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P4

  ..续本文上一页生於南洲,而佛法或不在此方,亦不能

  相值。何况人身之得,亦仅刹那,如龟伸颈,旋即下沉,善趣即不能常生,佛法

  又不能常住,今忽相遇,岂不与盲龟伸颈值木当孔相似,故当欣幸,勿使空过。

  至虫礼、野马、藏鱼、梅鸟食等四喻,前以已俱述,兹勿须赘。又经中所引,如

  针上芥,谓以芥撒地,针尖极细,适与黏著,其难亦可想。

  

  依量者,以三途量数言,畜生道较少,饿鬼较多,地狱则更多。畜生道中,

  陆水两类,而水又多於陆。就陆论,则一人之身,亦具微生种类无数万亿,皆隐

  藏其中,何况全陆,何况水中,何况鬼趣,何况地狱。如一马死后,不数日即变

  为万亿之虫,每一虫又各有一身,故三途有情无量,趣三途之中有亦无量。中有

  为微细身,肉眼本不能见,倘能见之,必然充塞虚空。故以人身比之,人极为少

  数,譬如十斛麦堆,下层数为地狱,层递而上,为鬼趣、畜趣、善趣,人身如堆

  巅,数为极少。以是观之,是普通之人身已难得如此,而暇满之难,则又甚焉。

  暇身指值佛世言。经云:“佛之出世,如优昙花,千年一现。”吾人现值释迦教,

  尚属佛世,过此五十劫便无佛。五十劫后,有一佛出世。此后又八万劫无佛。故

  有许多劫数不但无佛,且佛名亦不可得闻。故别解脱戒经说:“有多劫中,但闻

  佛名,即为殊胜。”过此八万劫后,又须三百劫,乃值一佛出世。佛之出世又分

  为三:初劫人寿最长,佛法亦仅零星而有。中劫法始昌明。然在中劫中,又有九

  分佛法不盛。三为末劫,此后便长夜慢慢,须四十二亿万年(世间以万万为一亿,

  佛经以十万为一亿,四十二亿万年,合世间四百二十万万年。)乃有弥勒复出。

  且佛出世,非各洲皆同,亦惟出南洲。而南洲又非全被佛法,惟有印藏地方。印

  藏人民,又非全被佛法,一家或一二人而已。又须思惟,虽生佛教地方,或杂有

  外教,即无外教,佛教本身是否已受杂染。思惟至此,乃知宗喀大师教法之难值

  遇也有如是者。宗喀教法,依理依教,纯无杂染,上根利智十二年即可成就,此

  非偏党之见。

  

  班禅二世洛桑却吉降泽时,有蒙古行人来,请其印证,谓如我一生修持,可

  保暇满身否?答曰:可。又云:愿住南洲有佛教住世地方,亦答曰:可。最后复

  云:愿值宗喀教义。则答曰:此则汝尚须努力,吾亦为汝回向,乃可满愿。似此

  则遇宗喀大师教义,实非易易。吾人现在对於未来苦乐二趣,恰在两分歧处,慎

  勿错下其足,一举足错,非仅影响一时一世,乃关系未来生生世世故。吾人此时

  所择,非为一时一世事业,乃为生生世世之大事业也。颇公常云:“吾人试思平

  生过去所造,皆为无暇方面之业,趁此时尚有一分闲暇,最上者即生得双运身,

  次亦须得解脱,最下亦须得善趣有暇身,如此方为不空过。否则自误自害,等於

  无心之人。”故依教、依喻、依量,知人身难得之所以然,汲汲取受菩提道次第

  心要,一息尚存,切莫放过。

  

  昔贡巴瓦修习暇满大义及难得,於心念生起后,发勤精进,一时腿上忽著芒

  刺,竟不知痛,欲拔之亦觉无暇;敬俄瓦修此,心念生起时,终夜不寐。有云:

  “一念难得人身,虽欲寐而不能。”故真实心量生起,当如前说老人,见卡雅庄

  复得,惊疑是梦,喜不自禁。能如是即合生起之量。如偶遇恶业,立不忍作(立

  刻决心不作)是为生起之形。颇公云:“对於大义真正生起后,绝不忍再作无意

  义事。对於人身难得真正生起后,绝不忍任意逍遥空过一刻。”颇公以过来人,

  故作如是真实语也。宗喀大师亦云:“修行大障,即在无自催自助工夫。”内心

  无自催自助工夫,即由於暇满、大义、人身难得三者,未曾用功故。自今日起,

  当依上述引导法努力修习,则说者听者皆为不空过矣。以上讲马车竟。

  

  

