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真实名经(蒋孜曲杰仁波切讲解)▪P8

  ..续本文上一页哑 依依 乌乌…」这个咒语这个部份讲完。先前我们有提到金刚力,金刚力是文殊菩萨的另外一个名号。最后一个,「啊惹巴札拿亚地拿玛」这一个是礼敬成熟众生者,这一句也是红、黄文殊的名号。以上就是指六如来种性的咒语,就是指金刚持等六如来他们的咒语,也就是前面说「密咒王者具六种」。

  下面所要讲的是属于略示,就是很简略的提示的部份。这边可以说是以称扬六种性的方式来赞颂文殊菩萨。「如是正觉出有坏 究竟正觉哑中出」这边开始就是略示的部份。所以这边就讲到说「如是正觉出有坏 究竟正觉哑中出」,这边就有提到说文殊智慧勇识他可以说是总摄诸佛圣心无二智者,如果将诸佛圣心无二智将它区分的话,可以区分成六种性。六种性当中最主要者就是金刚持,金刚持他是由何而出生呢?由哑字而出生的,所以说「究竟正觉哑中出」,哑字而出生的意思。为什么说「究竟正觉哑中出」,为什么说正等正觉是由哑字所出生的?有两种解说方式。一种是说我们现在的语言每一个人的发音都夹杂了哑字在,比如说嘎、卡、喀、那藏文而言,里面都有一个哑字,再由这个哑音再去演变出有很多的这些音出来,所以说哑字可以说是它基本的一个音,由这个哑字才会由字产生出文字,文字之后有名词,然后到最后甚至八万四千法蕴也都是由这个哑字而产生,究竟的成佛,也是由这八万四千法蕴,它的根源哑字,八万四千法蕴而成佛,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圆满正等正觉果是由哑字所出生的,这是一个解说的方式。

  另外一个解说的方式,就密咒道而言,密咒道会说在我们的心中都有着不坏明点,所谓的不坏明点,这个不坏的意思就是它永远的存在的。从我们入母胎结生相续开始,红、白界结合,之后,我们的心识就入于红、白界,入于红、白界之后,就会安住在心间,这一个就是极微细的风心,就成为不坏明点,也就是我们初住母胎的时候的那一个定点就是不坏明点,在我们的心间。这一个极微细的风心在梵文的字是一个短哑,就是一个哑字旁边没有两个圈圈,那个字就是短哑,用这个字来作代表。它也可以称为是我们的原始心,依于这个原始心,当我们证空性慧的时候,我们可以成就义光明,依于这个义光明我们就可以证悟成佛,所以这就是说为什么圆满佛陀由哑字(这个哑字是短哑字)所出生的,所以也可以说极微细的风心是我们成佛的因。

  「哑者一切字中胜 是大利益微妙字」意思也就是来称扬哑字它的殊胜,我们刚才有就这个哑字来作解说,两种说法,第一个讲法就是属于不了义的讲法,也就是由这个哑字产生了文字,产生八万四千法蕴而最后成佛,这是就不了义的方面而解说的,如果就了义的方面而作解说的话,就是指我们心中的不坏明点,指我们的原始风心,这个就是了义的讲法,所以这个哑字可以称为说它是所有一切文字当中是最殊胜的,它可以带来非常大的利益,所以这是一个微妙智。这个哑字可以说是从我们的肚子里面发出来的一种声音,因为有一些音我们可能是从嘴唇发出来,牙齿发出来,或者舌头发出来的,这个哑字是从我们肚子里面发出来的一种声音。「诸境之内出无生」是指哑字它是从我们体内所发出来的一种声音,所以它没有从哪一个地方发出来的意思,不是从嘴巴或者牙齿发出来的声音,所以才说它「无生」。「即此远离于言说」,这个哑字是远离一切的言词,并不是用言词可以表达的。「是诸说中殊胜因」我们刚才说这个哑字,我们无法用这些言语来将它表达,可是这个哑字又不可欠缺,没有这个哑音在的话,其他的这些音、这些言词都无法发出来,所以说这个哑字是诸种言说中的最殊胜的一个音,所以哑字是一个基础那个意思。以上就是略示的部份,接下来就是详述,详细(2A结束)

  接着详说的部份它可以就几个方面来作详细的解说,第一个是就五智来作解说,一个就佛的四身来作解说,一个就十度来作解说,一个是就四种事业来作解说。首先就五智来作解说,五智我们知道,就是指妙观察智、法界体性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以及大圆镜智,这就是五智。首先第一个是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就是「大供养者是大欲」用这一句来表达。「大供养者是大欲 一切有情令欢喜」,这边就是指密咒道当中所说的转贪欲为道用。如果我们要让极微细的原始风心现形的话,在道位的时候,我们就要转贪欲为道用,就是利用贪欲让我们极微细的原始风心能现形。所以这一句,「大供养者是大欲」,意思就是在密咒道当中转贪欲为道用的一种修持法,这种转贪欲为道用的这种修持法能令一切有情欢喜。

