仍是水,萬境曆曆,雖萬象羅列于前,而心中了無所得,生心無住。
(一)曆緣修止觀
首先是行中修止觀。即在行路時,未開步之前,即應作觀,起這樣的念頭:我今爲何等事而欲行路?若此行是爲煩惱所驅使,及作殺、盜、淫、妄等不善事,或愚蒙的無記事而行,即不應行;若此行非煩惱所使,而是爲善利益,例如法事,或爲修戒定慧、聽經聞法等而行,即應行。行中怎樣修止觀呢?智者說:“若于行時,即知因于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則妄念止息,是名修止。雲何行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動身,故有進趣,名之爲行。因此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行心,不見相貌。當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天臺止觀修持簡釋(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