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注释】
“各别无间”:即各别无间种性,亦即是种种外道。以其所执邪见各别,故称各别,以其为长劫以来熏习不断,故称无间。
“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此谓外道有执我、人、众生、寿命四相为涅槃,亦有执长养、士夫为涅槃者。“长养”,为能生长养育一切万物者。“士夫”即神我。“长养、士夫”魏译作:“作者,受者。”唐译作:“养者、取者。”
“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谓还有些外道说一切法皆由作者而有。作者即时间、方位、胜性、微尘等。
“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如是见一切法性已,便言此作者即是般涅槃。
“作如是觉”:作如是想。
“法无我见非分”:“法无我”,即法空。而彼外道实于法无我之真知实见,毫无所知。
“彼无解脱”:由于执著邪法,而不知法空之理,故彼外道实无涅槃之解脱。
“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此皆是诸声闻乘无间种性与外道各别无间种性。唐译作:“此是声闻乘及外道种性”。
“不出、出觉”:声闻与外道皆犯同一过,即于未出离处,作出离之想。“出”,出离,即出离三界也。“觉”,想。
【义贯】
“大慧”,种种外道之“各别无间”种性“者”,如有执“我、人、众生、寿命”四相为涅槃者,或执能生“长养”育一切万物者,或执神我(“士夫”)为涅槃。“彼诸众生,作如是”妄“觉”,而于中“求般涅槃。复有异”于以上所言之“外道说”一切法“悉由作者”而有。如是妄“见一切”法“性已”,便“言”“此”作者即“是般涅槃”。且“作如是”之虚妄“觉”想。而彼外道于“法无我”之真知实“见”,实“非”其“分”,是故“彼”外道实“无”涅槃“解脱”之道。
“大慧”,“此”皆是“诸声闻乘无间”种性,及“外道”各别无间“种性”,两者皆是于“不”能“出”离解脱处,作“出”离解脱之妄“觉”。菩萨“为转”化“彼”之“恶见”邪执“故”,“应当修学”通达。
【诠论】
此段论外道之各别种性。之所以将其次第提前,而在此说者,因其与声闻乘有所共同处,也就是于未出离处,作出离想(“未出出觉”),亦即所谓未得说得是也。声闻与外道人之所以不得如来无上涅槃,因而不得究竟解脱者,是由于他们都不得法无我智,不见法空,执法实有。以执法实有,反被法缚。所不同的是:声闻人为小法所转,外道人为邪法所缚。然其不得究竟则一,是故于此邪小并言。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注释】
“各别缘无间”:“缘”,为十二因缘。“各别”为三世各别。“无间”,为因果循环无有间断。此谓:三世各别之十二因缘,因果循环,无有间断。
“不相近缘”:亦即不近一切外缘。即是缘觉乘所修之远离行。唐译作:“离愦闹缘”。“相”字为语助词,无义。
“所有不著”:即凡所有外相,皆悉不著。唐译作:“无所染著”。
“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此谓缘觉乘种性之人,有时闻说修行人因身通,而能现种种身,显种种神通,或离一身为多身,或合多身为一身,(“若”,或也),如是等种种十八神通之变化,若闻此等事时,其心即随顺而入,信受不违。
【义贯】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佛“说”三世“各别”之十二“缘”,因果循环“无”有“间”歇,即觉世无常,悟缘无生,因而“举身”上下“毛”发“竖”立,“悲泣流泪”,因即远离愦闹,“不相近”一切外“缘”,乐独善寂,凡“所有”外相皆悉“不著”不染。有时闻说修行人因身通,而能现“种种”变化之“自身”:显“种种神通,若离”一身为多身,“若合”多身为一身,如是等“种种”十八神通之“变化”,缘觉种性之人“闻说是”事“时,其心”即“随”顺而“入”,信受不违。当知此即缘觉种性之人。菩萨“若知彼”为“缘觉乘无间种性已”,应“随顺”其性而“为”之“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之行“相”。
【诠论】
缘觉有二义:一种是禀佛教法而修十二因缘,悟缘无生者;另一种是独觉,于无佛之世,自观万物变易,而自悟无常、无生者,故称独觉。这里所称的缘觉,是指第一种。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注释】
