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真實名經(蔣孜曲傑仁波切講解)▪P11

  ..續本文上一頁自在,是就一般與顯教經論共通的解釋方式,如果就密咒的解釋方式,是另當別論。這邊有稍微加以解釋一下十種自在的意思,第一個我們說壽自在,也就是他的壽命任他要住世多久都能夠住,第二個就是他的心可以入禅定,不論要入多久都可以,再來第叁個就是受用自在,就是他不需要經由一番努力,可以去隨意的得到他所需要的這些受用、用品,都具有。下面就是他的身、語、意業可以隨他的意願而去造作,隨意去行身、語、意業。下面一個就是隨他的願而去任何一個地方出生。再來勝解信樂就是隨他的這種勝解,他可以去做任何事。再來就是他所許下的任何願望都能夠成辦。神通,就是他不論要展現任何神通,他可隨意而展現。再來下面就是智自在,也就是「康锵瑪拉瓦惹耶」,永不衰退。「康锵瑪拉瓦惹耶」這是時輪金剛咒語長長那一串,這一串就是永不衰退的意思。下面就是法自在,適合衆生的程度應該要開示什麼法,他都可以隨機的而作開示。可以說他具足了非常善巧與種種的方便可以利益衆生了。根據時輪金剛的續來將十相自在咒加以解釋,第一個就是外器世間莊嚴,第二個就是內金剛身的安立,第叁個就是別壇城輪,時輪金剛有外、內、別,這邊是別壇城輪。下面就是二第道果等,可以宣說二次第的道、果等相應的這些義理。大概是這樣的意思。

  「離彼無始戲論主」,這邊的「無始」,也就是指我們的心與法性是無始無終的,心與法性是體性一的,可是它所現出來是繁體一,好象是一體二面那個意思,繁體一就是一體二面的,所以心和法性事實上是體性一的,這是指一體二面的。心和法性都是無自性存在的,這邊應該是「無戲論主」,因爲心和法性是無自性成立的,所以是無戲論。「真如自性清淨主」先講真如之心,藏文這邊是「給心裏答」這裏是心一個,就是真如主宰或者「清淨主」的意思。先解釋真如主宰這個意思,就是講我們的心與法性就像剛才所說的,體性是一的,無始也無終的,無戲論的,可是由于我們的錯亂,妄分別心的關系,所以會有二顯顯現出來,一旦將這種錯亂的二顯的顯現將它去除掉的話,我們的心和體性就呈現出一體,就像是真如的狀態一樣,所以說是真如主。這個就是指自性清淨佛,就是佛的法身當中的一身,就是自性清淨身。再來是清淨主,清淨主也就是他已經遠離一切貿然蒙上的這些客塵,已離客塵了,所以是離塵清淨的這種法身了。所以我們前面真如自性就是指文殊菩薩的自性清淨法身,再來清淨主就是指文殊菩薩的離客塵清淨的法身。

  「言說真實不諱句」就是講文殊菩薩爲衆生來說法,文殊菩薩以他的遍智去觀照衆生,然後依著衆生的根器來說谛實語,真實不虛僞的這些言語。「不諱句」的意思也就是講文殊菩薩他一旦講出了這些言語,絕不更改,就是他不顛倒說,不會說先前講這樣,後來又講這樣,反反複覆這樣子說,不會,他不改變,講怎麼樣就是怎麼樣。「如其所說而依行」,他怎麼說,他就照那樣做了。「于無二中說無二」,這邊的「無二」就是指對境是空性,有境也就是對境者,這個有境是證空慧,空性還有證空慧二者是無二無別的。在這種了知對境空性以及有境證空慧的這種無二的狀態之下,所會有的障礙是極微細的障礙而已,一旦將這種所知障將它去除掉就成佛了。「住于真實邊際中」也就是文殊菩薩他安住于那種境界當中,「無我師子具音聲 外道惡獸極怖畏」,這邊的「無我」就是指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就是人無我和法無我。文殊菩薩宣說法無我和補特伽羅無我這個音聲把它比喻成如同師子吼的聲音,一般的動物如果聽到師子的吼聲的話,一定拔腿就跑,會嚇跑了,所以這邊就將外道比喻成爲像野獸一樣。外道只要聽到文殊菩薩發出這種無我師子吼的聲音的話,他們會極爲怖畏,趕快跑掉,自然他們就會退掉了。「遊行一切有義中 速疾猶若如來心 勝及最勝勝怨中」,這邊的「遊行一切有義」,應該是「有力」,這邊的意思就是說文殊菩薩他是順應著世間的有情,他具有饒益衆生的力量,順應衆生有情的所需的這種力量,他具有這個力量。他的心意就快如如來心一樣,就表示毫無阻礙的,可以迅速去了知世間的所需。再來「勝及最勝勝怨中」意思也就是他能夠戰勝所有這些煩惱怨敵。

  「于轉輪者施大力」,我們知道轉輪聖王,婆羅主啊就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他可以駕馭四大洲,文殊菩薩他具有這種大勢力,如同轉輪聖王一般,可以應機爲衆生說法。「集中之師集中勝」就是說如果這些所化機、這些徒衆是屬于獨覺種性的話,文殊菩薩也能夠成爲聲聞、獨覺衆中尊那個意思。我們知道聲聞、獨覺他們是不以宣說佛法來調伏衆生的,他們用他們的威儀、行持來調伏衆生的,文殊菩薩他可以在聲聞、獨覺當中,以他的這種威儀,在聲聞、獨覺衆集會當中成爲就像他們的師長一樣,也就像聲聞、獨覺衆會中的衆中尊。「集王集主集自在」這邊也就是指他也是大乘弟子衆會當中的領袖一樣。這邊的「集王集主集自在」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說,他也是大乘當中的密咒乘當中的所有這些密咒行者衆會當中的一個主宰,就如同金剛持一般。這邊還說,他具有十種自在可以宣說無上密咒,所以他又像是無上密咒衆會中的金剛持一樣。「執持愛護大靈驗」就是說他具有能大力能夠去珍愛一切的衆生。「大義不受他恩念」也就是說他做種種方法利益衆生,可是他並不寄望他人的回報。

