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真實名經(蔣孜曲傑仁波切講解)▪P9

  ..續本文上一頁那諾巴就去問他說:「你是帝諾巴嗎?」,他說:「是」,「你不是帝諾巴嗎?」,他說:「不是」,所以他都搞糊塗了。之後,帝諾巴就到河邊去抓魚,然後他也不用火去烤一烤來吃,他就直接抓魚這樣子生吃了,有一些魚沒吃就擺在旁邊,有一些魚就死了,那些被他吃的魚,他吃一吃剩骨頭又把它丟到河裏面,又活起來又跑掉了,所以這可能一個例子要有像這樣子的證悟才堪能用忿怒相去調伏衆生吧。

  「一切煩惱廣大怨」,也就是指煩惱是煩惱敵,我們現起忿怒相主要是要滅除煩惱敵爲主,就是當你要用忿怒相要去調伏衆生的時候,主要是要調伏其他衆生的煩惱怨敵爲主,所以這邊才說,「一切煩惱是廣大怨」,煩惱是最大的敵人,我們現忿怒相要去調伏就是要調伏最大的敵人──煩惱敵。剛才說的轉貪欲道爲道用,是妙觀察智,這邊轉瞋恚爲道用,是大圓鏡智。「大供養者是大癡」這邊並不是特別講到說轉愚癡爲道用,沒有所謂的轉愚癡爲道用的。如果說就密咒道而言,你要去除這個癡,必須要先去修持睡眠瑜伽就是去修睡眠光明,就密咒而言才能夠去除這個癡。如何轉這個癡爲道用,一般在說沒有轉癡爲道用,可是你在轉貪還有轉瞋爲道用的時候,也可以將這個癡給轉換掉。「亦愚癡心除愚癡」就是剛才跟你們解釋過了。這邊是指法界體性智。「大供養者起大忿,即是忿恚之冤雠」,這邊的「忿」看起來好象是忿怒,可是事實上這邊所指的這個忿是指嫉妒而言,這邊就是指成所作智。「大供養者大貪欲,一切貪欲皆除斷」,這邊的貪欲就是指吝啬而言,所以是平等性智。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我們剛才不是說可以就五智而作解說嗎?五智的部份,到此我們已經講完,我們今天暫時到這裏告一個段落。

  我們昨天就五智之門來作贊歎,接著我們今天開始就由四身這一方面來說明,首先就是從報身。我們知道報身具有五決定,也就是報身他具有相好莊嚴。文殊菩薩他證悟成佛的這個剎土稱爲五明。接著我們就從二十頁這邊開始看,二十頁說,「大境色與廣大身」這邊開始看。這邊的「大境色與廣大身,大色並及大形像」就是在稱揚文殊菩薩他的色身。「大名及與大廣大」稱揚文殊菩薩他的名號,他的名號遍揚十方。「大中圍者是廣大」這邊的中圍就是指他的壇城,他的壇城非常的廣大,十方諸佛菩薩的壇城而言,文殊菩薩的壇城稱爲非常的寬廣、非常的廣大。佛陀的身,不論剎土于何處他的身都可以遍滿這一切,任何一個地方,佛陀的身都會顯現。「持于廣大智慧器」這邊意思就是說文殊菩薩他的智慧是遍智、一切種智,涵蓋有盡所有智以及 所有智。「鈎煩惱鈎大中勝」意思也就是對于那些心未調伏,心續當中盛滿煩惱的這一些有情衆,文殊他可以以智慧鈎去勾攝這些有情。「普聞妙聞皆廣大」,意思也就是說文殊菩薩他的法身是如如不動,然而他卻能夠維持如如不動的法身化出不可思議的無量化身去饒益一切衆生,所以我們又稱文殊菩薩爲文殊智慧尊。「顯中即是廣大顯」意思也就是說文殊菩薩他的聖心是空樂無二,方便、智慧無二的,他可以依著這些所化機、這些弟子他的根器、他的意樂,作甚深廣大的顯現。「解者軌持大幻化」這邊也就是說在諸佛菩薩當中,文殊菩薩他的善巧方便,屬于是最爲卓越的,所以他可以以著非常卓越的善巧方便來攝持一切衆生,就是用著大幻化網這種方式善巧方便來攝持衆生。「大幻化中成利益」,也就是文殊菩薩他依著衆生不同的根器,可以作不同無量無邊的這些示現來利益其他衆生。「大幻化內喜中喜」也就是文殊菩薩藉由不同的這些幻化,依著衆生的根器,依著衆生他所歡喜的,帶給衆生最究竟的安樂。文殊菩薩他所現的這些幻化就好象是魔術一樣,我們知道魔術雖然對境沒有所顯現的形象,可是在我們這方面看過去,它好象是實有,所以文殊菩薩他會依著有情衆生他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意樂,他會幻現出讓衆生相應的這些方法來渡化他們。

