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真實名經(蔣孜曲傑仁波切講解)▪P10

  ..續本文上一頁慈和悲無法達到最究竟,所以文殊菩薩他也是具有大悲勝智慧,也就是他所發起來的慈和悲,是緣念無所緣所發起來慈和悲,就像我們剛才所說的無緣悲,這邊也可以說無緣慈。「有大智慧具大智」這就是指文殊菩薩他的無緣智。「大解即是大方便」也就是文殊菩薩他具有非常殊勝的善巧方便,可以行佛子行來利益衆生。

  下面是以報身來稱揚文殊,「具大神通及大力」這邊開始。「大神通」也就是文殊菩薩他雖于法界當中不動,可是卻能顯現種種的神通幻化來利益衆生。這邊就講到說,以空中當中的日和月來作比喻,我們知道日和月雖然在虛空當中,可是他的影子卻可以映照在這世間當中所有能夠盛水的容器裏面,它的影子不論你這個容器大小或者在什麼地方,只要你有這個水在的話,日、月的影子就會映現在那裏面,意思也就是文殊菩薩他雖然在法界當中是無分別,是如如不動的,可是他會依著這些弟子他的根器或者說心的層次而顯現出不同的這些報身或者化身的形相出來。「大力」,這邊就講到一個比喻,世間有一個神祇叫瑟也昧,他的力量就好象是千只大象的這種力量,是一位大力士,可是佛陀一一毛孔的這種勢力,卻是遠勝于他的力量,文殊菩薩也是一樣,具有如同佛陀的這種大勢力。下面再來一個「大力」,「大力」也就是文殊菩薩他具有這種能力,可以搖動整個世間。「大速疾」這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可以在十邊際的剎那之間,可以遍及整個世間。「複大神通大名稱」就是指文殊菩薩他的一一身皆能遍滿整個世間,他的任何一丁都能夠依據六道衆生他的根器來爲衆生來說法,他的任何一智都可以遍知一切所知法。「大力令他令摧伏」意思就是說文殊菩薩具足十力,能夠摧滅一切煩惱,威震他方。

  接著就是以法身來稱揚文殊。「叁有大山悉能壞 持大堅固大金剛 大緊即是大雄勇 于大怖中施怖畏」。「叁有大山悉能壞」,「叁有」就是指輪回,我們把它比喻成如同一座高山一樣,這座高山是很難以將它鏟平、將它摧壞的。文殊菩薩他卻具有大勢力,能夠將整個輪回大山將它摧滅。我們如果就十二緣起支的流轉而言,就是一般的由無明發起,去造作無明帶來的行、事等,到最後老死,之後又結生相續,又到下一世去,我們就在叁有當中不斷的流轉,因爲你十二緣起支就一直在轉,所以說你前世的業未盡,可是你在這一世已經又造作了能引業,能引來世再感受果報的這個業就再造了,所以你在輪回當中就這樣流轉不息。有一部經藏文叫作《薩噜講被多》應該好象是《稻杆經》,裏面就有講到叁有,像生死輪回者那種情形有講到,主要是用比喻,就好象是種稻子,比如說本來有一塊田,有這一塊田之後,必須要有一個農夫,也要有種子,農夫就拿著種子種到田裏面去,又澆水又施肥,然後長出農作物,用這個爲比喻,來比喻說我們在生死輪回當中的這十二緣起支的這種整個流程,無明就好象這個農夫,業惑好象是種子,愛取就像是水和肥一樣,我們將業惑的這個種子把它播種下去,然後又有愛取的滋潤,所以我們就感受這個果報了。可能前世你的十二緣起支都還沒有完了,然後投生到這一世,這一世裏面,你又新造了十二緣起支,你一方面要去感受前世的果報,又一方面你再了造來世的業緣,又造下去了,所以在整個生死輪回當中,你就這樣子流轉不息。一旦你的無明沒有將它完全消滅的話,只要你無明的種子還存在的話,你就無法將叁有輪回的這個大山,將它摧滅。

  就如同《稻杆經》裏面所說的,叁有這個輪回是很難以將它摧壞的。要用什麼力量才能將叁有輪回摧壞呢?唯有依于證空慧的力量才能將它摧壞。證得無我慧的這個力量就如同金剛鑽一樣,即使硬如岩石也能將它摧壞。金剛或者是金剛鑽,不論這個東西有多麼的堅硬,它都能夠將它鑽過去。就好象說我們在挖水井,都會利用跟一個鑽子一樣,不論你下面的土或者石頭有多堅硬,它都能將它鑽過去。所以證悟無我慧,也就如同金剛鑽一樣,不論叁有輪回多麼的堅硬,都能將它摧壞掉。剛才講的金剛鑽的這一句,就是指「大堅固大金剛」這邊。「大緊即是大雄勇」「大緊」就是指煩惱的種子,然後「大雄勇」就是指無我慧能夠將煩惱的種子摧壞掉。「于大怖中施怖畏」就是對于這些世間而言,是屬于權勢非常富的這一些,比如說外在的這些魔,就是大自在天魔,或者說天日天魔等等這些大怖畏,文殊也能去威嚇他們,布施怖畏于他們。

