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P38

  ..续本文上一页无生,有无俱离。

  “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性”,是法性。此谓:若已知一切法性为真实不生之理,而还在诤辩一切法性之有无,如诤兔马角之有无,反成虚妄之有无等邪见。

  “是愚痴凡夫不觉妄想”:谓凡此皆是愚夫不觉而生之不实妄想。“不觉”,即迷义。

  “自性妄想故”:谓这是由于众生无始来执著法有实自体性之妄想习气所造成。

  “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一切性”,即一切法。“自性相”,即自性与自相。此句谓:一切法不生之理,乃如来以自觉圣智所趣入之境界,于中,如实知见一切法之自性与自相俱毕竟无有生起。此为真无生,以性相皆无生,性相双忘之境界也。

  “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二“,为有无二法。谓此如来所证之不生法,非愚夫妄想分别,著于有无二法之境界。

  “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自性”,即凡夫无始来之自性妄想,亦即见法有实自性之妄想。此即无始无明,亦即最初一念妄动。“身”,即正报。“财”,即依报。“建立”,即成就。“趣”,趣向。“自性相”,自性与自相。此句言:凡夫以依不觉,而起法有实自性之妄想,而令正报之身与依报之财,皆得以次第相续建立成就,由于长劫迷真趣妄,故其心恒趣向执著一切法有实自性与自相之无始妄想,而不能舍离。

  “藏识摄所摄相转”:“藏识”,即第八识本体。“摄所摄”,即能摄与所摄。“摄”,取也。能摄为心,所摄者为境。“转”,转变、生起。此句谓:然而凡依正等种种相转变生起。而实皆无生,皆为自心所现。

  “愚夫堕生住灭二见”:谓愚夫不了这一切皆是唯心境界,而堕于诸法实有生住灭相之妄想,更依之而起有无二种邪见。

  “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有、非有”,即有无。此谓,希冀期望一切法性为实有生起,因而令有无之妄想分别随之而起。

  “非圣贤也”:实非圣贤之境界也。

  “于彼应当修学”:“彼”,为佛所说之无生法。

  【义贯】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如来所”共“说”之无上真理。“所以者何?谓”以一切法唯“自心”所“现性”,“非”有实自“性”。此自心现性不但“离”于“有”生,而且离于无生(“非有生”)“故。大慧”,若已知“一切”法“性”真实“不生”之理,而还在诤辩“一切法”性之有无,“如”诤“兔马等角”之有无,更进而成执有无等妄见,此“是愚痴凡夫不觉”而生之不实“妄想”。这是由于无始来执著法有实“自性”之“妄想”习气的缘“故。大慧,一切法不生”之理,乃如来以内身自证之“自觉圣智”所“趣”入之“境界者”,于中证知一切法(“一切性”)之“自性”与自“相”,俱究竟“不生”,此真无生,乃如来性相双忘之境,“非彼愚夫妄想”分别,著于有无“二”法之“境界”。凡夫以依不觉,而起法有实“自性”之妄想,而令正报之五蕴“身”,与依报之器世间“财”物,皆得次第“建立”成就。由于长劫迷真趣妄故,其心恒“趣”向法有实“自性”与实自“相”之妄想执著,不暂舍离。

  “大慧”然而此一切法之性与相皆是“藏识”体中所现能“摄”取之识,执取其“所摄”取之六境影像,故而有依正之“相”辗“转”生起。但“愚夫”不了这一切皆是自心藏体所现境界,而“堕”于诸法有实“生住灭”之妄想,更依此妄想而起有无等“二”种邪“见”。因而“希”冀期“望一切”法“性”为实有“生”,于是乎,“有”无(“非有”)之“妄想”便接着“生”起,凡此,实“非圣贤”之境界“也”。

  “大慧,于彼”诸佛所说之无生法,“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注释】

  “无间种性”:其种性纯一无有间杂,故称无间种性。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众生自无始来,大都随顺其本来习气,因此形成各个种性无有间杂。菩萨欲度众生,必须了解其为属于何等种性,才能顺应其习性,而为之说法。是故如来在此开示五种无间种性。又,“无间”之义,亦是自无始来,熏习不断而成种,故名无间。

  “不定种性”:即于以上三种种性中,没有决定,随缘而成。

  “各别种性”:此指外道,以其所执之邪见各别,故称各别种性。唐译作“无种性”,魏译作“无性”。以无三乘之性,此亦即是阐提性。阐提之义为信不具,谓不信善恶因果,而信作者为所作之因。外道所信之作者,有种种不同,如神我、大自在天、梵天、时、方、微尘等,各别,故称各别种性。

  【义贯】

  “复次大慧”众生“有五”种“无”有“间”杂(间断)之“种性。云何为五?谓”一、“声闻乘无间种性”,二、“缘觉乘无间种性”,三、“如来乘无间种性”,四、于三乘中“不定”之“种性”,五、外道邪见“各别”之“种性”。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注释】