  就显教也就是波罗蜜多乘而言,他们并不主张有所谓的能转贪欲为道用的这种修持法,也就是他们不主张我们可以让极微细的风心现形来转贪欲为道用,他们不主张这个样子,他们也不主张说死亡的时候那种极微细的心能够把它转为道用,他们不主张这样子。密咒道是一条方便道,就有这善巧方便可以将死亡时候极微细的死心转为道用,那是因为可以藉由转贪欲为道用的关系。如何转贪欲为道用呢?这除非是高证悟者才有可能这样子来作,就我们而言,我们是无法作到这一点。就我们而言,不要认为还可以很轻易的转贪欲为道用,没那么容易的,能转贪欲为道用那是指他的证悟非常高的一个成就者才有可能,这一个成就他必须先在共道里面修持已经获得成就了,然后在生起次第也达到究竟了,在圆满次第,他已经证得声远离、语远离,达到了心远离的阶段,才能转贪欲为道用。我们如果没有这种层次的证悟的话,随意的来行这种贪欲道的话,我们只有入三恶道而已。比如说五肉五甘露而言,对我们而言,我们是很难以将这种不净的这些五肉五甘露把它转换成真正的五肉五甘露,我们所见到的只有庸俗的相而已,我们还没有达到那种证悟可以将这些东西真正转成甘露。能够将这些东西转成真正的五肉五甘露的话,必须要是证得声远离以上的境界才有可能。

  这边仁波切就举了一个例子,在西藏那边有一个修行者,他是穿著邋里遢塌的一个人,看他的因缘,有时候突然间就去有些店里面,有一些老板看到他到店里面去,他们很高兴供养一些食物,那一天他的生意非常的好,这样子的一种现象。人家会觉得很幸运他的到来。有一次有另外一位修行者,他是真正的比丘相,可是他有名利的一个人,他可能是一个仁波切,有时候拿中共的有些金钱来使用,可能是政治的问题吧,所以他不喜欢那个仁波切,所以有一天仁波切从那边来的时候,他自己不喜欢的人过来,他就好象对峙,对峙的时候,仁波切讲为什么你跟我讲这种,他可能不会去讲刚才我跟你们讲的缘故,所以三个人就打了一顿,所以打仁波切的缘故,中共就把他关在监狱里面,那个监狱里面他不喜欢吃中共给的一些食物,他吃自己的大便,他喝的是自己的尿,因为他修行的程度很高,所以他不需要一般的外面食物就对了,师父的意思是,他看起来破破烂烂的很奇怪的人,但是他修行的程度非常高,像这个例子。

  仁波切讲到说,在我们一般原始本具的极微细的原始风心在我们的心间是有的,可是他却不现形,他好象一直停留呆滞在那边,我们一般的人除了死亡的时候这个极微细的风心才会现形,那时候就进入到极微细的死心的状态,这极微细的风心才会现形,如果我们想要在一世以一个身躯来成佛的话,我们就必须要想办法让我们临命终前让极微细的风心能够现形。因为你如果极微细的风心无法在你还没有往生之前现起来的话,你是很难以在这一世当中以一个身躯来成佛的。瑜伽士当他的证悟非常高的时候,他就有办法让他还没有圆寂之前,让极微细的风心现形,他必须要先证得生起次第还有圆满次第,才有可能作到这一点。如果这一个瑜伽士他在这一世当中,没办法让他极微细的风心现形的话,当他死亡的时候,他也可以利用当微细的死心现前的时候,空性的状态的时候,在那个时刻来证悟成佛的。也有另外一个,就比如有一些修行者,他是选择在中阴身成佛的,也就是他死亡之后,入了中阴身的时候,可是他能够控制他的极微细的风心,所以他可以在中阴身的时候来成佛,虽然在这一世他没有让他的极微细的风心现形,可是他有那个能力可以在中阴身的时候来成佛,来让极微细的风心现起来而成佛的。所以想要在这一世当中来证悟成佛的话,你必须要先证得圆满次第的这些成就,获得非常高的证悟,有这种境界的人,才能够在这一世当中来证悟成佛的。

  「大供养者即大瞋,一切烦恼广大怨」这边就是指转瞋恚为道用的这个瑜伽的修持法。当所化机,也就是这些徒众无法以寂静相来调伏的时候,就必须要现出忿怒相来调伏他,可是你如果现起忿怒相要调伏的话,你内心的等起意乐必须是大悲,形相虽然现为忿怒,可是你的内心是大悲,以大悲来摄受、来作调伏,也就是你在内心当中极为悲悯的对他方,这样才能够用这种悲心为发心来用忿怒相的方式来作调伏,时轮金刚他就是现这种相来作调伏众生的工作。如果一个瑜伽士他想要用忿怒相来调伏众生的话,他必须要具有那个量他才能够作,示验的方法他可以用他的眼睛看一棵果树,结在果树上的水果,如果他眼睛一瞪能够让水果掉下来的话,那表示他有这个量可以用忿怒相来调伏众生。另外一个方式,如果他用眼睛能够将掉下来的水果再回到原来的树上的话,表示他已经具有这个能力可以用忿怒相来调伏众生了,如果没有这种量的话,免谈。

  举了一个例子,就如同那洛巴当他去觐见帝诺巴。他听说有这么一个成就者在很遥远的地方,那个地方他又不熟,所以那洛巴就一路千里迢迢的去寻访帝诺巴,他问很多人都不认识谁是帝诺巴,到最后问了一个人,好象有一个人好象是叫作那个名字的,所以他就循着这个线索去找到帝诺巴。远看这个人就好象一个乞丐一样,而且是恶形恶状的样子,然后…

《文殊真实名经(蒋孜曲杰仁波切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