  再來是以俱生叁來稱揚文殊。這邊就是「尊者大種即殊勝 上師密咒大殊勝」。這邊的「尊者」就是指怙主的意思,文殊菩薩是諸衆生的救怙主。「大種即殊勝」就是指文殊菩薩他具足了明咒和密咒當中的最殊勝者。「上師密咒大殊勝」,這邊的「上師密咒」應該是無上密咒,文殊菩薩既是一般的密咒的大殊勝者,也是無上咒的大殊勝。所以文殊菩薩他既是一切咒的導師,也是無上咒的導師。「住在于彼大乘相 大乘相中最殊勝」這邊就是指文殊菩薩他是安住于共的大乘當中,更是安住于共大乘當中的殊勝乘,就是無上密咒乘,當中。再來就講到說我們本具的原始俱生智,原始俱生智又可以稱爲是極微細的原始心,我們依于這一個極微細的原始心,證得空性,然後由這個證空慧,可以依之來證得佛果,極微細的原始心我們又可以稱它爲是義光明,所以文殊菩薩他可以說具足大乘當中最殊勝的善巧方便。所以文殊菩薩是「住在于彼大乘相」,意思也就是說他住在于一般共通的大乘當中,更是住在于大乘相中最殊勝的無上密咒乘當中。

  我們先前有講過以五智來稱揚文殊,再來下面還是一樣又以五智來稱揚文殊,首先我們就講到以大圓鏡智來稱揚文殊,其中有包括八個偈頌,先講第一個。「廣大正覺衆明主」這邊就是稱揚文殊菩薩具足毗盧遮那佛的大圓鏡智,我們知道毗盧遮那佛他是諸佛清淨色蘊的清淨分的展現,所以文殊菩薩他是具有此清淨色蘊,第一句是這樣子來稱揚。第二句就是「具大寂默大寂默」,藏文文字上而言應該是「具大能仁大能仁」那個意思。何以稱他爲能仁呢?因爲他已經摧滅了粗品和細品的四魔。我們在念世尊的心咒的時候,我們都會念「穆尼 穆尼 麻哈 穆尼」,「穆尼」的意思就是能仁,能仁 能仁,「麻哈 穆尼」就是大能仁的意思,第一個能仁的意思就是指他已經摧壞了煩惱障,是指粗品的我,第二個能仁就是指他摧壞了所知障,就是他已經摧壞了細品的 。「大密咒中令出現」以密咒來稱揚文殊,文殊菩薩到底依何善巧而證得果位呢?他是依于俱生光明智的大密咒來證得菩提。「有大密咒自性理」這邊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的體性是無學雙運,他的聖身清淨,是義光明。文殊菩薩我們說他身是無學雙運身,雙運的意思就是無二無別的意思,也就是他的聖心清淨是具足俱生光明,他的聖身清淨,如同幻化身一般,是義光明,所以這個雙運也就是光明和幻身是無二無別的。

  下面以十度來贊揚。「欲得十種到彼岸 住于十種彼岸中 十彼岸到是清淨 即是十種彼岸理」,這邊意思也就是在稱揚文殊菩薩他修學十度,十度就是六度之外再加上方便、力、願、智這四度,一共是十度。文殊菩薩他在最初發心開始修學十度,在中期他安住于十度的修行道上,最究竟他證得了十度的果位。「尊者十地自在者」因爲他已經證得了十地,所以他是十地的自在者。「住在于彼十地中」當然他安住于十地的境界當中。「尊者十地自在者」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雖然早已成佛,可是他依然以安住在十地的菩薩形相顯現出來,所以「住在于彼十地中」。這邊的十地就是指,第一地是歡喜地,第二地離垢地,第叁地發光地,第四地焰慧地,第五地難勝地,第六地現前地,第七地遠行地,第八地不動地,第九地善慧地,第十地法雲地。關于剛才的十地,我們這邊就不再爲各位解說了。

  下面就是「具知十種之自在」,也就是文殊菩薩具足十種知,知法,知隨行,知他心,知世俗,知苦,知集,知滅,知道,知境,知無生,一共十個。這邊第一個知法,知法這個法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了知到欲界當中的苦、集、滅、道的解脫道,以及上二界的苦、集、滅、道的解脫道。再來講到他知世俗,知世俗意思也就是他了知一切世俗法,知他心就是他了知他方的思惟。再來了知苦、集、滅、道這四谛,就是他了知四谛。知境,這個「境」就涵蓋在滅谛裏面,他了知滅谛,再來知無生,這個涵蓋在道谛裏面。「持于十種清淨者」這邊就是指文殊菩薩已安住于斷除不清淨的這五蘊,也斷除了五種煩惱,五種煩惱就是指貪、瞋、癡、嫉、還有悭吝這五種煩惱,將這不清淨的五蘊轉換就成爲五方佛,將五煩惱轉換就成爲五智。剛才所說的就是「十種義相義中義」,再來「自在寂默十力主」,這邊的十力,就是我們一般所說佛所具足的十力,第一個就是了知處非處力,第二個了知業成熟力,第叁個是了知種種意樂力,第四個就了知種種界力,再來下面一個,了知勝劣的、好壞的根器力,再來下面一個,就是了知這條道的力量,這一條道就是趣向于佛陀遍智、一切種智這一條道之力。再來就是了知靜慮力,再來是了知解脫力,另外一個就是了知叁摩地與等持力,下面還有一個就是了知過去世的這種隨念力,還有一個就是了知漏盡力,一共有十力。「自在寂默十力主」這個「主」也就是遍主的意思,他可以周遍一切種性,五種種性主一樣。「作諸利益無有遺」就是他可以周遍一切種性,所以他能夠去做饒益衆生的所有一切事業盡無遺。

  「具有十種大自在」這邊的十種大自在,就是壽命自在、心思自在、受用自在,業自在、出生自在、神通自在、信解自在、願力自在、智自在、法自在,這一共十個自在。我們知道時輪金剛的咒輪又稱爲十相自在咒,這十相自在就是剛才所說的,就是壽、心思、受用、業、出生、神通、勝解、願力、智、法這十自在。剛才所說的這十…

《文殊真實名經(蔣孜曲傑仁波切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