  “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闻说”,为闻佛或大菩萨为之说。“得”,得以。“自共相”,总别相。谓若闻佛或大菩萨开示说,可以四谛法而令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之总相与别相等惑业苦果断。又,“阴界入自共相”,即是苦,亦即三界之苦果;“阴界入自共相断”,亦即是断苦。

  “及乐修相智”:“相智”,为四谛之总相智与别相智。声闻人,依四谛而修四谛之总、别相观之八缘三十二行。此谓声闻人一闻四谛法,即全身毛孔都欢悦舒适,并显现乐修四谛之总别相观之智。

  “不修缘起发悟之相”:“缘起”,即十二因缘,谓声闻之人不乐修由观十二因缘,而得发悟无生之相。

  “声闻无间”:“无间”,为无间道。无间道为方断惑时,不为惑所间隔之无漏智。入无间道后,即于一念顷,便证得解脱道。

  “见第八地,起烦恼断”:“第八地”,唐译作“五六地”,魏译作“初地中乃至五地、六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宗泐、如玘注)解作:“见第八辟支佛地”。此为将第八地解作三乘共十地之第八地。(三乘共十地为:一、乾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见地(初果:入流),五、薄地(二果:一往来),六、离欲地(三果:不还果),七、已办地(四果:阿罗汉),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佛地。)“起”,为现行之义。此句谓声闻人于无间道中,证无间道智,不为惑所间隔,成无漏智,更求胜进,于一念顷,入解脱道,望见第八辟支佛地,此时现行之见思烦恼已修断。

  “习烦恼不断”:“习”,即是无明习气,谓现行之见思惑虽断,但无始劫来之无明熏习之烦恼仍未断。

  “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尚不能度不可思议之变异生死。变异生死,十界之中,唯佛永度。变异生死,为以无漏定之力,转变粗身为细质,转变短寿为长寿,此非凡夫之思议所及,故称不可思议。

  “度分段死”:“分段死”,即分段生死,三界之中有情,皆随业受报,受生死,以其生死皆为一段一段,依其所造之业大小、强弱,分段而受,分期受生,一期业报尽了,更于他道或同一道中受生,受另一期,或另一段之生死,因此便称三界六道之生死为分段生死。阿罗汉已出三界,故为已度分段生死。

  “正师子吼”:“师子”,即狮子。师子吼,即是无畏说。

  “我生已尽”:“生”,即生死。我之生死已尽,因为已断苦与集。

  “梵行已立”:“梵行”,即净行,不受欲染。此谓已修道。

  “不受后有”:此为已证灭,灭即涅槃,谓已证涅槃,故不再于三界中受后世之有。“有”者,五蕴身也。“后有”,即未来之果报,后世之身心。

  “如实知”:谓于如是等境界,如实了知,无有虚谬。

  “修习人无我”:谓因修习而证得人空智。“无我”即空义。

  “乃至得般涅槃觉”:“觉”为妄觉,非真觉、正觉。谓小乘人修道证灭,证人空,未达法空智,而因此以为自己证得般涅槃之妄觉,此实为未证说证,故佛于他经斥为增上慢。

  【义贯】

  “云何知”为“声闻乘无间种性”之人?由于有声闻种性,厌苦心切,急于取证,故“若”一“闻”佛或菩萨开示“说得”用四谛法,而令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之“自”相与“共相”(总相与别相)等三界苦果,都能尽“断”无余,如是“知时,举身”上下“毛孔”,和“熙怡”然,欢“欣悦”豫,“及”显现“乐修”四谛总别“相”之观“智”,而“不”乐“修”由观十二“缘起”而得“发悟”无生智“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又,“声闻”行人于“无间”道中,念念不为惑所间隔,证无漏之无间道智,更希求胜进,而于一念顷,入解脱道,至已办地,望“见”三乘共十地之“第八”辟支佛“地”,此时,现行而“起”之见思“烦恼”已“断”,而无明熏“习”之“烦恼”仍“不”能“断”;犹“不”能“度不”可“思议”之“变易”生“死”,已“度”三界之“分段”生“死”。即于是时作“正师子吼”之无畏说:我已离苦断集故“我”之“生”死“已尽”:我已修道故清净无欲、无染之“梵行已”确“立”;我已证灭,得涅槃道,故“不”再更于三界“受后”世之五蕴身(“有”)。如是“如实”了“知”,而无错谬。以“修习人无我”观而得人空智,“乃至”有自以为已证“得般涅槃”之妄“觉”,以未得法空智故。

  【诠论】

  二乘之人,虽证人空,未得法空,故执实有涅槃可证,不解佛所说。是故六祖能大师说:“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