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五集▪P5

  ..续本文上一页所有的无明生起之时,你就念阿弥陀佛报德名号无所障碍;无所障碍,心智一时现前,印契自心故,所以“能破众生一切无明”。

  能满众生一切智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为什么有的人念无碍的名号,心智有碍呢?这是一个设问。现在我们都知道修净土法门的人,我这两天就遇到几个人跟我这么讲,说:“唉呀,法师,我们以前听人讲,说净土法门修行的多,往生的少。”我说起码这样的人与阿弥陀佛无碍名号不相应故,与净土教言不相应故,与阿弥陀佛誓愿不相应故,与你发心不相应故,这是不正见所产生的事实。所谓不正见产生的事实,那我们应该校正它,怎么来校正呢?所以“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二身

  云何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

  阿弥陀佛以顺性修持而建立的殊胜功德,以印契一切众生本源心智无二无别,所以称为实相身。

  是为物身

  就是以修德安立,亦入我身。我们执着此身之时,弥陀报德之身亦无所障碍,摄化十方众生,信任此报德之身亦可得无上大利,这是十分重要的。

  你此身有有碍力,诸佛必有无碍力。有碍力无碍力,皆是方便力,此力正是究竟之力、清净法身之力,那我们在这个法身分上,稍有得见与信顺,那一切无碍。所以碍与无碍,皆得无碍之中,那么毕竟得以解脱。这正是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甚深功德名号之真意、之密意、之殊胜意,令众生了解此意、喜乐此意、成就此意。这个意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凡夫作意,就叫你思维,就如是意维、相应思维、真实思维、清净思维,不要倒见思维,所以是为意乐思维、正见思维、顺应菩提心之思维,非是倒见迷失之思维。倒见迷失思维,正是苦海无边啊;正思维、如法思维、信顺思维,正是出离苦海。

  今天讲的大家就比较容易感知到了。实际这感知没有什么,就是我们久久地薰习,一定会在净土一法中,得到清净抉择的机会。我们不能单单这样学习学习就罢,一定要下去如实的这样去称念、思维,相应地去做、来实践这个法则。若不然就泛于空解,不能相应,就是实利不现前。所以希望在座的善知识们,如实修持。

  

三信

  又有三种不相应:

  他又列出了三种不相应。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

  信心不淳者我们是知道的,又信佛又信自己,又信业力又信佛力,一会儿想着我能怎么样,一会儿想着佛又怎么样,不淳。又信心不一,就说次序性了,他表现不出来这种淳信。天亲菩萨一开章就说世尊我一心,这个一心是不增减心、随顺心、安住心、不造作的心,就是说依教奉行之心。那么这个心,信心不一,要是信心一者,非假造作,闻佛教言,信顺得入这样的一心。

  无决定故;

  我们都知道遇法不决定,往往我们会徘徊。为什么现在修行人多不得利于一法?就是信心不一,无有决定。我遇到一些人将亡之时,一般让我助念,我都是说一句话、二句话就走了,我很少多说。但他们往生的抉择表现得都是十分的清晰,包括我的亲人,世俗的亲属的这些人,或者是一些居士,不是世俗的亲属,一般都是十分钟八分钟我讲讲就走了,很少去助念。助念我不反对,但要是他的平时粗糙的心智已经清晰了,了解自心与佛心无二无别,了解彼国土即是我们自性之国土,那么在临终稍一提醒,人就会很轻松就撒手了,很轻松地就会安住在清净无所障碍的光明之中,不畏惧光明了,就很容易破除生死怖畏,很容易得生阿弥陀佛清净国土。

  何以故?现下心智清净抉择过故,不迷失故,已经思维串习成熟故,那么现下利益已经抉择了,你稍微一启发,他就会回入这种已经纯熟的法则中。

  世尊举了个例子,象一棵大树平时已经倾倒了,已经顷向西方了,再一刮大风,它马上就倒下了,风越大,它倒的越快。那我们平时已经把我们的心与弥陀的心完整地了解了,无二无别地抉择了,极乐国土是我的国土,就是舍报之后的必然国土,已经没有迷失了,已经不彷徨不徘徊了,已经生起喜悦了,已经如数家珍地了解了彼国即是我的国土,即是一切众生必归之国土,即是一切众生究竟之国土,安住无疑了,那么我们遇到大难,必然信顺往生彼国。

  何以故?你别无选择故!你再有选择就是妄想颠倒故,就是迟疑迷惑故,所以这个决定十分重要。我们平时要予人真正的佛法利益,就要予人抉择往生的真实信心,就所谓的仗借佛力,印契自心,以佛名号,印契自心,了解彼土即是我决定果报之归向,就是真正果报之归向,虚妄果报一时酬还,酬还什么呢?一旦成佛就酬还一切众生之业债。无始以来我们造一切善一切恶,因为愿生彼国故,愿意成佛能度尽众生,度尽无始以来一切造善造恶造无记之业缘,一时度尽。