“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有四种”,是指须具有四种重要性质,或证知四种法。
“自性法无间种性”:即自身证知自性法之无间种性。“自性”,即是法身,亦即三德中之法身德。魏译作:“证实法性”。“种性”在此即性质之义。
“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即证离自性之无间种性。“离自性”即是解脱义,亦即三德中之解脱德。魏译作:“离实法证性”。唐译将前两个合成一个成为“自性无自性法”。
“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得”,证得。“自觉圣”,自觉圣智。此即无上般若之智,亦即三德中之般若德。唐译作:“内身自证圣智法”。魏译作:“自身内证圣智性”。以上三种合为法身功德。
“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外刹”,为指此娑婆世界外之诸佛刹土。魏译作:“外诸国土胜妙庄严证法性”。此为指报身之功德。此为信知诸佛报身功德不可思议。
“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其实这可说是如来乘无间种性的第五个性质(要件)了。此为闻说以上四种,不论是法身功德,或报身功德,皆为自心藏体所现,而成依正之建立。“身”为正报,“财”为依报。此为阿赖耶不可思议之境界。
【义贯】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须“有四种”重要性质,(或证知四种法)。一、“谓”证知自身“自性”清净之“法”之“无间种性”质(法身德),二、证“离”一切“自性法”(解脱德)之“无间种性”,三、证“得”自身内证“自觉圣”智(般若德)之“无间种性”,四、知见此娑婆世界“外”之佛“刹殊胜”之“无间种性。大慧”,此外,修行人“若闻此四”种功德“事”中之“一一”项开阐述“说”之“时,及说”凡此一切但为“自心”藏体所“现”依正“身、财”阿赖耶所“建立”成就之“不”可“思议境界时,心不惊”不“怖者,是名”为“如来乘无间种性”之行“相”。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注释】
“不定种性”:即于三乘中,种性未定者。
“说彼三种时”:“三种”指声闻、缘觉、如来三种乘之法。此谓:闻说彼三种乘之法时。
“随说而入”:随其所说之法而信入。
“随彼而成”:随彼师之所教而成小、大种性。若其师教以小乘,则成声闻或缘觉乘种性,若教以如来乘法,则成如来种性。
【义贯】
“大慧,不定”乘“种性者,谓”闻“说彼”声闻乘、缘觉乘、或如来乘“三种”法“时”,便“随”其所“说”之法“而”信“入,随彼”师所教之法“而成”小、大之种性。
【诠论】
这里所说三种性,只包含声闻、与如来乘三种种性,因外道无性,所以不包括在内。又,不定种性有两类:一种新熏,一种旧熏。新熏者,则一闻说即信入(亦即“随说而入”者);旧熏者则随其师所教,但得成就(亦即“随彼而成”者)。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注释】
“初治地者”:“地”为心地。此谓:初发心修行治心地之人。
“为超入无所有地”:“超”,顿超。“入”,进入、契入。“无所有地”,即无差别处,无所得之无上佛果。亦即一切幻灭皆灭。唐译作“无影像地”。此句谓:为令其超越诸地,而入于如来所证,一切皆为自心影像,无所有之地。
“彼自觉藏者”:“彼”,是指声闻种性之行人。“觉”,觉悟、证知。“藏”,第八识。谓彼声闻人,若能自觉悟其自心第八藏识,藏体本净。
“自烦恼习净”:“习”,即无明习气。此接上句谓:如此,则其自心中之无明烦恼习气,便可净除。
“见法无我”:“见”,知见、明见、了了见,亦即证知。“法无我”,“无我”,即空义。法无我即法空。明见法无我,即离法执,得法实相,于法自在。
“得三昧乐住声闻”:“三昧”,等持,即定慧等持,在此即是定之义。此谓已证得三昧,而乐住其中,沈空滞寂,得少为足的声闻心量行人。
“当得如来最胜之身”:谓声闻人若能觉悟自心八识藏体本净,则不用灰心泯智,寂灭身心以求净,便能顿起寂灭床,高踞菩提座,而亦证得如来最殊胜庄严之法报等身。这是说声闻亦得作佛的道理。换言之,声闻亦得作佛的道理,其关键,只在觉悟自藏心本净,如是则不会厌生死而乐涅槃。
【义贯】
“大慧,此是”为“初”发心修行“治”心“地者”而说之法门:“谓”之三乘“种性建立”之法门;“为”令其一闻顿“超”诸地,而“入”于如来所证,一切皆为自心所现影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