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真实名经(蒋孜曲杰仁波切讲解)▪P9

  ..续本文上一页那诺巴就去问他说:「你是帝诺巴吗?」,他说:「是」,「你不是帝诺巴吗?」,他说:「不是」,所以他都搞糊涂了。之后,帝诺巴就到河边去抓鱼,然后他也不用火去烤一烤来吃,他就直接抓鱼这样子生吃了,有一些鱼没吃就摆在旁边,有一些鱼就死了,那些被他吃的鱼,他吃一吃剩骨头又把它丢到河里面,又活起来又跑掉了,所以这可能一个例子要有像这样子的证悟才堪能用忿怒相去调伏众生吧。

  「一切烦恼广大怨」,也就是指烦恼是烦恼敌,我们现起忿怒相主要是要灭除烦恼敌为主,就是当你要用忿怒相要去调伏众生的时候,主要是要调伏其他众生的烦恼怨敌为主,所以这边才说,「一切烦恼是广大怨」,烦恼是最大的敌人,我们现忿怒相要去调伏就是要调伏最大的敌人──烦恼敌。刚才说的转贪欲道为道用,是妙观察智,这边转瞋恚为道用,是大圆镜智。「大供养者是大痴」这边并不是特别讲到说转愚痴为道用,没有所谓的转愚痴为道用的。如果说就密咒道而言,你要去除这个痴,必须要先去修持睡眠瑜伽就是去修睡眠光明,就密咒而言才能够去除这个痴。如何转这个痴为道用,一般在说没有转痴为道用,可是你在转贪还有转瞋为道用的时候,也可以将这个痴给转换掉。「亦愚痴心除愚痴」就是刚才跟你们解释过了。这边是指法界体性智。「大供养者起大忿,即是忿恚之冤雠」,这边的「忿」看起来好象是忿怒,可是事实上这边所指的这个忿是指嫉妒而言,这边就是指成所作智。「大供养者大贪欲,一切贪欲皆除断」,这边的贪欲就是指吝啬而言,所以是平等性智。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刚才不是说可以就五智而作解说吗?五智的部份,到此我们已经讲完,我们今天暂时到这里告一个段落。

  我们昨天就五智之门来作赞叹,接着我们今天开始就由四身这一方面来说明,首先就是从报身。我们知道报身具有五决定,也就是报身他具有相好庄严。文殊菩萨他证悟成佛的这个剎土称为五明。接着我们就从二十页这边开始看,二十页说,「大境色与广大身」这边开始看。这边的「大境色与广大身,大色并及大形像」就是在称扬文殊菩萨他的色身。「大名及与大广大」称扬文殊菩萨他的名号,他的名号遍扬十方。「大中围者是广大」这边的中围就是指他的坛城,他的坛城非常的广大,十方诸佛菩萨的坛城而言,文殊菩萨的坛城称为非常的宽广、非常的广大。佛陀的身,不论剎土于何处他的身都可以遍满这一切,任何一个地方,佛陀的身都会显现。「持于广大智慧器」这边意思就是说文殊菩萨他的智慧是遍智、一切种智,涵盖有尽所有智以及 所有智。「钩烦恼钩大中胜」意思也就是对于那些心未调伏,心续当中盛满烦恼的这一些有情众,文殊他可以以智慧钩去勾摄这些有情。「普闻妙闻皆广大」,意思也就是说文殊菩萨他的法身是如如不动,然而他却能够维持如如不动的法身化出不可思议的无量化身去饶益一切众生,所以我们又称文殊菩萨为文殊智慧尊。「显中即是广大显」意思也就是说文殊菩萨他的圣心是空乐无二,方便、智慧无二的,他可以依着这些所化机、这些弟子他的根器、他的意乐,作甚深广大的显现。「解者轨持大幻化」这边也就是说在诸佛菩萨当中,文殊菩萨他的善巧方便,属于是最为卓越的,所以他可以以着非常卓越的善巧方便来摄持一切众生,就是用着大幻化网这种方式善巧方便来摄持众生。「大幻化中成利益」,也就是文殊菩萨他依着众生不同的根器,可以作不同无量无边的这些示现来利益其他众生。「大幻化内喜中喜」也就是文殊菩萨藉由不同的这些幻化,依着众生的根器,依着众生他所欢喜的,带给众生最究竟的安乐。文殊菩萨他所现的这些幻化就好象是魔术一样,我们知道魔术虽然对境没有所显现的形象,可是在我们这方面看过去,它好象是实有,所以文殊菩萨他会依着有情众生他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意乐,他会幻现出让众生相应的这些方法来渡化他们。

  刚才就是以四身的方式来作称扬,接着就是以十度来称扬文殊菩萨,十度就是我们一般所知道的这六度,另外还包括有方便、愿、力、智这一共有十度。「大施 最为尊」意思就是说文殊菩萨他的布施度达到最究竟,当他行佛子行之时,他毫无吝惜的将自己的身躯、所有的善根、一切的受用资粮,都布施给众生,所以他的舍心已经达到最究竟,因此他圆满了布施度。「大持戒中持殊胜」就是文殊菩萨他的持戒度,已经达到最圆满究竟了。纵然在梦中他也不去染犯任何的 戒或者遮止戒,而且他的佛子行,达到最究竟,他已经舍弃了自利,一切以利他为主。TOP

  文殊真实名经(三)

