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P13

  ..续本文上一页以前三度为主,出家以后二度为主。修时如前说,向

  顶上上师即佛,启请求加持,观想所缘作财物施已,次作法施。先发起清净心,向

  上师启请,愿一切有情皆得具足乐及乐因,想自一切善根,一一皆变为善知识相,

  于一一有情前说法,刹那间,皆令得解脱。次修无畏施,愿一切有情皆得离怖畏。

  想自之一切善根,及一切福德,施与一切有情,于大热地狱化为甘露,令得清凉。

  大寒地狱化为日光,令得温暖。于饿鬼道化为饮食,令得饱满。如是类推,以修舍

  ~P 1361

  心。座间想善根福德财用,皆以之施舍,倘有时起不舍障碍,当思布施功德,及悭

  吝过患。又当思释迦过去修菩萨行,身为白兔,跃入火中,以施婆罗门。身为国王

  ,以诸财富及妻子等而且布施。又身化大龟,渡五百商人登岸,并以身施,令皆得

  饱。又为国王时,以身躯布施药叉。又为月光王子时,以身施人。又如经说,曾以

  眼布施。想佛为得正觉故,曾行如是众多布施,我今亦愿如是作。因现在之财宝受

  用,皆由过去善根而来,即当乘此时用以布施,不然转瞬死时,亦当无意义而舍。

  修时,当作若有人来求施身命,我亦可舍之想。但寂天云:「未圆满大悲之前,不

  能以身命布施。」以留此身修学,较舍此身意义尤大。若大悲心已修成,则舍身命

  等于大树取一枯枝熟果,毫无困难矣。又布施财用,亦有限度。当:(一)舍,(

  二)护,(三)净,(四)增。(一)舍,谓舍心;(二)护,谓保护身命,用以

  修学戒忍等诸度;(三)净,谓观如此布施,是否清净,是否为善法;(四)增,

  谓观是否能增长。此谓已生起舍心者,须不滥施,暂时留作更有意义之用。一切有

  情未生舍心,于财物等固不虞其不能守护也。凡夫于不如理之舍护净增,亦四者皆

  具。如于妻子即极能舍,其能护更不待言。且有死后变为蛇□,以守护其财宝者。

  ~P 1362

  又凡夫于得财后,亦甚愿其清净,不遭意外损失,如飞灾横祸等,且极愿其财富增

  长。如是之舍护净增等四,凡夫皆具,而皆不如理。如理之净,谓不非法取财。以

  财之增长,非由经营而来,实由福业为因。故智者不断培福,然亦不存以少弋多之

  心。因积有形之财,用之易尽,积无形之财,取之不竭。宿世善根,方是真正资财

  ,非盗贼所能窃劫,非增福不能增长。

  次、持戒:一、戒之体相。防护身语意三,断离恶业之心,即戒。由菩提心摄

  受而有所防护遮止,即戒度。二、戒之差别。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

  益有情戒。经云:「应守三聚戒,方能成正觉。」一、律仪戒,即在家出家各别所

  受之别解脱戒。未受此诸戒者,即以十不善为戒。二、摄善法戒,即学行六度等。

  三、饶益有情戒,即四摄法。下至送病者以药,援老人以手,皆此所摄。座间修时

  ,当思持戒之功德。如云:「以戒净水洗诸恶,以戒月光除热恼,持戒巍然如须弥

  ,持戒无军调伏众。」宗喀大师之能令康藏悦服,汉土景仰者,皆以戒光遍照之故

  。昔曾有人强求大师授以自在权力之秘法,宗喀无已,答曰:「我无其他秘法,不

  过依法而行而已。」五世达赖亦云:「我之能有自在权力者,皆由特戒功德使然。

  ~P 1363

  」故吾人欲求权威自在,即当持戒清净。如是思已。上者当生起愿如过去大善知识

  ,护戒如护眼珠之念。次者亦当生起愿于十善勤行之心。于自所受之戒,当逐条回

  忆,检讨最近或过去曾犯此否。若曾犯者,当依四力忏悔。若未犯者,当生欢喜。

  启请上师加持,今后不犯。下座当思犯戒由烦恼起,应加对治,勿令自在。如贪观

  不净,镇观慈心等。起镇时观怨亲不决定,如犹不能对治,即观无常以对治之。座

  间修时,向顶上上师启请加持,愿我于十善,未作能作,已作增长。并愿一切有情

  皆能持戒增长。想光明甘露降澍加持。

  第三忍度,寂天云:「仇敌遍虚空,不忍终无尽,但生一忍心,众怨皆消逝。

  」一、忍之体相,于他损害、寒热痛苦,及于法思择,皆有堪能坚毅忍受之心。二

  、忍之差别,一、耐怨害忍,修时当知对方有情,境有大小。圣凡难测。经云:若

  于菩萨生一念镇,能烧过去千劫功德。菩萨深自韬晦,决非凡眼所能知。若一念生

  镇,以对境增上故,感得如此过患,岂可不忍。入行论云:「一切恶业无如镇,一

  切善业无如忍。」其他恶业,仅自分过患,不坏余善,镇则并坏余善。凡夫惟于亲

  爱能忍,智者则于怨敌能忍。又当作还债消业想。如人以杖挞我,不能怨杖怨人,

  ~P 1364

  以杖乃无知,人非圣者,皆由惑业驱使,故若生恨,应恨其主使之烦恼。

  座间修忍时,先向顶上上师坚固祈祷,我为利有情愿速成佛,请师加持,令我

