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真實名經(蔣孜曲傑仁波切講解)▪P8

  ..續本文上一頁啞 依依 烏烏…」這個咒語這個部份講完。先前我們有提到金剛力,金剛力是文殊菩薩的另外一個名號。最後一個,「啊惹巴劄拿亞地拿瑪」這一個是禮敬成熟衆生者,這一句也是紅、黃文殊的名號。以上就是指六如來種性的咒語,就是指金剛持等六如來他們的咒語,也就是前面說「密咒王者具六種」。

  下面所要講的是屬于略示,就是很簡略的提示的部份。這邊可以說是以稱揚六種性的方式來贊頌文殊菩薩。「如是正覺出有壞 究竟正覺啞中出」這邊開始就是略示的部份。所以這邊就講到說「如是正覺出有壞 究竟正覺啞中出」,這邊就有提到說文殊智慧勇識他可以說是總攝諸佛聖心無二智者,如果將諸佛聖心無二智將它區分的話,可以區分成六種性。六種性當中最主要者就是金剛持,金剛持他是由何而出生呢?由啞字而出生的,所以說「究竟正覺啞中出」,啞字而出生的意思。爲什麼說「究竟正覺啞中出」,爲什麼說正等正覺是由啞字所出生的?有兩種解說方式。一種是說我們現在的語言每一個人的發音都夾雜了啞字在,比如說嘎、卡、喀、那藏文而言,裏面都有一個啞字,再由這個啞音再去演變出有很多的這些音出來,所以說啞字可以說是它基本的一個音,由這個啞字才會由字産生出文字,文字之後有名詞,然後到最後甚至八萬四千法蘊也都是由這個啞字而産生,究竟的成佛,也是由這八萬四千法蘊,它的根源啞字,八萬四千法蘊而成佛,所以這就是爲什麼說圓滿正等正覺果是由啞字所出生的,這是一個解說的方式。

  另外一個解說的方式,就密咒道而言,密咒道會說在我們的心中都有著不壞明點,所謂的不壞明點,這個不壞的意思就是它永遠的存在的。從我們入母胎結生相續開始,紅、白界結合,之後,我們的心識就入于紅、白界,入于紅、白界之後,就會安住在心間,這一個就是極微細的風心,就成爲不壞明點,也就是我們初住母胎的時候的那一個定點就是不壞明點,在我們的心間。這一個極微細的風心在梵文的字是一個短啞,就是一個啞字旁邊沒有兩個圈圈,那個字就是短啞,用這個字來作代表。它也可以稱爲是我們的原始心,依于這個原始心,當我們證空性慧的時候,我們可以成就義光明,依于這個義光明我們就可以證悟成佛,所以這就是說爲什麼圓滿佛陀由啞字(這個啞字是短啞字)所出生的,所以也可以說極微細的風心是我們成佛的因。

  「啞者一切字中勝 是大利益微妙字」意思也就是來稱揚啞字它的殊勝,我們剛才有就這個啞字來作解說,兩種說法,第一個講法就是屬于不了義的講法,也就是由這個啞字産生了文字,産生八萬四千法蘊而最後成佛,這是就不了義的方面而解說的,如果就了義的方面而作解說的話,就是指我們心中的不壞明點,指我們的原始風心,這個就是了義的講法,所以這個啞字可以稱爲說它是所有一切文字當中是最殊勝的,它可以帶來非常大的利益,所以這是一個微妙智。這個啞字可以說是從我們的肚子裏面發出來的一種聲音,因爲有一些音我們可能是從嘴唇發出來,牙齒發出來,或者舌頭發出來的,這個啞字是從我們肚子裏面發出來的一種聲音。「諸境之內出無生」是指啞字它是從我們體內所發出來的一種聲音,所以它沒有從哪一個地方發出來的意思,不是從嘴巴或者牙齒發出來的聲音,所以才說它「無生」。「即此遠離于言說」,這個啞字是遠離一切的言詞,並不是用言詞可以表達的。「是諸說中殊勝因」我們剛才說這個啞字,我們無法用這些言語來將它表達,可是這個啞字又不可欠缺,沒有這個啞音在的話,其他的這些音、這些言詞都無法發出來,所以說這個啞字是諸種言說中的最殊勝的一個音,所以啞字是一個基礎那個意思。以上就是略示的部份,接下來就是詳述,詳細(2A結束)

  接著詳說的部份它可以就幾個方面來作詳細的解說,第一個是就五智來作解說,一個就佛的四身來作解說,一個就十度來作解說,一個是就四種事業來作解說。首先就五智來作解說,五智我們知道,就是指妙觀察智、法界體性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以及大圓鏡智,這就是五智。首先第一個是妙觀察智,妙觀察智就是「大供養者是大欲」用這一句來表達。「大供養者是大欲 一切有情令歡喜」,這邊就是指密咒道當中所說的轉貪欲爲道用。如果我們要讓極微細的原始風心現形的話,在道位的時候,我們就要轉貪欲爲道用,就是利用貪欲讓我們極微細的原始風心能現形。所以這一句,「大供養者是大欲」,意思就是在密咒道當中轉貪欲爲道用的一種修持法,這種轉貪欲爲道用的這種修持法能令一切有情歡喜。

