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七住有间缺运转,谓有沉掉。第八住无间缺
运转,谓沉掉已无。第九住无功用运转,谓不须励力,任运能成。得第九住心时,
心生轻安,有堪能风遍于全身,身生快感,心生欢喜。此心高举。俟此心稍平,即
真入定。即依此定,寻求无我意义。
兹讲别于后二度学行法中之观,宗喀大师言:「虽生起中士道之出离心,及上
士道之菩提心,若无空慧,决不能断生死。」故须修观。观以智慧为体,中分二:
一、抉择人无我,二、抉择法无我。初中又分二:(一)座间修如虚空之生起法,
(二)下座后得如幻之修法。初中又分四:(一)决定应遮之扼要,(二)决定遍
之扼要,(三)于谛实离一之扼要,(四)于谛实离异之扼要。空慧生起之法,据
文殊向宗喀耳传,须依三种资粮:(一)观上师与本尊无二无别,而勤行祈祷。(
二)勤修积资忏净。(三)遍阅关于胜观之广大经教,如般若诸经所说甚深空慧,
勤行闻思。但诸佛所说甚深难解,兹惟依师口授略说,先依六加行观想资粮田,收
~P 1376
摄于主尊,请至顶上,向上师即佛启请。如修大悲时,可想体为上师,相为大悲观
音。修空慧时,可想体为上师,相为文殊,而作坚定启祷。次当依宗喀大师所示模
范,勤行礼拜,掌推石上成槽。殷重供养,肘磨曼遮见骨。又当如宗喀精研龙树、
佛护、月称论著,向上师即佛坚定祈祷,别有祈祷文。吾人寡慧,不易读龙树等诸
尊之大论,当依于中观无谬之上师,及过去已通达空慧之大善知识所传秘诀教授,
如钥启锁。此中又以宗喀根本论二释,及大小胜观(广略朗忍之观段)等为主。若
具三种资粮,则空慧亦不难得。天修观时,即修无我见,初以理智抉择人无我见之
方法甚多,但于初业有情,以一异之理智抉择为易。此有四扼要,欲知人我是无,
须先知若彼果有,须人如何之相。例如欲决定此案上无瓶,则须先于有瓶应具何相
,有所认识。若先不知何者为瓶,则不能决定其无。故仅口上所说之应遮分,尚嫌
不足,须修时心中深深有所领略认识。如捕贼然,仅口说此贼姓名服装,不能得贼
,须于众中能将此贼指出,方易缉捕。古德云:「惟知言说应破我。匕首不能摧我
执王。」修时须将心中认识之法。深心了解。「人平时我行我坐,莫不有一我粘著
~P 1377
甚紧,然追寻彼时,彼即不显。我之最显现时,乃在他人损毁我起镇恨心时,彼如
何如何毁损我,我将如何如何,此时之我,即数数浮现,应即于此时注意不可放逸
,分出一分心从旁审谛观察,此我如何而有?如何而住?彼时之俱生我执之心即全
浮现出来。如云:「我想不过」、「我不堪能,我将寻彼而甘心。」之我,此即所
应破之我。反之,如乍得多财、美誉,其心极欢喜时,心想「我对了」之我,浮现
亦然。此时分一分心从旁静观,似有一不依身心浑成之我成立过来,于如是执著情
况之我有所认识,即得应破分之我矣。推之于马,吾人谓「此马甚佳」之时,应审
谛观察,心中于此马如何执著,即知有一浑成之马在心中。如何体会此执著之情况
,颇公有语诀云:「认识我时,可如是观察,常人皆有乡土观念,如我想回成都,
此时身既不在成都,屋亦不是成都。(原文是─此时心中既非成都之人,亦非成都
之屋。此二句系语诀,不应改文。)别有一浑成之成都在心中浮现。推之雅州、拉
萨皆然。无论说我、说事、说瓶、说饼,心中浮现有一「说的」浑然而成之我,此
即应破。认识我后,即不可忘。如已获盗,不可放手,应即从事根究此贼之如何害
我。」得应破我后,心中忆起不忘,即时加以观察,此我若有,应与身心或一体而
~P 1378
有,或异体而有。此即第二遍之扼要。次观是否与身心一体同在?若一体有,身毁
坏时,我应同毁,而实不然。又如我伤、我痛、我饥我渴时,说心伤、心痛、心饥
心渴;即世间名言亦属不顺,故知我与身心实非一体有。此即第三实有离一之扼要
。再次于不妄应破之我,而观其与身心若为异体,则应如牛马相异,离牛有马可得
。然离身心别无有我。此即第四实有离异之扼要。于此一异之外,又别无第三聚。
故决定原来心中浮现未忘之我,无实有体,仅余一名。此时心中骤然生起一种决定
,即无我见生起。此一刹那略生恐怖。如宗喀大师弟子智慧狮子,在座下闻法时,
一时失我,频频摩捉其衣领,如扪□然。盖初得中观见时,觉无可把握,乃有此态
。应多次串习,将此种无自性、无实我之心情延续下去。有时心中暂觉淡漠,即是
精力消失。应从认识应破分起重修,务令其明显有力现起。于无我决定知中,观见
其显现之境,一朗空明,犹如虚空。就此决定知力,于无自性理智心中紧持,应常
安住于如是等持中,此即如虚空修法。次说如幻修法,从如虚空修法起座后,一切
实有皆已遮破净尽,惟余不可遮破之显现,与内心中无自性之决定知相合,此即如