  「于大忍辱即坚固」意思也就是文殊菩萨他的忍辱度达到最究竟了,忍辱即为坚固,他已经圆满了三种忍辱,一个就是安受苦忍、一个就是 法忍,一个 。 法忍就是说他已经彻底的了悟空性,所以他对于空性,他不会有那种无法堪忍、畏惧的这种心,有一些人当他了解空性的时候,他会恐惧,文殊菩萨没有这种恐惧,他已经了解到真正的法性空性了。「以大精进悉弃舍」也就是文殊菩萨他的精进度达到最究竟,他可以发起猛力而且不间断的精进,而去行精进度,所以他精进已经达到最究竟了,他所行的精进可以称为三种精进,一个是披铠甲精进,一个是摄善法精进,一个是饶益有情精进。文殊菩萨所发起的精进并不是说像我们一般人所发起来的精进,我们一般人发起精进是非常的短暂而且会间断的,文殊菩萨发起来非常猛力而且长期不间断的来行精进。「以大禅定住静虑」也就是文殊菩萨他圆满了静虑度、禅定度,他的静虑是止观双运的禅定,这是共的禅定而言,不共的方面而言,就是说他不以自利而行静虑,而是惟以利他为主而行静虑。他所行的禅定是如同《入菩萨行》当中的静虑品里面所说的,是以自他相换为他的禅修主要的主题。接着,「以大智慧令持身」也就是文殊菩萨他的智慧度达到最究竟,以利他为主,其中这三个慧,一个胜义谛之慧,一个世俗谛之慧,以及饶益有情之慧。这边的「持身」是指文殊菩萨他以大智慧持身,持身的意思也就是说,文殊菩萨他是诸佛、菩萨智慧本貌的展现,所以他是以这种智慧来持身躯那个意思。「具足大力大方便」其中的「大力」就是文殊菩萨他具有大威势力。这边的「大力」就是指文殊菩萨他的力度已经达到最究竟,这边可以分为内以及外,内,因为他具有大威势力,已经消灭了内在的烦恼惑,内在的这些烦恼被消除,外在就是指所有这些魔障、障碍也一样一并被消除。

  他具有十力。这十力,第一个是意乐力,第三个增上意乐力,第四个种十力就是种陀罗尼,再来就是禅定力、三摩地力,再来是富饶力,再来就是,「汪」就是诠释力,再来就是辩才力,再来就是波罗蜜多的度力,再来是愿力,再来是持力,再来是悲力,再来是法性力,再来是加持力。再来「大方便」,这边大方便也就是指文殊菩萨他这个方便度已经圆满究竟了。文殊菩萨他具有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有一个公案就是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有六十位比丘不堪听闻空性,那时候舍利子(弗?)不敢向这些比丘来讲空性的意义,因为他有一些罣碍,文殊菩萨一来到就开始滔滔不绝的向这六十位比丘讲空性的义理,而且文殊菩萨讲空性又可以讲得非常深、非常的广。讲完之后,所有这些比丘纷纷产生邪见,然后就纷纷堕到地狱里面去了,舍利子就感到很纳闷,就去问佛陀说:「为什么文殊菩萨要这样子的来向不堪听闻空性的这些比丘来讲空性?」佛陀就说:「文殊菩萨是大善巧,他智慧是非常的超胜的,他知道为什么要向六十位比丘来讲述空性,主要是如果不向这六十位比丘来讲空性的话,这六十位比丘可能累劫都会只有住在小乘的境界当中而已,永远都无法超脱出小乘而证悟成佛,所以虽然这六十位比丘听闻了空性纷纷堕到地狱里面去,可是已经在他们的心相续当中,种下了空性的习气,一旦他们出离了地狱,很快他们可以证悟成佛。」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文殊菩萨他具有善巧方便了。

  这边讲了文殊菩萨所具足的六种善巧方便,第一个就是他具足观照悲悯众生的善巧方便,第二个就是他了知诸行自性清净,所以他主张无上菩提。他为了要利他的缘故,所以不舍轮回,这是一个善巧方便。然后他以着不染烦恼的这种心来转动*轮,这善巧方便。再来就是他非常精进勇猛,这是属于内的善巧方便,有六个,就是刚才所说的。还有外的善巧方便。外的善巧方便也一样有六个,第一个就是众生虽然善根薄弱,可是他有善巧方便让他们能够获得广大的果报,另外一个就是,虽然众生的资粮非常的贫乏,可是他能够让众生去造很大的善根,再来他有善巧方便,可以令那些瞋恚的这些众生来息除瞋恚。可以引导那些未入教法者,入教法,这是另外一个。他能够令那些已入教法者,心续成熟。最后一个,他能够善巧的来解脱心续成熟的众生。这是六个外的善巧方便。

  「大愿胜智是大海」这边就讲了第九个,第九个是愿度,菩萨愿,愿度。「胜智」就是智度,第十度。「大愿」的意思就是文殊菩萨最初发心的时候,是为了要饶益众生而许愿的,他所许下的这个愿非常的广大,而且永不改变,如他的发心而行,这是属于他的愿度。「胜智是大海」的意思就是,我们知道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智慧的展现,所以他的智慧渊博如大海一样去饶益一切众生。

  下面接着就是以四种事业来赞扬文殊。「大慈自性无量边 亦是大悲胜智慧」。第一个是大慈,大慈也就是指文殊菩萨缘念众生所发起来的慈悲。文殊菩萨他所发起来慈爱众生的这种心并不是只缘念到一两位或者说某位而已,他所缘念的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文殊菩萨他所发起来的慈爱心是缘念一切众生所发起来的慈心,所以它应该是「增缘慈」,所以他所发起来的慈心是无量无边的。如果仅仅具有慈和悲,没有智慧的话,…

《文殊真实名经(蒋孜曲杰仁波切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