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慈和悲无法达到最究竟,所以文殊菩萨他也是具有大悲胜智慧,也就是他所发起来的慈和悲,是缘念无所缘所发起来慈和悲,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无缘悲,这边也可以说无缘慈。「有大智慧具大智」这就是指文殊菩萨他的无缘智。「大解即是大方便」也就是文殊菩萨他具有非常殊胜的善巧方便,可以行佛子行来利益众生。
下面是以报身来称扬文殊,「具大神通及大力」这边开始。「大神通」也就是文殊菩萨他虽于法界当中不动,可是却能显现种种的神通幻化来利益众生。这边就讲到说,以空中当中的日和月来作比喻,我们知道日和月虽然在虚空当中,可是他的影子却可以映照在这世间当中所有能够盛水的容器里面,它的影子不论你这个容器大小或者在什么地方,只要你有这个水在的话,日、月的影子就会映现在那里面,意思也就是文殊菩萨他虽然在法界当中是无分别,是如如不动的,可是他会依着这些弟子他的根器或者说心的层次而显现出不同的这些报身或者化身的形相出来。「大力」,这边就讲到一个比喻,世间有一个神祇叫瑟也昧,他的力量就好象是千只大象的这种力量,是一位大力士,可是佛陀一一毛孔的这种势力,却是远胜于他的力量,文殊菩萨也是一样,具有如同佛陀的这种大势力。下面再来一个「大力」,「大力」也就是文殊菩萨他具有这种能力,可以摇动整个世间。「大速疾」这也就是指文殊菩萨他可以在十边际的剎那之间,可以遍及整个世间。「复大神通大名称」就是指文殊菩萨他的一一身皆能遍满整个世间,他的任何一丁都能够依据六道众生他的根器来为众生来说法,他的任何一智都可以遍知一切所知法。「大力令他令摧伏」意思就是说文殊菩萨具足十力,能够摧灭一切烦恼,威震他方。
接着就是以法身来称扬文殊。「三有大山悉能坏 持大坚固大金刚 大紧即是大雄勇 于大怖中施怖畏」。「三有大山悉能坏」,「三有」就是指轮回,我们把它比喻成如同一座高山一样,这座高山是很难以将它铲平、将它摧坏的。文殊菩萨他却具有大势力,能够将整个轮回大山将它摧灭。我们如果就十二缘起支的流转而言,就是一般的由无明发起,去造作无明带来的行、事等,到最后老死,之后又结生相续,又到下一世去,我们就在三有当中不断的流转,因为你十二缘起支就一直在转,所以说你前世的业未尽,可是你在这一世已经又造作了能引业,能引来世再感受果报的这个业就再造了,所以你在轮回当中就这样流转不息。有一部经藏文叫作《萨噜讲被多》应该好象是《稻杆经》,里面就有讲到三有,像生死轮回者那种情形有讲到,主要是用比喻,就好象是种稻子,比如说本来有一块田,有这一块田之后,必须要有一个农夫,也要有种子,农夫就拿着种子种到田里面去,又浇水又施肥,然后长出农作物,用这个为比喻,来比喻说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的这十二缘起支的这种整个流程,无明就好象这个农夫,业惑好象是种子,爱取就像是水和肥一样,我们将业惑的这个种子把它播种下去,然后又有爱取的滋润,所以我们就感受这个果报了。可能前世你的十二缘起支都还没有完了,然后投生到这一世,这一世里面,你又新造了十二缘起支,你一方面要去感受前世的果报,又一方面你再了造来世的业缘,又造下去了,所以在整个生死轮回当中,你就这样子流转不息。一旦你的无明没有将它完全消灭的话,只要你无明的种子还存在的话,你就无法将三有轮回的这个大山,将它摧灭。
就如同《稻杆经》里面所说的,三有这个轮回是很难以将它摧坏的。要用什么力量才能将三有轮回摧坏呢?唯有依于证空慧的力量才能将它摧坏。证得无我慧的这个力量就如同金刚钻一样,即使硬如岩石也能将它摧坏。金刚或者是金刚钻,不论这个东西有多么的坚硬,它都能够将它钻过去。就好象说我们在挖水井,都会利用跟一个钻子一样,不论你下面的土或者石头有多坚硬,它都能将它钻过去。所以证悟无我慧,也就如同金刚钻一样,不论三有轮回多么的坚硬,都能将它摧坏掉。刚才讲的金刚钻的这一句,就是指「大坚固大金刚」这边。「大紧即是大雄勇」「大紧」就是指烦恼的种子,然后「大雄勇」就是指无我慧能够将烦恼的种子摧坏掉。「于大怖中施怖畏」就是对于这些世间而言,是属于权势非常富的这一些,比如说外在的这些魔,就是大自在天魔,或者说天日天魔等等这些大怖畏,文殊也能去威吓他们,布施怖畏于他们。
