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任杰居士)▪P11

  ..续本文上一页大涅槃得无所畏。慈氏当知,发心修行大乘行者,应作如是皈依三宝。

  二、抄经

  《增壹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自归之德,云何为三?所谓归佛第一之德,归法第二之德,归僧第三之德,彼云何名为归佛之德?诸有众生,二足四足众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诸有众生,二足多足众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诸有众生承事佛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为自归法者?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于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于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诸有众生承事法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为自归圣众?所谓圣众,大众大聚有形之类,众生之中,如来众僧于此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谓圣众者,大众大聚者,有形之类众生之中,如来众僧于此众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第一承事佛   最尊无有上

   次复承事法   无欲无所著

   敬奉贤圣众   最是良福田

   彼人第一智   受福最在前

   若在天人中   处众为正导

   亦得最妙座   自然食甘露

   身著七宝衣   为人之所敬

   具戒最完全   诸根不缺漏

   亦获智慧海   渐至涅槃界

   有此三归者   趣道亦不难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译论/依论释经皈依三宝的建立

  教授三宝分二:(一)总义,(二)支分义。

  (一)总义分四:一认识不共三宝,二皈依总建立,三世俗与胜义皈依之差别,四如何皈依之理趣。

  1.认识不共之三宝:如《宝性论》云:“无为任运成,非他缘能证,智悲力具足,二利具足佛。”是说二利圆满,三身自体具足,是名佛宝。上论云:“无思无二无分别,清净显明对治品,谁能离贪所有著,彼即二谛相有法。”是说具足清净二谛性相,即是法宝。上论云:“如尽所有内,智观清净故,圣者不退众,无上功德体。”是说具足解脱智见功德,是不退僧宝。

  2.皈依总建立:《宝性论》云:“学佛教法义,三乘作用三,从胜解增上,建立三皈依。”于彼总的说来,契经中所说,是显建立三皈依的所为者,当知已入大乘种姓道,在自己身心中所得的佛果皈依,及修行成就所摄的佛因皈依。其余声闻独觉二种姓亦有因皈依;虽然未入道,但能于佛供养承事等作殊胜事业,由能以信解为增上而建立皈依佛宝。已入独觉种姓道,在最后有时,不依他教希求自得涅槃等为果皈依;虽然未入道,但能于妙法作殊胜事业,由诸信胜解为增上,即是建立皈依法宝。已入声闻种姓道,在最后有时,依随顺他教希求得涅槃等,是名果皈依;虽然未入道但能于僧众做殊胜事业,由诸信胜解为增上,即是建立皈依僧宝,在自身心中虽不希求所得,然于谁皈依的法宝和僧宝,观待彼当知为因皈依。依建立大乘不共三皈依,对其余二种姓(声闻独觉),亦应了知因三皈依及二种果皈依,此乃显示诸经中所说总建立三皈依的所为。

  3.世俗与胜义皈依之差别:《宝性论》云:“断故妄法故,无故有畏故,二种法圣众,终非胜皈依。”是说于彼世俗和胜义皈依义者,谓如定姓声闻,在自己意乐心前,唯求寂灭生死苦,除彼以外,执为不需希求上进,住实有法以为道行,即非究竟皈依者,是名世俗皈依;虽在意乐前执为究竟行,但于彼义是究竟的胜义皈依义,亦不是修行教法等究竟的法身,于谁补特伽罗亦无欲乐了知,唯不合理。是故虽是大乘教法,但非胜义皈依者,谓仅是显示义现观的方便,若已得义现观究竟,则不需要得彼尚未得的方便,犹如船筏唯所应舍。于此,总的来说,全面辨别是修行的支分,不是主要义。圣者菩萨身心中现证无我的般若智慧者,谓在观见前虽然似现远离一切垢染,但未尽一切垢染,于自性垢染尚未灭除,于彼显现境未尽一切垢染自性,是故是空聚虚诳的有法,显然不是胜义皈依。若是有为法,许为悉非究竟皈依者,谓佛的道谛,及两种色身是究竟皈依,当知一般是为灭除邪执分别,应长久断除。对于声闻乘的理趣,谓声闻无余涅槃,不是究竟皈依,因为仅无苦集所显故,由此未尽所知障的怖畏还能引发作用,于声闻独觉阿罗汉行相,如执剑刽子手有所知障的怖畏。是故胜义皈依者,如《宝性论》云:“趣入于胜义,皈依唯佛陀,能仁法身故,资粮究竟故。”是说唯有具足三身自体的佛是胜义皈依。

