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P2

  ..续本文上一页过去于人身中修真实义谛习气浓厚者,后生欲天,亦可

  见谛。然除此而外,其余不能,以其身不具证空条件故。故欲界亦不及人身。至初

  得圣道一层,亦非谓上界身绝无,不过在欲天先证得加行道、见道、修道,后生上

  界,得阿罗汉等者有之,但初证圣道,则绝无故。能修初入圣道之身,以人为最。

  所谓初圣者,以凡夫言,为资粮道,以圣者言,则为见道。

  「又北俱卢洲不堪受持戒律,较余三洲之身为劣,而三洲中,尤以南赡部洲人

  为可赞焉。」

  ~P 236

  四洲人身,除北洲人身不堪受戒外,余三洲身,均可入初圣者。南洲人身尤可

  赞者,以东西两洲有二缺点:一、根钝,二、乐多。由此二因,难生出离心。南洲

  人根利苦多,易生出离心。北洲人对于三聚戒不堪全受,即十善亦有难能。其因甚

  多,就杀盗淫言,彼洲无此事缘,故不知如何离此三之戒律。

  七月初五日讲

  「以是当念我得如此贤妙之身,何故令其无果?若竟令无果者,乃自欺自弃,

  更有何事可耻而重于此耶?昔于恶趣众多无暇处之险道,盘旋流转,今偶一次得脱

  ,若将此身无益弃舍,仍还彼三涂中者,岂其以咒迷乱,令我成无心者哉。当如是

  数数修习之。」

  由是多门思惟,依理、依教、依量,以思惟此身之难得,胜于摩尼宝,既得而

  空弃之,是为可惜。复思过去屡入三途诸无暇处,受诸苦恼,今一度得出,如空抛

  此身,又复入彼,何愚如是。复思愚人,皆不肯自杀自害,今得暇满而不修善,任

  受后苦。即等于自杀自害,此种愚疑,胜过一切。

  ~P 237

  「入行论云:『得如是闲暇,而我不修善,岂更有余者,罗此尤愚迷。』又云

  :『难得有益身,由何而获得,如我具知已,后仍堕地狱,如为咒所迷,于此我无

  心(我岂无心者),我何其愚鲁(何愚鲁至此),何物住我心。』」

  如是数数思惟,先生起痛悔心。总之在能认识此身贵重,生起不自害而自益之

  心。入行论所云「何物住我心」,尤为自问自警,以唤起此心向有大义一面上行,

  此之谓劝受心要。

  「如是非仅观待究竟有大义利,当思即对于现近善趣身,及受用眷属圆满之因

  ,修施戒忍等,亦须依于此身,乃易修习之。若既得此具有大义之身,而不昼夜于

  彼现未二世善因努力者,则如既至宝洲,空手而返,岂不哀哉。」

  此谓思惟人身难得。因为观待究竟大义,此就上根人言,如是。即退一步,就

  较低劣人言,观待现近利乐,一切自身之受用圆满,其因亦由布施、持戒、忍辱等

  项而来,而能修此因者,亦以人身为最。故此人身即为具备增上生、决定胜二种功

  能之身。得此人身而不励力二种胜因,复令失坏,宁不可悲。阿□黎巴窝为此尝太

  息曰:「此如至宝洲而空返也。」宝洲,即喻人身。贾人至洲采宝,以贪恋风景而

  ~P 238

  忘其事,资斧耗尽,负债还乡。喻人贪想名利,而忘成就一切善因。空手而回,反

  负重债。喻重入三涂也。入行论云:「与此工价已,令今作我利,于此无恩利,不

  应与一切。」此以人身作一仆役想,谓既一生与以衣食住等,等于雇役给予工资,

  即当责令其作有大意义之事,始有代价可言。

  博多瓦于修夏刚法,多取譬喻,著有喻法集,中有「虫礼、骑野马、藏鱼、梅

  乌食」等喻,足以引启行者之心思。(一)虫礼者,喻吾人常处三途,如虫常在地

  中,今一旦突出三途,获得人身,趋大义利,如虫忽出地面,知礼三宝,岂不可异

  。(二)、骑野马,喻谓一跛者,一日坐山中,野马过,彼惧而颠,适堕马背,紧

  握其鬣,资以游行,心悦而歌,问:何乐如此?答曰:吾跛者也,平日思骑羊亦难

  ,今忽得野马骑,不乐而歌,将待何时?吾人在轮回中,一度忽得人身,尚不趋向

  大义,亦复待何时?(三)、藏鱼喻,藏,指拉萨以南,后藏一带,其地素少鱼,

  有后藏人至前藏,忽得鱼食,过饱,欲吐,急以带束颈。问何故?答:后藏人谈何

  容易一得鱼食,吾不忍其吐也。修行人,得到一度人身,须爱惜勿失,亦当如此。

  (四)、梅乌食喻,梅乌,乃译音,西藏以上好青稞面和酥油,为食之隹者,名梅

  ~P 239

  乌,甚属难得。有母以梅乌分饷数子,一子心贪,将自份隐于背中,伸手复乞其余

  ,犬出背后,窃之而去,子大哭。问何故?答:谈何容易一得梅乌,今为犬窃去矣

  ,安得不哭?行人悲空失此身,亦当如是。

  丁三、思惟难得

  「戒经云:『人死之后,堕恶趣者,多如大地土,生乐趣者,少如爪上尘。』

  此谓人身为善恶二趣中之极难得者。」

  颂中爪字,指佛爪,佛爪沾尘,其少可想,此由佛以现量观见,故作是说。「

  彼何故如此难得耶?如四百颂云:『人中大多数,执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定多