  再來就是來稱揚文殊菩薩語的殊勝。「句王句主能言詞 句中自在句無邊 以真實句說真實 于彼四谛宣說者」到這邊。這邊講說「句王句主能言詞 句中自在句無邊」可以結合起這邊來說,就是一一的意義都能夠了知,能夠了知每一個意義,就是「句王」的意思,能夠一一了知整個意義。下面是「句主」就是他能夠真實的了知法的意思,第一個是義,再來是法,第叁個就是「能言詞」就是他能夠真實的一一了知詞句,「句中自在」就是辯才。句王、句主、能言詞、句中自在到此爲止,一個是意義,一個是法,一個是詞句,一個是辯才。「句無邊」的意思,他可以以衆生他各自的語言來宣說。「以真實句說真實」也就是他所說的這些言語,都是真實不虛的。「于彼四谛宣說者」也就是他是一位宣說四谛的一個宣說者。「不還之中複不還」這邊特別是指聲聞衆他們的四果而言,聲聞衆的第一果就是預流、一來、不來,最後是阿羅漢果,所以「不還之中複不還」就是涵蓋有聲聞的這四果而言。「教如緣覺及獨覺」意思也就是說文殊他能夠引導(緣覺和獨覺是一樣的)這些緣覺和獨覺衆,他們的行持就像犀牛一樣,獨來獨往的,所以這邊應該是「教如緣覺犀牛狀」比較對。

  殊真實名經(四)

  這邊就是指文殊他可以爲這些大乘的行者來闡釋出離,從出離當中的出離。安置衆生于佛陀的果位當中。「彼諸大中獨一因」這邊也就是指叁乘雖然有不同的果報,可是他們的果報都緣于一個因而已,「獨一因」就是指善因。「苾 羅漢即漏盡」這邊就是指比丘阿羅漢已經斷盡一切漏,也就是他們斷盡一切煩惱,所以成就阿羅漢果。「調伏諸根並離欲」就是遠離貪欲了同時也調伏他的諸根,就是指入廣大道具利根的菩薩而言。「獲得安樂無怖畏」也就是指佛他已經斷盡了煩惱,出離了叁有,也脫離了叁有的怖畏,所以他獲得了無上安樂。這邊的意思就是說文殊菩薩他可以依著不同的根器而展現出不同的相貌來調伏衆生、攝受衆生,如果衆生是聲聞、獨覺種性的話,他就用聲聞、獨覺種性相來攝受;如果是大乘菩薩的種性的話,他就用菩薩相來攝受;如果他必須要用佛的相來攝受的話,他就會展現出佛的形相來攝受。所以剛才講的那一句就是「成滿清涼亦無濁」那個意思。「明解及與于神足」,意思也就是像我們在念釋迦佛贊的時候,就稱佛是明行足那個意思。「明解」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明」,「明」就是叁增上學當中的慧增上學,「神足」就是指叁增上學當中的戒以及定增上學,所以這一句就叁增上學而言。「世間善逝勝明解」。有叁種斷,第一個是善斷,第二個就是斷除無遺,第叁個是已斷除而不再返回。剛才我們是說斷,再來說證,斷和證的功德。證,第一個他得的證悟是非常的堅固不退轉,第二個是善證,善爲證得,第叁個就是證得一切盡無遺的意思。「善逝」也就是指他已經具足了叁斷、叁證的功德。再來應該是「世間勝明解」這樣子調過來會跟藏文比較一樣,就是他能夠了知情器世間,不但了知情器世間,而且可以在情器世間當中行饒益行。「于我不執不執我」這些所化機他們一向都有我執和我所執,文殊爲他們來闡說何爲我執?何爲我所執?而卻不落入于執著我執和我所執。「住于二種谛理中」也就是他安住于世俗谛和勝義谛當中。佛陀所傳的教法只有二谛而已,世俗谛和勝義谛,沒有第叁谛,文殊菩薩也是來闡說這二谛,同時也安住在這二谛當中。我們這一堂就到此。

  請各位翻到叁十頁,我們繼續第一行的最後一句「能到輪回之彼岸」這邊開始。「能到輪回之彼岸」也就是他超脫了業惑的束縛,脫離了輪回,達到彼岸。「所作已畢住露地」也就是他所作已辦,而且安住于,這邊「露地」應該是幹燥之地。因爲我們知道有四大瀑流,這四大瀑流,第一個是欲流,第二個是愛流,第叁個是無明之流,第四就是邪見之流。超越了這四流,然後安住于幹燥之地,意思就是脫離了叁有輪回、安住于無住涅槃,「安住于無住涅槃」的意思就是說不住于小乘的無余涅槃,安住于大乘的無住涅槃,所以這邊的「住露地」的那個意思是這樣。「于一智中而出現」意思也就是文殊他已經究竟圓滿了二資糧,成就了大智慧身,「一智」意思就是智慧身,並非是我們所見到的粗糙之身,在智慧狀況當中所顯現出來的一種身就稱爲智慧身。「以智慧器破一切」也就是他安住于真實義、真理的狀態當中,然後以智…

《文殊真實名經(蔣孜曲傑仁波切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