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P5

  ..续本文上一页安乐责任。(三)修慈胜利,供养有情中,惟供养佛功德为最大,三昧

  王经云:「以各种供物经无量劫供养诸刹土佛,不及修慈一分之数。」

  「文殊庄严刹土经云:『于东北隅有大自在王佛,世界名曰千庄严。如□刍入

  灭尽定之乐,诸有情亦具是乐;于彼世界经百千俱胝岁修行梵行者,若于此上下至

  于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起慈心,较前之福犹为甚多,况昼夜而住。』宝□论亦云

  :『每日三时中,施食三百罐,不及须臾顷,慈获福一分。天人当起慈,彼等亦守

  护,意乐及多乐,毒械不能损。无力获大利,当生梵世间,设未成解脱,亦得慈八

  德。』」

  ~P 642

  文殊庄严经甚赞修慈胜利,宝□论亦云:「每日初中后以三百坛施,不及须臾

  修慈之福。」坛,藏呼「遮姑菜」;即小坛,用以煮上米者,须臾,乃汉译,藏文

  六十呼吸为一「取桑」。每日三万六千呼吸,即一百六十小时。每二小时为一「玉

  赃」,即一百二十呼吸。此藏中记时刻如是。修慈具有八德,即:(一)天人敬,

  (二)天人护,(三)心安乐,(四)身安乐,(五)毒不能伤,(六)刀杖不害

  ,(七)事不劳成,(八)生于梵世。

  「若有慈者,人天起慈,任运归仰,佛亦以慈力败彼魔军,故成最胜守护等也

  。」

  佛以慈力降伏摩军。弥勒本事谓,地方有修慈者,其他灾难不生。

  「修慈之次第者,先亲,次中,后于仇怨而为修习。次于一切有情,如次而修

  之。修习方便者,若数数思惟有情苦苦之理,其悲便起。念诸有情缺乏有漏无漏之

  乐,如是数数思惟。若修此者,欲与乐心任运而起,此复以种种乐而为作意,于诸

  有情而施与之。」

  修慈次第,先亲,次中庸,次怨仇,次一切有情,加无量心。尚有秘密修慈,

  须发誓令有情得乐。中又分有漏无漏,一切有情并有漏而不得,由于无善法以为乐

  ~P 643

  因,有情或堕三涂,不惟无乐,反而受苦,由于有恶法以为苦因。故于苦因苦果愿

  其离,乐因乐果愿其得。思惟有情无现、竟二乐,数数思惟,慈心自起,又复以种

  种作意而思。入行轮回向品全为修慈方便,应照彼作意。

  丑二、修悲

  「悲所缘者,谓以三苦随其何类具苦之有情也。行相者,想其离苦,及愿其离

  ,我当作离苦也。修之次第者,初亲,次中,后怨。次于十方一切有情而修习也。

  」

  修悲,为学习方便,先修慈,次修悲,在心之生起则无次第。(一)悲所缘,

  指一切受苦有情。苦字包括甚广,圣者菩萨有苦,而无苦谛;声缘有苦,又有苦谛

  ,如阿罗汉有余涅槃,未能以与五蕴相离,尤为行苦性故。菩萨断除惑业受生,故

  无苦谛;而悲悯有情,在生死中生极厌离,故尚有苦。(二)修悲行相,初、念行

  相,中、愿行相,后、负责行相。「慈」为念有情无乐者得乐,「悲」为令有情有

  苦者离苦。(三)修悲次第,与修慈同,先愿亲者离苦,次愿中庸离苦,后愿怨仇

  离苦。

  如是等舍慈悲各各差别之境,如次而修者,是莲花戒阿□黎随顺对法经而作也

  。最为扼要。」

  ~P 644

  修怨仇离苦得乐,均先修平等舍,否则不能生起,如是一一分别修习,为莲花

  戒教授,最为扼要。

  「若不各各分别,初即总缘而修,虽能相似生起。然一一而思,则现起任何亦

  未生起。若于一一由意变之领纳,如前所说而出生已,渐为增多,后缘总而修习,

  则随缘总别,皆清净而生故耳。」

  若不一一分修,遽修一切有情,貌似生起,实则一无所生。悲心至为重要,如

  有悲心,则佛法即在掌中,莲花戒所说修悲次第,根据阿□达摩而来,至十方有情

  ,亦有先缘东方,次缘南方,乃至十方者。但最初亲、中、怨,及先舍后悲次第,

  总不可越。

  「修习法者,思惟是母所成之诸有情,堕于有海,如何领受总别之苦等而思之

  。苦已释竟。」

  (四)修悲方法。凡观苦,须先从粗分入手,如先观三恶趣苦,次乃及于轮回

  苦,亦不可超越。例如行苦,即属细分,如先观行苦,即难生起。

  ~P 645

  「悲生起之量者,修次第首编云:『随于何时,犹如最悦意之儿,身不安乐。

  于一切有情亦决定欲令离苦之悲心,成任运随转,如本性而转,尔时是彼圆满,得

  大悲名。』谓于最极心爱幼儿之痛苦,其母生几许之悲愍。以彼几许为心量,于一

  切有情任运起悲者,说为具足之悲相也。」

  (五)悲心之量。如修次篇谓,如是最悦意独子有苦,母心不安,任运而生。

  悲心已生起者,对于一切有情苦恼,亦如母于独子任运而转,渐渐如其本性而转,

  不假而起。如观察修,初由意业造作,及至相应,则能任运而起,所谓任运,即相