  趣恶趣。』此谓人等多数造十恶业,以是而堕恶趣故。」

  上二句明能成之因,下二句明所成之果。诸异生,乃简别少数圣者而言。定堕

  恶趣之定字,乃决定义。一堕恶趣,更难行善,更易造恶,以是永久陷于沉沦中。

  七月初七日讲

  「复次,于菩萨前若起镇恚,随其一一刹那,须经一一劫数处无间狱,而此身

  中现有从多生所积集之诸罪,既然尚未受果,又未加以对治壤灭,必须多劫处于恶

  ~P 240

  趣,此何待言。若能忏除旧恶,防止新造,则生善趣,不足为难。然能如此作者,

  实为极稀不耳。倘不如是作,则一堕恶趣,便不能作善,恒造诸恶,于多劫间,虽

  乐趣之名,亦不得而闻。此入行论中所说也。」

  此明恶趣之易入而难出。然间亦有幸运而偶得人身者,虽得人身,又以夙昔积

  习,亦极易造恶。试看小儿,教以念佛,必不肯受。于欺恶语,不学而能,即在成

  年亦多此类。故人中贤善者,不过千百中之一二而已,其难如是。依入行论说,对

  菩萨起刹那镇,成无间劫堕地狱之因,此因如是其易且重,更益之以夙世未加治毁

  之恶业,如何能拔出而得人身。佛云:「于有情施主,若起不善意,随所经刹那,

  一一处无间。」以如是之有情,虽得畜生身,亦属幸运。何况得到人身,岂不幸而

  又幸。但欲生善趣,亦非无因,其因为何,即:一、忏悔旧恶,二、不作新恶。倘

  不如是,则决难出离恶趣,故人身难得,应速勤修。

  「博多瓦常云:『如某庄丽之第(昔玛卡雅有一庄房,备极壮丽),为仇所劫

  ,经久颓败,有一老者,因此深怀痛惜,后闻人言,彼第失而复得,虽无行走之堪

  能(不惜步履艰难),杖矛徐至,喜曰:『此第之得非为梦耶?』于此获得暇满,

  ~P 241

  当如彼之欢喜而修法也。如是之心,于未生得时,当勤修之。」

  行者果能依此数数思惟,则取心要欲,不难生起。昔敬俄瓦修人身难得,经久

  勤劬。其师贡巴瓦嘱令稍息,敬俄瓦悲泣曰:此时欲不念人身难得而不可能。盖彼

  已修至合量,情不自己如是。

  「又若于有暇身,欲生起一具足求受心要之念,须修四法:一、须修法者,思

  一切众生皆唯是求乐而思离苦,然真能得乐离苦者,亦唯有修行正法,乃得自在故

  。二、我能修者,既具足外缘,有善知识,亦具内缘,已得暇满故。三、于今生即

  须修持者,今生若不修,众多生中暇满难得故。四、现时即须修持者,何日当死,

  漫无定期故。」

  上明取心要之四法。一、须修者,以人莫不厌苦求乐,而除苦得乐,须在取舍

  之方法不错。如何不错,惟有正法。对此正法,起须修心。二、能修者,虽知正法

  当修。如谓非我所能,则亦莫可如何。今既外具知识,内具暇满,故当内自决定,

  我即能修。三、现修者,虽知我能修法,然若自推诿,则亦缓矣,应亟起现世即修

  ~P 242

  心。因现世以后,暇满难得故,不可轻易放过。四、立修者。虽知现世当修,然于

  年月上仍可推延,日复一日,无时不在可推缓中,乃至老死,亦尚无暇时。故须起

  立修之心,以死期无定故。又所谓立修者,非谓立即闭门静坐也,是对于应取应舍

  发起决定心,一直行去,方合。

  「此中第三者,能灭向后推诸他生再修之懈怠。第四者,能灭是念,谓虽当于

  此生中修,而(更推之)来年来月尚可修等之懈怠也。设将此二摄为速修,则作三

  法亦可。念死一事,虽亦于此有关,恐繁且止,于下当说。」

  上四法中,三遮推诿心,四遮懈怠心,故三四可总摄为速修,但修此,须将念

  死无常加入。

  「如是令心起变动故(如是为欲转变心故),如上所说由种种门而思惟之。若

  未能者,则可观察如何是暇满自性,及于现近与究竟门中,义利重大,并从因果门

  中,思惟难得,如何逗机,即于前所说中取而修之。彼中因门难得者,谓就总而论

  ,但能得一乐趣,亦须作戒等一种净善,若特别欲得具足暇满者,则须以净戒根本

  ,施等为助伴,以无垢愿欲为间隙等(以无垢愿欲为结合彼等)之众多善根焉。修

  如此因者,颇为稀少,事实甚明,由是推之,可知就乐趣果若总若别而观,此闲暇

  ~P 243

  均为难得也。果门难得者,对于异类诸恶趣观之,但属乐趣已较为少有。即就同类

  的乐趣而观,特胜之闲暇者,则尤为宝贵。」

  思惟大义,不外现近大义与究竟大义之二种。思惟难得,不外因门难得与果门

  难得之二种。如是摄要思惟,何者逗机,即于何者多思,方易变动(最易变动)其

  心意。就难得因门,总言之,得善趣身如修罗等,亦须以戒律为主。分言之,如具

  足暇满,则须于戒律为主之外,加以布施净愿等而为助伴。就难得果门,以异类言

  ,姑以畜生比,人身已属少有。以同类言,人生具足暇满者更少矣。

  七月初八日讲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