再来是以俱生三来称扬文殊。这边就是「尊者大种即殊胜 上师密咒大殊胜」。这边的「尊者」就是指怙主的意思,文殊菩萨是诸众生的救怙主。「大种即殊胜」就是指文殊菩萨他具足了明咒和密咒当中的最殊胜者。「上师密咒大殊胜」,这边的「上师密咒」应该是无上密咒,文殊菩萨既是一般的密咒的大殊胜者,也是无上咒的大殊胜。所以文殊菩萨他既是一切咒的导师,也是无上咒的导师。「住在于彼大乘相 大乘相中最殊胜」这边就是指文殊菩萨他是安住于共的大乘当中,更是安住于共大乘当中的殊胜乘,就是无上密咒乘,当中。再来就讲到说我们本具的原始俱生智,原始俱生智又可以称为是极微细的原始心,我们依于这一个极微细的原始心,证得空性,然后由这个证空慧,可以依之来证得佛果,极微细的原始心我们又可以称它为是义光明,所以文殊菩萨他可以说具足大乘当中最殊胜的善巧方便。所以文殊菩萨是「住在于彼大乘相」,意思也就是说他住在于一般共通的大乘当中,更是住在于大乘相中最殊胜的无上密咒乘当中。
我们先前有讲过以五智来称扬文殊,再来下面还是一样又以五智来称扬文殊,首先我们就讲到以大圆镜智来称扬文殊,其中有包括八个偈颂,先讲第一个。「广大正觉众明主」这边就是称扬文殊菩萨具足毗卢遮那佛的大圆镜智,我们知道毗卢遮那佛他是诸佛清净色蕴的清净分的展现,所以文殊菩萨他是具有此清净色蕴,第一句是这样子来称扬。第二句就是「具大寂默大寂默」,藏文文字上而言应该是「具大能仁大能仁」那个意思。何以称他为能仁呢?因为他已经摧灭了粗品和细品的四魔。我们在念世尊的心咒的时候,我们都会念「穆尼 穆尼 麻哈 穆尼」,「穆尼」的意思就是能仁,能仁 能仁,「麻哈 穆尼」就是大能仁的意思,第一个能仁的意思就是指他已经摧坏了烦恼障,是指粗品的我,第二个能仁就是指他摧坏了所知障,就是他已经摧坏了细品的 。「大密咒中令出现」以密咒来称扬文殊,文殊菩萨到底依何善巧而证得果位呢?他是依于俱生光明智的大密咒来证得菩提。「有大密咒自性理」这边也就是指文殊菩萨他的体性是无学双运,他的圣身清净,是义光明。文殊菩萨我们说他身是无学双运身,双运的意思就是无二无别的意思,也就是他的圣心清净是具足俱生光明,他的圣身清净,如同幻化身一般,是义光明,所以这个双运也就是光明和幻身是无二无别的。
下面以十度来赞扬。「欲得十种到彼岸 住于十种彼岸中 十彼岸到是清净 即是十种彼岸理」,这边意思也就是在称扬文殊菩萨他修学十度,十度就是六度之外再加上方便、力、愿、智这四度,一共是十度。文殊菩萨他在最初发心开始修学十度,在中期他安住于十度的修行道上,最究竟他证得了十度的果位。「尊者十地自在者」因为他已经证得了十地,所以他是十地的自在者。「住在于彼十地中」当然他安住于十地的境界当中。「尊者十地自在者」也就是指文殊菩萨他虽然早已成佛,可是他依然以安住在十地的菩萨形相显现出来,所以「住在于彼十地中」。这边的十地就是指,第一地是欢喜地,第二地离垢地,第三地发光地,第四地焰慧地,第五地难胜地,第六地现前地,第七地远行地,第八地不动地,第九地善慧地,第十地法云地。关于刚才的十地,我们这边就不再为各位解说了。
下面就是「具知十种之自在」,也就是文殊菩萨具足十种知,知法,知随行,知他心,知世俗,知苦,知集,知灭,知道,知境,知无生,一共十个。这边第一个知法,知法这个法也就是指文殊菩萨他了知到欲界当中的苦、集、灭、道的解脱道,以及上二界的苦、集、灭、道的解脱道。再来讲到他知世俗,知世俗意思也就是他了知一切世俗法,知他心就是他了知他方的思惟。再来了知苦、集、灭、道这四谛,就是他了知四谛。知境,这个「境」就涵盖在灭谛里面,他了知灭谛,再来知无生,这个涵盖在道谛里面。「持于十种清净者」这边就是指文殊菩萨已安住于断除不清净的这五蕴,也断除了五种烦恼,五种烦恼就是指贪、瞋、痴、嫉、还有悭吝这五种烦恼,将这不清净的五蕴转换就成为五方佛,将五烦恼转换就成为五智。刚才所说的就是「十种义相义中义」,再来「自在寂默十力主」,这边的十力,就是我们一般所说佛所具足的十力,第一个就是了知处非处力,第二个了知业成熟力,第三个是了知种种意乐力,第四个就了知种种界力,再来下面一个,了知胜劣的、好坏的根器力,再来下面一个,就是了知这条道的力量,这一条道就是趣向于佛陀遍智、一切种智这一条道之力。再来就是了知静虑力,再来是了知解脱力,另外一个就是了知三摩地与等持力,下面还有一个就是了知过去世的这种随念力,还有一个就是了知漏尽力,一共有十力。「自在寂默十力主」这个「主」也就是遍主的意思,他可以周遍一切种性,五种种性主一样。「作诸利益无有遗」就是他可以周遍一切种性,所以他能够去做饶益众生的所有一切事业尽无遗。
「具有十种大自在」这边的十种大自在,就是寿命自在、心思自在、受用自在,业自在、出生自在、神通自在、信解自在、愿力自在、智自在、法自在,这一共十个自在。我们知道时轮金刚的咒轮又称为十相自在咒,这十相自在就是刚才所说的,就是寿、心思、受用、业、出生、神通、胜解、愿力、智、法这十自在。刚才所说的这十…
《文殊真实名经(蒋孜曲杰仁波切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