  何以故?佛度尽无量众生,实无得度者,令无量众生取灭,而实无一得以取灭。何以故?一切众生皆以虚假执着而延续故,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善恶业、无记业,亦复如是。虽然无始以来,多造善恶无记业,充塞于法界,实无真实。但以阿弥陀佛无碍光明印契自心,此心光明无碍,即照十方一切有情,一时令其度脱,而实无得度脱,平等心智一时现前,清净平等,究竟安住,是为决定。我们愿人人决定,你真这样决定,你心智、疑虑之心一时会荡尽,疑虑与障碍的心会荡尽。

  要不然实在是我们学佛,就多生疑惑,贪嗔痴慢疑这个疑,疑的心就会生邪见、不正见。不正见,我们的见思二惑就会炽盛,薰烧我们的生命,缠缚、浪费我们的生命,所以正见是十分重要的,消除疑虑是十分重要的。

  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间”者间断。所以天亲菩萨在净土法门的修持中提出四修:恭敬修、无间修、毕命修、长时修、无杂修,这个无杂修就是不间断地修持,我们怎么来修持?所以这个不相续心,那我们这个心一旦决定,心必相续。这实在是应该我们深深地思维,观察注意的重要的一环。

  此三句,展转相成

  因为不淳故、不一故、不相续故,那么展转会产生不决定信心。展转相成。

  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与此相违,名与实修行不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问曰:名为法指,

  名,张三李四,这名代表不了这个人哪,他举了这个例子。若如是,

  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闇

  就说你说这灯,那你这手就可以放光了,不要灯就行了,那这手可以放光吗?他是这样说的。

  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

  他这是设个难。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

  虽然是有指之月,但也有如实之法。

  有名即法,有名异法。

  

名即法

  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

  我们举个般若波罗蜜名号,经典有记载一个称呼,举个目键连的一个说法。在经典上有这样两个记载。有个经典记载是这样的,忉利天王因为苦于阿修罗经常来夺他的地位,阿修罗嫉妒心强,不安份于自己的福报,经常去争斗,去跟忉利天打仗,忉利天因为耽于五欲之乐之心智,所以心智羸弱,不能像阿修罗那样好斗,所以在天人与修罗的战争中经常打败仗,打败仗天人就会减少,地盘也会减少。他就发愁了,他就问世尊去了,他说:“世尊,修罗经常来与我争地位,我很烦恼,怎么办?”世尊说,你又不能杀他,你持五戒,行十善,你就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吧,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名即是法”。修罗又来跟他争斗了,他就让他的士兵都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然后去打修罗,把修罗打得没地方逃藏,最后逃到阿耨池的莲藕的藕丝里面去了。阿修罗都会变化,把自己的兵马变到藕丝里去了,藏到里面,这时帝释天找不到了,所以就打胜了,再跟阿修罗打仗就让自己的士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我们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会产生无碍的力量。就是名即是法,法即是名,这样一个真实功德者。你要是相应了,真言也就是名,好比说我们迷失的时候,你念一个“嗡阿惹巴札那德”,(文殊真言)你智慧心就会现前。你染着的心、迷失的心,好比说我们心中有碍的时候,我们念南无无碍光如来,你心智中顿时就破除了无明。好比说我们看到黑暗的时候,拿着手电去照,一推电门,那黑暗就破了,就看到路了,是一样的。这就是“名即是法”。

  目犍连也有一次,有神通的人他就好奇,好奇什么?释迦佛在法座上讲法,他就跑很远的地方听,像释迦佛在面前讲法一样,他就说我以我的通力,到极远处看是什么样子,他就以自己的神通力跑啊跑,跑到一个国土一个国土……,不知道有多少无尽的国土,跑到无尽的国土以外了一听,释迦佛说法还是一样的。他就尽自己的通力跑到边缘地带,什么边缘地带了?他就看有个世尊很高很大,菩萨也很高很大,他就站到人家钵上,这个菩萨说:“世尊,这是哪方人虫?”这是什么人虫?是个小虫子嘛,但象个人一样的。世尊说:你不要小看他,他是极远极远刹土之外,有释迦牟尼佛世尊,座下的神通第一的大弟子。他说目连,现大身,目连身子一拱,跟他们身子一样大,就来顶礼世尊足,说:“世尊少病少恼否?” 世尊说:“ 目连你来干什么?”“我本师在讲法,我听到音声,梵声悟深远,没有远没有近的,我跑这么远,还是听着一样的。怎么现在突然听不到了?因为什么?二世尊不能相违。这个世尊一说话,释迦佛世尊的声音就小了,就没了。他不是说你这个佛讲法,那个佛讲法,这个声音相违背也不行的。

  这时目犍连就想我赶快…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