  应之意。如本性而转者,谓见有情受苦如自身苦,是为如其自性而转,如自身觉得

  轮回是苦。悲心圆满者,必缘一切有情,非仅缘一二有情。其修习法,须先了解悲

  心之意义,次缘少数有情依义而起作意。次缘一切有情而起作意。次如慈母于独子

  之苦,次如常人于自身之苦,任运而起,随时随地现前,入于无作,是为大悲圆满

  之量。

  「慈生之量,例此当知。」

  但此又不独修悲如是,即修无常、出离心、慈心等一切法,亦当如是,先解义

  ~P 646

  ,次造作,次无作。若不缘义作意,即堕无因边及常边。

  丑三、修增上意乐

  「修增上意乐者,如是修慈悲之后,思念慨叹,我最爱乐悦意之诸有情,如是

  乐乏苦逼,当如何而令其得乐离苦耶。负荷脱彼度等之担,下至言谈,亦当修心也

  。此于报恩时,虽亦稍起,然于此所说者,谓有欲令得乐离苦之慈悲,尚嫌不足。

  于有情念以我为作利乐之意乐,须生慈悲为能引起故也。彼等亦非仅于正座时修,

  即座后等之一切威仪中,皆为忆念相续而修。此修次中编所说也。」

  修增上心,于如上修慈修悲之后,慨然念叹一切如母有情如何能离苦得乐,如

  是能使离苦得乐之重担,由我负荷,此心即由悲心增上不已所致。此心于修报恩时

  ,亦能生起。但世间利乐,诸母亦能自得,为欲称我报恩之心,惟有令诸母成佛。

  如是亦能生增上心,然终不如修悲后所生增上心之力大量大。在修报恩时所生增上

  心,不过一种愿心,修悲后所生之增上心,乃为决定心。因报恩心所引之境,为悦

  意慈;悲心所引之境,为菩提心,故前后不同。前者例如买物,见物时,起欲买之

  心,后者如买已,付价,起物已属我之心。修此心者,不仅在座上,即一切威仪,

  ~P 647

  下至言谈,亦须修习。如龙树云:「愿一切有情罪苦,在我身上成熟。我之功德,

  在有情身上成熟。」一切修心之法,均应如是。修次中篇所说与大月德论师所说相

  同。大月德云:「苦树无始苦,暂灌甘露汁,亦复有何益。」

  下士道次,为暇满人身,即受持心要中之最殊胜者。上士心要,尤在菩提心要

  。生起菩提心要诀,广说八万四千法门,弥勒约为现观庄严论,阿底峡又约为道炬

  论、宗喀大师又约为广略二道次论。以前所说为生起菩提心加行,现所说者为正修

  。七因果,依阿底峡承传。

  大悲:(一)所缘,为具足三苦有情。(二)行相,想其离苦相,我愿其离苦

  ,我为作令彼离苦事。(三)次第,先亲、次中庸、次怨,推之一切有情。(四)

  方法,思惟六道总别痛苦。(五)生起之量,对一切有情痛苦,能如慈母对于最爱

  独子身有不安,欲其离苦之心,任运随转,即为合量。此层最要,因不知悲生之量

  ,往往轻易自许为有大悲心,因此对于菩提心亦不能确切认识,宗喀大师于此特别

  叮咛。常人悲心为偏执之悲,对自党苦及粗重苦(如见宰杀牛羊,心不忍是),始

  生故。具量大悲,为菩提心最要根本。如未具量,则对菩提心之生起尚有障碍。

  ~P 648

  大慈。所缘亦如大悲,须具五相。慈生之量,亦如慈母对于爱子病愈得乐之心

  ,任运生起。推之一切有情,无不如是。

  增上意乐。七因果,前三为生起利他心之因。慈、悲增上意乐,为真正生起利

  他之心。于慈悲已生起后,视仅愿有情离苦得乐,尚为不足,必须比此更为增上,

  故名增上心,即是使彼等如何离苦得乐之重担,我愿负荷,心极坚决,毫不推诿,

  此种增上力量,下至言谈,亦当修习,毋使退堕,愿如母有情离苦得乐之心,在修

  报恩心时,本已有之;此处在引起能负荷拔苦予乐之慈悲力量,非前所能比。此三

  种心,非仅在座上正修可生,须于下座一切威仪中修。譬如苦树,根斡枝叶皆苦,

  非仅数盅糖冲灌使能甜。吾人具足烦恼为自性之身心。亦非一二次慈悲增上心之修

  习即能转动,故须于一切威仪中修之。

  癸二、修求菩提之心

  「修求菩提之心者,依如前所说之次第修已,若见利他,须得菩提,虽亦是生

  起欲得之心,然尔许不足。如前于皈依时所说,从思身语意业诸功德门中,先当增

  长信心,次以信心为欲所依,于彼等功德,起诚心欲得。于自义利,亦非得种智而

  ~P 649

  不可,以引生决定也。」

  修求此心者,如不明轻教,多有误解。菩提二字,总谓一切智。有声缘菩提,

  有大乘菩提。声缘菩提,就应断应证果相得名。大乘菩提分究竟不究竟。究竟菩提

  即法身;不究竟菩提,指初地以上,分断分证之果相。于慈悲增上心生已,见须证

  得法身,乃有负荷一切有情拔苦予乐功德。从知母至增上,虽能生起求菩提之心,

  但不勇猛。须依修皈依时,思惟佛三业功德,生起信心。由信心生起欲得之欲乐。

  有此信心,则知不惟利他,即为自利,亦非如此不可,始得决定坚固。

  总七因果:一、前六为修求利他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