  于忍速得通达。再想假如有人非人等,对我作损害,初觉彼不应对我如是加害,次

  以理智分析,彼等乃为魔祟,不得自在,一若行刑之刽子手,受命而作。又复当思

  常人每于烦恼炽盛时不惜自戕,亦无非为烦恼驱使,于自尚且不惜,彼之加害于我

  ,亦复如是。我若不忍,设若对境中有菩萨众,一念镇心,能将我多劫善根一并烧

  毁,如是思已,乃请顶上上师加持,甘露充满。次思一切痛苦,皆由过去恶业所感

  ,我今正可藉此消业。且由苦之教授,可取作道用,令我生起出离心等。如是思惟

  ,同时启请顶上上师加持,令我于忍度速得圆满,降澍甘露,充满身心。平时未在

  座上,如遇官非口舌,疾病缠绕,饥寒匮乏,当作违缘道用,应知此乃消业。否则

  如复利递增,将来必成剧苦。此时重罪轻受,如死囚轻罚仅割一耳,彼未有不乐受

  者。故违缘至时,不应忧愁上再加忧愁,烦恼上再加烦恼。以忧愁烦恼不能以再加

  而得解除,且加重忧愁烦恼亦徒苦无益。当知世界之大,受苦等同我者,或甚于我

  ~P 1365

  者,不知凡几,我当代彼忍受。昔噶当格西遇身上何处痛时,即观想一切有情痛苦

  ,化为冰雹,击其痛处。此有二种功德:一能消一切有情恶业,一能医治患处,此

  乃修心秘诀之一。

  次修学法苦忍,当知世间学业,尚须勤苦,何况出世胜法,岂有不稍受苦即能

  成就者。一作行苦,如端坐不欹等。二、决定苦,如于法抉择生起定见。此二种苦

  ,随修一切法门皆有,须能忍受。当知世间俗人,为此生些微利乐,尚不惜风雨跋

  涉,忍受剧苦。我今为消除多生之业,成就无上之果,些微之苦,有何不能忍受之

  理。又当知过去成就者,孰不经遇苦行,如佛在雪山六年苦行之类,以自策励。

  次修精进,以乐善不疲为其体性。一、初甲精进,谓被心强之甲。菩萨为利一

  切有情故,纵经长劫,须住地狱,亦所甘愿。吾人于菩提道次生起怯懦,以为如是

  法门多种如何能修,此即未生起被甲精进之过。二、摄善法精进,即于六度等善法

  意乐不厌。二、饶益有情精进,于利益有情,下至送医药,一援手,皆乐作不倦。

  常人亦有被甲精进,不过颠倒使用。如昔汉人发誓「不高车驷马,宁饿他方,不还

  ~P 1366

  过此桥。」此即不如理之精进。于精进作障者:有三种怠惰:(一)推诿怠惰,(

  二)耽著恶行怠惰。(三)怯弱怠惰。应以念死无常一法,以对治(一)不及时为

  善之推诿。以念此生作为皆无意义,且不决定,不久即当舍弃,以对治(二)耽著

  恶行怠惰。以佛说蚊虫蚤□皆可成佛,以策举其心,以对治(三)怯弱怠惰。座间

  启请如前,惟求加持我,能令一切怠惰有情皆使精进。我为圆满正觉,纵经长劫剧

  苦,终不退转。甘露加持如前。

  以上四度,总为佛子学行法中之一。其余二与三,即后二度各别学行法。兹先

  说修止法,分六:(一)止所依资粮,(二)正修止,(三)依于止而修九住心,

  (四)六力,(五)四作意,(六)真实成止之量。初又分六:(1)顺境,(2

  )知足,(3)寡欲,(4)离务,(5)净戒,(6)离粗重烦恼。(1)顺境

  中又具有五相,即衣食易得、住处善适、环境清净、伴侣贤良、自于瑜伽法先融汇

  贯通。此五,即习定时所依之境,具此方易得定。非谓从依止善知识起,直至胜观

  ,修诸法门,皆须此顺境也。其余无论茶房酒肆,行住坐卧,无不可修。又平常人

  多误认须闭目趺坐,方可称修。不知所谓修者,谓内心转变,而不在乎外形。如修

  心要诀云:「外表隐微内真实。」昔寂天修行,即甚隐微,朋辈讥其只知三想:谓

  ~P 1367

  眠、食、便也。一日朋辈戏敷高座,广集听众,请其说法,寂天允之。临时以手向

  地作压伏印,其座即自降低,随登座讲所著入行论,众皆叹服。故修行切不可矫饰

  威仪,故作已有修证之相。此于修行极易生碍,不可不知。云衣食易得者,谓须善

  取,不应诈取劫夺。但非五种邪命,即可受用。云住处善适者:住处,指居室而言

  ;须古德上师曾经卓锡,或接近善知识所住地,方易得加持。他如毁师破戒,或曾

  破和合僧等地,为戾气所锺,即不易得定。云环境清净者,谓无水声市声,与气候

  善良、水土相合、无瘴无毒、不寒不热。云伴侣贤良者,谓见行相合,即去恶修善

  之志趣相合。非谓我为应成见,彼为唯识见,即不相合。五世达赖云:「须有性情

  契合,如影随形之良伴。」此良伴,指畏友而言。即己有过而愧对之良友,取其能

  有益于己之身心也。初业有情,不可无伴。依噶当规矩,须三人以上、五人以下方

  合。云何瑜伽法须先融会贯通,谓学者先应将所学法门,诸次第了然于心,不可临

  时尚蓄有疑问,以上总为顺境之五相。(2)知足,即于衣食起居,不计美恶多寡

  ,摒除奢念。(3)寡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