  4.如何皈依之轨则:当善了知诸经所说三宝的功德,及略抉择皈依三宝所学之次第。总的说来,自己观生死过患;特别是观恶趣过患,善于思惟,意念怖畏。依此二因了知唯有三宝乃有离怖救护之功能,对于三宝系心思惟,观待其心依止之皈依意善调柔以为前行,于皈依学处应如法修学。若如是作,随佛悲心令功德展转向上增长,于此已得坚固暇满之身,心意极善调柔皈依。若无希求,纵于闻思修能精进者其果极小。此处正说者是谓建立大乘三皈依,其后以清净信心所缘佛功德等,是显皈依的境。

  (一) 支分义分三:

  1.教授佛宝:教授佛宝者,谓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色不作一切相智行,因真实中不见色等,是为于佛宝断除实执之教诫,因为了知所缘能缘谛空平等性的究竟智,是教诫佛宝故。应是这样,因为一切相智在胜义中不可得,教诫于色等境与有境心,性相与所表,界与见在胜义中无行无所著故,于一切相智教授即是于佛教授,因为是能表一切相智佛法的性相故。一切相智在胜义中不可得,佛与二种清净具足菩提清净皆谛空一相。

  2.教授法宝:教授法宝者谓不行色有法,不行色无法等,显示教授法宝,因为由三智所摄境,即体、对治和行相所摄一切,即总摄一切法在胜义中皆无自性故。

  3.教授僧宝:教授僧宝谓指圣者菩萨有学不退僧,入胜义中无生性。教诫传经说法僧,是为教诫破除实执僧宝修作助伴故。问:僧亦有多种行相,因住果有三,向有四种之差别,七大士圣位菩萨及独觉共有八种圣僧「有法」,应有多种差别,因为有利钝根差别,其数有二十种故,岂不都是住果向八种圣僧吗?答:除大乘阿罗汉不属此处僧宝内所摄,因为属于佛宝。对于三宝是为破除在胜义中耽著皈依。

  (译自甲操杰大师所著《现观庄严论释·心要庄严疏》)  

  《现观庄严论》云:“佛陀等三宝,”是说开示教授三宝为修行的所依境。此中分《般若经》中所说之理,及由论释之理二种。今初佛宝,如《般若经》云:“复次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密多时,于色不作一切相智行,如是于真实中不见色性”。二如《论》释经义云:“佛陀等三宝。此是就经的词义门而释,于佛与佛陀”。此分别释与略义二种。

   1.别释,分教授佛宝、教授法宝、教授僧宝三种。第一教授佛宝,如《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密多时,于色”乃至“菩萨,一切相智者谓菩提,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精进”。经义是说,于佛陀与菩提以清净相一性,为修行佛法相一切相智皆不可得,不行于色等,当如是能缘所缘平等性。其义是说,“于色不作一切相智行”等经「有法」,是教授佛宝,是为破除于彼佛宝真皈依处执为谛实故而教授,是经的词义故。

  第二教授法宝,如经云:“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真实中不见色有法,真实中不见色无法”乃至“不生恶慧心”。《论》释经义,谓于法由三智性所摄,由体、对治以及所有一切行相所摄的一切法皆无自性。其义是说,“不行色有法”等经「有法」,是教授法宝,是为破除作证彼法宝执为谛实故而教授,是经的词义故。

  第三教授僧宝,除以上所说诸大菩萨修行般若波罗密多所余已,“具寿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密多,从何处没来生此间,从此没当生何处。佛告具寿舍利子,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安住此般若波罗蜜多,有从余佛国土没来生此间,有从睹史多天没来生此间。”《论》释经义,所摄于此僧伽属于佛宝,除阿罗汉,由有住四果四向之差别,七圣位菩萨及麟角喻独觉合为八种,由于有利钝根等之差别,说为趣入无生二十种住圣位菩萨有学不退僧。其义是说,菩萨摩诃萨“从何处没而生此间”,等经义「有法」,是教授僧宝,是为破除于彼僧宝修行善友执为谛实故而教授,是经的词义故。

  2.略义,谓开示教授三宝

  观察此处经义,可分为三种,一依《宝性论》中所说轨则;二依《大乘庄严经论》中所说轨则;三受持修行之次第轨则。

  (l)依《宝性论》中所说轨则分四:①辨别不共三宝;②释皈依总建立;③释世俗皈依和胜义皈依之差别;④释宝的名义。

  ①辨别不共三宝,谓具有八种无为等功德的究竟皈依处,是佛宝的定相。其差别分为世俗佛宝和胜义二种。世俗佛宝,如佛的报、化二种色身;胜义佛宝,如佛的法自性身和智慧法身。如《宝性论》云:“自性圆满住,是为胜义身,诸仙称号身,波罗密圆处”。立量云:佛宝「有法」具有八种功德,<1>远离生灭的无为功德;<2>息灭有功用行的任运成就功德;<3>于内心自显现境不是由似现能诠声及分别心所能如实通达的功德;<4>…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任杰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