  剛才就是以四身的方式來作稱揚,接著就是以十度來稱揚文殊菩薩,十度就是我們一般所知道的這六度,另外還包括有方便、願、力、智這一共有十度。「大施 最爲尊」意思就是說文殊菩薩他的布施度達到最究竟,當他行佛子行之時,他毫無吝惜的將自己的身軀、所有的善根、一切的受用資糧,都布施給衆生,所以他的舍心已經達到最究竟,因此他圓滿了布施度。「大持戒中持殊勝」就是文殊菩薩他的持戒度,已經達到最圓滿究竟了。縱然在夢中他也不去染犯任何的 戒或者遮止戒,而且他的佛子行,達到最究竟,他已經舍棄了自利,一切以利他爲主。TOP

  文殊真實名經(叁)

  「于大忍辱即堅固」意思也就是文殊菩薩他的忍辱度達到最究竟了,忍辱即爲堅固,他已經圓滿了叁種忍辱,一個就是安受苦忍、一個就是 法忍,一個 。 法忍就是說他已經徹底的了悟空性,所以他對于空性,他不會有那種無法堪忍、畏懼的這種心,有一些人當他了解空性的時候,他會恐懼,文殊菩薩沒有這種恐懼,他已經了解到真正的法性空性了。「以大精進悉棄舍」也就是文殊菩薩他的精進度達到最究竟,他可以發起猛力而且不間斷的精進,而去行精進度,所以他精進已經達到最究竟了,他所行的精進可以稱爲叁種精進,一個是披铠甲精進,一個是攝善法精進,一個是饒益有情精進。文殊菩薩所發起的精進並不是說像我們一般人所發起來的精進,我們一般人發起精進是非常的短暫而且會間斷的,文殊菩薩發起來非常猛力而且長期不間斷的來行精進。「以大禅定住靜慮」也就是文殊菩薩他圓滿了靜慮度、禅定度,他的靜慮是止觀雙運的禅定,這是共的禅定而言,不共的方面而言,就是說他不以自利而行靜慮,而是惟以利他爲主而行靜慮。他所行的禅定是如同《入菩薩行》當中的靜慮品裏面所說的,是以自他相換爲他的禅修主要的主題。接著,「以大智慧令持身」也就是文殊菩薩他的智慧度達到最究竟,以利他爲主,其中這叁個慧,一個勝義谛之慧,一個世俗谛之慧,以及饒益有情之慧。這邊的「持身」是指文殊菩薩他以大智慧持身,持身的意思也就是說,文殊菩薩他是諸佛、菩薩智慧本貌的展現,所以他是以這種智慧來持身軀那個意思。「具足大力大方便」其中的「大力」就是文殊菩薩他具有大威勢力。這邊的「大力」就是指文殊菩薩他的力度已經達到最究竟,這邊可以分爲內以及外,內,因爲他具有大威勢力,已經消滅了內在的煩惱惑,內在的這些煩惱被消除,外在就是指所有這些魔障、障礙也一樣一並被消除。

