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后一为修求菩提心。前三又为一中之
生起因。次三为一中正生起相。利他心以勇猛荷担之增上心为主。此心又须先有具
量大悲。具量大悲,又须先有具量悦意慈心。具量悦意慈心,又须前心,故前前为
后后之因。俟增心勇猛生起后,始能生起希求菩提心。因一一众生,须用何法始能
得度。非得一切种智不可,一切种智,唯佛独有,欲得成佛圆满种智,必须断尽所
~P 650
知障。由是引生希求成佛学佛之决定心。再扼要言之,由生起勇猛增上意乐而生起
圆满菩提心。其法由思惟佛三轮功德,生起信心。复由信心生求佛位欲乐。如是之
希求佛位欲乐,非修不生。修此欲乐生已。尚非真正菩提心,只能认为有造作之相
似菩提心。必俟久修成熟,此欲乐任运生起,始得为真实菩提心。
癸三、认定修果发心
「认定修果发心者,其总相如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希正等菩提。』
差别者,随顺华严经义:入行云:『如何知差别,如欲行及行,善巧于此二,如次
知差别』。谓愿行二种也,于此虽愿现多种不同,然念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心者,是
谓愿心。彼已受戒后,心依戒住而犹发心,是谓行心。如修次第初编所说也。」
修果,即为发心总相,亦即总义。如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希正等菩
提。」此语依大经教而来。广中略般若,皆为开示菩提道。二万五千颂有云:「欲
求一切法,及一切善别异门,一切世事相,均在圆满佛陀意中,以此应习般若波罗
密。」凡说须习波罗密,非概指空性,在此应指菩提心。前经又云:「希求彼彼,
~P 651
亦应学波罗密多。」彼彼,即指求利他所缘境及求菩提所缘境。初所缘境,指安置
有情于佛位言,亦即利他法身(谓究竟安置他有情于圆满清净法身)。次所缘境,
指自得佛位,亦即自利法身,具足二利之心。始为具量发心。如是发心,属有为法
。在有色无色中,属非色相摄。在有知非知中,属有知摄。在心心所中,本宗谓属
心摄,他宗谓属心所摄。但此不惟中土,即在印度亦异说纷歧,有谓为欲,有谓为
胜解。依宗大师教授。乃指胜解言。以在六识中,属意识摄。总之依于意识,为利
他故,以正等菩提为所缘,生起求正等菩提意乐。俟此等同正等菩提殊胜意识生已
,即为发起菩提心。通常修法,愿一切有情离苦之因,得乐之因,而愿成佛之心,
尚不得为相似菩提心,只能认为理解菩提心。理解菩提心,为发菩提心之初因,若
并此无之,则不得为善法,故必常时串习,令不忘失,久之自能任运生起。又发心
云者,须加上上师要诀昔觉勒格西言:「发心须广大心。」凡言发心者,即属新生
之心。一类有情,为明年后年利益,新生一心。一类有情为未来人天果,新生一心
。一类有情,不为一己,而为一切有情利益,新生一心。固然后后大于前前,但必
生一种任何广大新生之心均不及此者,始为发心。菩提差别,此处所指为依体性差
~P 652
别,非依名言差别,亦非生法差别。名言差别者,谓假名安立,如世俗菩提心,胜
义菩提心,乃由名言之安立。此处所言体性差别,则不如是。又生法差别者,谓伴
差别,见现观庄严论,喻如船夫、如猴、如王等,云何如船夫,谓不以空船而渡,
彼必以渡人。如大菩萨愿与一切有情同时成佛是。云何如猴,谓如猴之寻食,必让
他兽先往。大菩萨亦让有情先得安乐,痛苦则自受之。云何如王,谓如国王之欲富
饶其人民,必须先自具足富饶。欲令有情究竟安乐,证得涅槃,须自先得涅槃。其
他先自后者,如猴。自他同时者,如船夫。自先他后者,如王。此三,乃菩提心生
法之差别。而此处之言体性者,又非如是,所谓体性差别者,指愿与行之二种菩提
心。但其中差别亦有种种不同。印德桑皆耶喜,佛智,以初地以上为行,以下为愿
。却吉心吝以已受仪轨为行,未受为愿。阿□黎更登札巴认为资粮道中品以土为行
心,以下为愿心。藏德则以六度为行心,以下为愿心。愿心与行心如何分?例如欲
行之心即愿心,正行之心为行心。本宗以为利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愿心,受律仪
已,修诸资粮名行心。此系根据大阿□黎嘎马那西那修次编所说。于此有当注意者
~P 652
,非仅为利有情我当成佛,即是愿心。必须此种愿,心已能任运生起,而复提起为
利有情我愿成佛。乃为愿心。以此愿心受或修行,乃为行心。就欲行正行二喻,法
喻合说,则已生任运愿心,尚未修行六度,比于欲行之心。已生任运愿心,正行六
度,比于正行之心。以上七因果言教,月称菩萨亦属此派。以下自他换言教,寂天