~P 1379
幻。此如幻之理,可参阅广略朗忍。
次抉择法无我,修法亦同,分二:一、有为法无我,二、无为法无我。初又分
三:一、色法,二、识法,三、不相应行法。一、如身,乃四肢百骸所成,若不依
肢体而有身,则应或一体有,或异体有,更无第三聚非一非异而有之理,如前已说
。故知身无自性。二、识,乃依前后之流相续而成。亦如前抉择非一异体而有。三
、不相应行,如年依月、月依日,亦如前以一异之理抉择,决定其无自性。
最后金刚乘学行法,如前已略说。由下中士道生起真实之离心后,不可即以为
足,应依止上士道生起真实菩提心。菩提心生起,亦不可以为满足,再求得清净正
见。得此正见以为基础,仍不可以为足,进而求金刚乘。如不能此,则如小儿骑狂
象,鲜有不颠坠者。若能真实生起上三种基础最佳。倘未能真实生起,最低限度,
亦应当相似生起,方可转入金刚乘。金刚乘不可奉行故事,应生起为利有情愿速成
佛之心,以此成熟身心,不久定得金刚大持佛位。每日将道次及生圆二次串习,同
时勤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为补足缘起说此)之菩萨行。说菩提道次
~P 1380
释义竟。此依颇、康二公传承。说马车亦竟,乃依颇公传承。诸君听此,经长久时
间,所起善心,为不令唐捐,于明日作供回向。先诵六加行,次授菩提心律仪。午
后作上师供养,尚须开示总修要略。兹供广曼达。明日供曼达后,诵发菩提心颂。
十月二十二日
今日讲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师所说教义,以大乘根本发菩提心为主。无此,则施
等六度,皆不成为大乘资粮。故诸佛皆赞叹此菩提心,以为一切大乘法枢要。若具
菩提心,虽施畜生一抟之食,皆成成佛资粮。若发此心,十方佛土皆为震动。诸佛
过去一切勤苦行,皆为求发菩提心。此心堪受天人供养,诸趣敬礼。培福忏罪,较
此心更胜者无有。经云: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上供下施所积之福,不及以菩
提心摄受而供一灯之福之大。若发此心,虽无间重罪,一时皆得清净。若无此心,
虽精通五明,具足五通,尚不能跻于大乘行列。故须速发此心,方得成为如来之子
,菩萨之弟兄。此心赞叹不尽。菩提心以大悲为根本而生,大悲由观苦而生。生死
之苦,是细苦;由此而生出离心。观三恶趣业果之苦,是粗苦;由此生起怖畏,是
~P 1381
为粗分出离心。学佛目的在为利有情愿成佛;菩提心为成佛命脉,欲成佛须行广大
佛子行,故须先生起菩提心。而菩提心又由悲而生,悲心由粗细二苦之出离心生,
由自苦而推之,不忍一切有情生死流转之苦,是为菩提心因。故欲生菩提心,须先
认识三恶趣苦,生起愿出离心。而此心又须先能深信业果;又须知死无常之理,知
此理自能于三恶趣苦有所认识。如何方能生起修死无常及业果之欲乐,又须先知暇
满大义,不可令其空过之理,方能生起取受心要之心。听众当善思惟,最难得之暇
满人身,今日已得,尤胜牟尼宝千百万亿倍,以纵有万亿牟尼宝,亦不能为我解脱
三恶趣苦。而依此人身能解脱生死,或生净土,或生兜率,乃至证得圆满佛位,皆
依此人身而得。南赡部洲之人身,又能依之而得即身成佛,此则尤为殊胜,为余处
所无。故若枉费此身,实大可惜。藏中常云:若一袋沙金失落水中,不惮烦劳,以
诸方便而捞取之。此人身之贵重,较彼何止百千万倍,其可珍惜又当如何。如寂天
入行论云:「得此暇满,至可珍惜。若令空过,愚无过此。「故须眼光放远,为长
久打算。常人就暂时微少安乐,多将此生枉费。吾人于此,即应善为抉择,把握此
生,以求究竟利乐。常人亦间有回忆已过半生,毫无意义,而生叹惜者。但彼所发
~P 1382
心愿,不过为来世再得大好人身,以便勤修,经实可笑。藏中大德云:此若穷人得
一袋金,本为难事。而于河畔倾之。复发愿将来再得金一袋,此为何等难事,何如
不将现金倾去之为愈也。吾人得此人身,皆由夙善所感而现在检讨自身,为恶甚易
,为善最难。如岩上薄沙播种,欲其结果,谈何容易?故欲再得人身,实不取必。
故须把握此生,即时取受成佛心要。以此生不能久住,须有最大警觉故。遍观世人
有几人寿过百岁者乎,即过去佛、菩萨及大成就者,无一不示现此有形身,不能不
坏而入涅槃。故若说有有情不死,无有是处。吾人亦决定是死,而死来又无定期。
常人多自恃少壮,而不知少壮转瞬即是中年。中年人多恃强健,而不知中年转瞬即
入衰老。且壮健而先父母死者,不知凡几。死缘甚多,不必尽由疾病。…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