  他具有十力。這十力,第一個是意樂力,第叁個增上意樂力,第四個種十力就是種陀羅尼,再來就是禅定力、叁摩地力,再來是富饒力,再來就是,「汪」就是诠釋力,再來就是辯才力,再來就是波羅蜜多的度力,再來是願力,再來是持力,再來是悲力,再來是法性力,再來是加持力。再來「大方便」,這邊大方便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這個方便度已經圓滿究竟了。文殊菩薩他具有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有一個公案就是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有六十位比丘不堪聽聞空性,那時候舍利子(弗?)不敢向這些比丘來講空性的意義,因爲他有一些罣礙,文殊菩薩一來到就開始滔滔不絕的向這六十位比丘講空性的義理,而且文殊菩薩講空性又可以講得非常深、非常的廣。講完之後,所有這些比丘紛紛産生邪見,然後就紛紛墮到地獄裏面去了,舍利子就感到很納悶,就去問佛陀說:「爲什麼文殊菩薩要這樣子的來向不堪聽聞空性的這些比丘來講空性?」佛陀就說:「文殊菩薩是大善巧,他智慧是非常的超勝的,他知道爲什麼要向六十位比丘來講述空性,主要是如果不向這六十位比丘來講空性的話,這六十位比丘可能累劫都會只有住在小乘的境界當中而已,永遠都無法超脫出小乘而證悟成佛,所以雖然這六十位比丘聽聞了空性紛紛墮到地獄裏面去,可是已經在他們的心相續當中,種下了空性的習氣,一旦他們出離了地獄,很快他們可以證悟成佛。」所以這就是爲什麼文殊菩薩他具有善巧方便了。

  這邊講了文殊菩薩所具足的六種善巧方便,第一個就是他具足觀照悲憫衆生的善巧方便,第二個就是他了知諸行自性清淨,所以他主張無上菩提。他爲了要利他的緣故,所以不舍輪回,這是一個善巧方便。然後他以著不染煩惱的這種心來轉動*輪,這善巧方便。再來就是他非常精進勇猛,這是屬于內的善巧方便,有六個,就是剛才所說的。還有外的善巧方便。外的善巧方便也一樣有六個,第一個就是衆生雖然善根薄弱,可是他有善巧方便讓他們能夠獲得廣大的果報,另外一個就是,雖然衆生的資糧非常的貧乏,可是他能夠讓衆生去造很大的善根,再來他有善巧方便,可以令那些瞋恚的這些衆生來息除瞋恚。可以引導那些未入教法者,入教法,這是另外一個。他能夠令那些已入教法者,心續成熟。最後一個,他能夠善巧的來解脫心續成熟的衆生。這是六個外的善巧方便。

  「大願勝智是大海」這邊就講了第九個,第九個是願度,菩薩願,願度。「勝智」就是智度,第十度。「大願」的意思就是文殊菩薩最初發心的時候,是爲了要饒益衆生而許願的,他所許下的這個願非常的廣大,而且永不改變,如他的發心而行,這是屬于他的願度。「勝智是大海」的意思就是,我們知道文殊菩薩是諸佛菩薩智慧的展現,所以他的智慧淵博如大海一樣去饒益一切衆生。

  下面接著就是以四種事業來贊揚文殊。「大慈自性無量邊 亦是大悲勝智慧」。第一個是大慈,大慈也就是指文殊菩薩緣念衆生所發起來的慈悲。文殊菩薩他所發起來慈愛衆生的這種心並不是只緣念到一兩位或者說某位而已,他所緣念的是無量無邊的衆生。文殊菩薩他所發起來的慈愛心是緣念一切衆生所發起來的慈心,所以它應該是「增緣慈」,所以他所發起來的慈心是無量無邊的。如果僅僅具有慈和悲,沒有智慧的話,…

《文殊真實名經(蔣孜曲傑仁波切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