  就顯教也就是波羅蜜多乘而言,他們並不主張有所謂的能轉貪欲爲道用的這種修持法,也就是他們不主張我們可以讓極微細的風心現形來轉貪欲爲道用,他們不主張這個樣子,他們也不主張說死亡的時候那種極微細的心能夠把它轉爲道用,他們不主張這樣子。密咒道是一條方便道,就有這善巧方便可以將死亡時候極微細的死心轉爲道用,那是因爲可以藉由轉貪欲爲道用的關系。如何轉貪欲爲道用呢?這除非是高證悟者才有可能這樣子來作,就我們而言,我們是無法作到這一點。就我們而言,不要認爲還可以很輕易的轉貪欲爲道用,沒那麼容易的,能轉貪欲爲道用那是指他的證悟非常高的一個成就者才有可能,這一個成就他必須先在共道裏面修持已經獲得成就了,然後在生起次第也達到究竟了,在圓滿次第,他已經證得聲遠離、語遠離,達到了心遠離的階段,才能轉貪欲爲道用。我們如果沒有這種層次的證悟的話,隨意的來行這種貪欲道的話,我們只有入叁惡道而已。比如說五肉五甘露而言,對我們而言,我們是很難以將這種不淨的這些五肉五甘露把它轉換成真正的五肉五甘露,我們所見到的只有庸俗的相而已,我們還沒有達到那種證悟可以將這些東西真正轉成甘露。能夠將這些東西轉成真正的五肉五甘露的話,必須要是證得聲遠離以上的境界才有可能。

  這邊仁波切就舉了一個例子,在西藏那邊有一個修行者,他是穿著邋裏遢塌的一個人,看他的因緣,有時候突然間就去有些店裏面,有一些老板看到他到店裏面去,他們很高興供養一些食物,那一天他的生意非常的好,這樣子的一種現象。人家會覺得很幸運他的到來。有一次有另外一位修行者,他是真正的比丘相,可是他有名利的一個人,他可能是一個仁波切,有時候拿中共的有些金錢來使用,可能是政治的問題吧,所以他不喜歡那個仁波切,所以有一天仁波切從那邊來的時候,他自己不喜歡的人過來,他就好象對峙,對峙的時候,仁波切講爲什麼你跟我講這種,他可能不會去講剛才我跟你們講的緣故,所以叁個人就打了一頓,所以打仁波切的緣故,中共就把他關在監獄裏面,那個監獄裏面他不喜歡吃中共給的一些食物,他吃自己的大便,他喝的是自己的尿,因爲他修行的程度很高,所以他不需要一般的外面食物就對了,師父的意思是,他看起來破破爛爛的很奇怪的人,但是他修行的程度非常高,像這個例子。

  仁波切講到說,在我們一般原始本具的極微細的原始風心在我們的心間是有的,可是他卻不現形,他好象一直停留呆滯在那邊,我們一般的人除了死亡的時候這個極微細的風心才會現形,那時候就進入到極微細的死心的狀態,這極微細的風心才會現形,如果我們想要在一世以一個身軀來成佛的話,我們就必須要想辦法讓我們臨命終前讓極微細的風心能夠現形。因爲你如果極微細的風心無法在你還沒有往生之前現起來的話,你是很難以在這一世當中以一個身軀來成佛的。瑜伽士當他的證悟非常高的時候,他就有辦法讓他還沒有圓寂之前,讓極微細的風心現形,他必須要先證得生起次第還有圓滿次第,才有可能作到這一點。如果這一個瑜伽士他在這一世當中,沒辦法讓他極微細的風心現形的話,當他死亡的時候,他也可以利用當微細的死心現前的時候,空性的狀態的時候,在那個時刻來證悟成佛的。也有另外一個,就比如有一些修行者,他是選擇在中陰身成佛的,也就是他死亡之後,入了中陰身的時候,可是他能夠控製他的極微細的風心,所以他可以在中陰身的時候來成佛,雖然在這一世他沒有讓他的極微細的風心現形,可是他有那個能力可以在中陰身的時候來成佛,來讓極微細的風心現起來而成佛的。所以想要在這一世當中來證悟成佛的話,你必須要先證得圓滿次第的這些成就,獲得非常高的證悟,有這種境界的人,才能夠在這一世當中來證悟成佛的。

  「大供養者即大瞋,一切煩惱廣大怨」這邊就是指轉瞋恚爲道用的這個瑜伽的修持法。當所化機,也就是這些徒衆無法以寂靜相來調伏的時候,就必須要現出忿怒相來調伏他,可是你如果現起忿怒相要調伏的話,你內心的等起意樂必須是大悲,形相雖然現爲忿怒,可是你的內心是大悲,以大悲來攝受、來作調伏,也就是你在內心當中極爲悲憫的對他方,這樣才能夠用這種悲心爲發心來用忿怒相的方式來作調伏,時輪金剛他就是現這種相來作調伏衆生的工作。如果一個瑜伽士他想要用忿怒相來調伏衆生的話,他必須要具有那個量他才能夠作,示驗的方法他可以用他的眼睛看一棵果樹,結在果樹上的水果,如果他眼睛一瞪能夠讓水果掉下來的話,那表示他有這個量可以用忿怒相來調伏衆生。另外一個方式,如果他用眼睛能夠將掉下來的水果再回到原來的樹上的話,表示他已經具有這個能力可以用忿怒相來調伏衆生了,如果沒有這種量的話,免談。

  舉了一個例子,就如同那洛巴當他去觐見帝諾巴。他聽說有這麼一個成就者在很遙遠的地方,那個地方他又不熟,所以那洛巴就一路千裏迢迢的去尋訪帝諾巴,他問很多人都不認識誰是帝諾巴,到最後問了一個人,好象有一個人好象是叫作那個名字的,所以他就循著這個線索去找到帝諾巴。遠看這個人就好象一個乞丐一樣,而且是惡形惡狀的樣子,然後…

《文殊真實名經(蔣孜曲傑仁波切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