菩萨依华严及彭颇切(大方广)经,与龙树宝□论而来。
辛二、依寂天菩萨教授而修分三壬初、思惟自他换否之功过壬二、若能修习则
彼心发生壬三、修习自他换法之次第。
壬初、思惟自他换否之功过
「入行论云:『谁有于自他,欲速为求护,于自他当换,是即密妙行』。又云
:『尽世间安乐,从愿他乐生;尽世间苦恼,由欲我乐生。愚人作自利,能仁为利
他,依此二差别,何须复多说。我乐与他苦,若不正相换,即不能成佛,亦无世间
乐。』谓我爱执者,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为一切圆满之处,当思惟之。」
入行论云:「若谁欲速疾,求护自及他;彼应自他换,密胜欲受行」。上二句
,意谓谁欲速疾出离生死,获三宝真实救护。「密胜」二字,系简别声闻之专为自
~P 654
利者,不见此教授,故为密胜之行。第二颂:「尽世所有乐,从愿他乐生。尽世所
有苦,由求自乐生。」又云:「我乐与他苦,若不正相换,既不能成佛,亦无世间
乐。」「乐」字,指有漏无漏乐。所谓自乐与他苦相换者,非以苦乐相换,乃是进
求自乐为主之心。与漠视他苦之心相换;即不注意自乐而注意他苦,作设身处境互
相掉换想。如论云:「我爱执,是一切衰损之门」。谓由「我爱执」视我过重,热
烈为我追求安乐,排除痛苦,不惜行杀盗淫妄诸恶业,遂感一切衰损。「衰损」二
字,不仅指三途,即得人身,缺根多病,常遭不如意等事,皆由我爱执来。又云:
「他爱执为一切圆满之门。谓不仅成佛,即人生大权势,名称、信言、威肃、长寿
、智慧等,悉由他爱执生。不杀不盗不淫等,皆为受重他方,均属于他爱执。二乘
戒定慧,乃至大乘布施等,一切皆为爱他而设。故此等皆为一切圆满之因。由他爱
执心量不同,而感果之大小亦异。如凡夫他爱执心与菩萨他爱执心相衡,同施一物
,物同而心量不同,果亦不同。如上观察,即可生起修习相换意乐。
壬二、若能修习、则彼心即能发生
~P 655
「若能修习,则彼心发生者,如昔为我之仇,若闻其名,便生憎畏。后和为友
,倘复无彼,反生大不悦豫。故修心之后,则将自作他,视他如自之心亦能生起也
。入行论云:『难中不应退,以此修习力,闻名生怖者,无彼反不悦。』又云:『
置我身为他,如是无所难。』设作是念,他身实非我身,将他作自之心,如何可生
起耶。谓如此身,亦是父母精血所成,是亦他之身分。以往昔串习增上,生起我执
。若于他身如己之爱执,亦能生起。彼论云:『以是乃他人,粗血滴所成,由汝执
为我,如是于他修。』如是于胜利过患善思惟者,由至诚修习,生起勇悍,若能修
习,则能生起。如是见已,当修习之。」
若能修习,则彼心即能发生。或问:此心是否修习可生。答:修即可生。如世
之先为仇雠,后为挚友,先惧相见,后恐相离。此种先仇后友,后先如出两人者,
无非由爱执力薰习生起。故观他为自,观自为他,亦可因串习生起而除其障碍。
壬三、修习自他换之次第分二 癸初、除其障碍 癸二、正明修法。
癸初、除其障碍
~P 656
「言自他换,或说将自作他,将他作自者,非谓于他想是我,于彼眼等想是我
所。谓换爱执自及弃舍他之位置也。生起于他如自而爱执,于自如他而弃舍之心也
。是故说我乐与他苦换者,亦谓于自爱执,见如怨仇灭殷殷而作之自乐。于他爱执
,见为功德,灭弃舍他之苦己,为除彼苦仇殷殷而作。总之,即不顾自乐,于除他
苦之事而行也。于修彼心,有其二障,自他苦乐之依自他二身,犹如青黄各各类别
而执之;由是于彼所依之苦乐,亦念此是我者,或行或除,此是他者,念已而弃。
彼之对治,谓自他体性无可分别,彼此相待,于我亦生他心,于他亦起我心;如彼
山此山也,譬之彼山,于此处虽起彼山之心,若到彼山,则生此山之心也。故不同
青色,任观待于谁,亦唯生青色之心,不起余色之心也。集学论云:『修自他平等
,菩提心坚固,唯自他观待,虚妄如彼此。居中自非彼,观谁而成此,本性自不成
,观谁而成他。』谓唯是观待其所待而建立。无以自性而成也。又除念他之苦无损
于我,不为除彼而励力之碍者,谓若如是者,则不应恐老时苦,于壮时集财,以老
之苦于壮无损故。如是则手亦不应除足之苦,是他故也。此说是略为举例,如上午
下午等,亦如是加之。设想老壮是一相续,手足是集聚,不同自他之二也。相续与
~P 657
集聚者,唯是于多刹那,及多集聚而施设,无自己单独之本体,自我他我亦须于彼
相续集聚而施设,以唯自他相待之建立。无有本体也。虽然,是以无始串习爱执之
增上,自苦生时不能堪忍。故于他若修爱执,则于他之苦,亦生不忍焉。」
自他相换,有多种释或谓自他身互换,或谓自他苦乐相换,此均不应理。应理
者,谓灭除自我爱执,…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