  七月十二日讲

  三士道前导

  丙二、正取心要之法分二

  丁初、于道之总建立生起决定 丁二、正明受持心要之法

  此科目关系重要,如不明道之总建立与决定,则受持心要即不能生起。于总建

  立不认识,则修行必有错误。故行者于此须当注意。

  丁初、于道总建立生起决定分二

  ~P 255

  戊初、三士道摄一切圣教之理 戊二、显示从三士道门次第引导之相

  戊初、明三士道摄一切教理

  「一切佛陀,从初发心,中积资粮,最后现证正遍知觉,是皆唯为饶益有情,

  故说一切法,亦唯为成就有情义利。」

  佛初中后从发心、积资、证道,皆为利益一切有情。云何发心为利有情,初发

  心时,如母忆子,欲解脱有情生死苦,知惟有成佛一途。故初心即为利生。云何积

  资为利有情。积资为福慧二种,必圆满福慧二种,而后能解脱有情生死。

  「如是所作有情义利,略有二种,即于世间之权时现前上善,与出世间之究竟

  决定善是。依初所作(应作)所说一切,于正下士或共下士法类中摄。下士特别之

  处,不为今世现前安乐,重在希求舍生之后,善趣圆满,以其(所)修作彼之因故

  。」

  佛证道后,为说一切法,皆为成就有情义利,义利中又分现前与究竟二种,现

  前义利,为人天果,佛说人天果法,仍著眼在究竟义利上,因有人天权时现上善,

  乃能进入出世间究竟善。权时现上善属于世间分,悉摄入下士法,或共下士法。依

  声缘菩萨乘法而修十善业者,为共下士道。不依声缘菩萨乘法,而惟修十善业,以

  ~P 256

  求增上生者,为正下士。此中又分普通下士与特别下士,普通下士,行十善业,专

  为现世利乐者是。特别下士者,行十善业,不专为现世利乐,而重在后世生天,或

  转轮王圆满果是。

  「如道炬论云:『若以正方便,惟于人天乐,欲求自利者,知彼为下士。』」

  正方便,即十善业,凡求人天果法,均包佛说权时现上善法中。

  「究竟决定善,有惟从流转出离解脱,及修一切种智二种。」

  究竟决定善法中,一、即正中士,即从生死流转中,求解脱道者是。二、即共

  中士,从生死流转中,求大乘道者是。本论所说,为共中士道法,非正中士法,因

  本论所说整个皆为大乘道故。

  「此中依于声闻及独觉乘,所说一切,于正中士,或共中士法类中摄。中士夫

  者,于一切有,发生厌离,专求自利,从有解脱彼之方便,于戒定慧三学转趣入故

  。」

  所谓中士者何?自无间地狱上至有顶,一切生死,悉皆解脱之法,为中士法。

  依此法修求解脱者,为中士。此种士夫,以比上士不足,比下士有余,故称中士。

  以自他二利言,中士仅为自利求解脱,上士为利他求解脱,并求一切种智。故中士

  ~P 257

  比上士为不足。下士但求现前安乐,中士不求现前安乐,而求究竟出离安乐,故中

  士比下士有余。

  「如道炬论云:『背于(弃)三有乐,反罪业为体(遮恶,依三学)仅(惟)

  求自寂利(寂静),说名中士夫。』」

  总中士法为四谛,上颂即包四谛,三有乐即苦谛、恶业即集谛,三学为道谛,

  自利涅槃是为灭谛。凡中士皆先取得识苦心,次生离苦心,次知苦由集谛来,能离

  集者惟有道谛,遮断果方之苦谛,与因方之集谛,所得为灭谛。此包括声闻缘觉二

  者,是为正中士。

  「修行一切种智方便,亦有二种,波罗密多大乘与金刚乘是。此二皆于上士所

  有法类中摄。上士夫者,惟彼大悲之所自在,欲尽一切有情苦故。以佛为其得之果

  ,以六度行及二次第为所修学。」

  凡求种智方便,大乘显密皆为上士法,以由大悲心转,欲尽拔有情苦为因,得

  佛位为果。故三士道兼摄佛说一切□奈耶,从简略摄颂起,至密乘密集金刚无上瑜

  伽圆满次第法止,统将三士法包尽。就上士言,一、所得义利比中下士胜,下士得

  ~P 258

  人天安乐,中士得解脱乐,而上士得不住生死与寂灭二边之无住涅槃乐。二、心量

  比中下士胜,中下士皆为自利。

  「如道炬论云:『若以自系苦,普例于他苦,希起正断尽,斯名胜士夫。(由

  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自苦二字,藏文有二种版本:一为自系苦,一为自达苦。谓由自己所通达、所

  经验一切苦相与脱苦方便,而发拔除他一切苦之心,不愿其他有情再有此苦,而使

  其他有情悉得种智,是为上士夫。此种士夫,修习菩萨方便,为波罗密乘及密乘。

  道炬论于此颂之下曾经广说(译本有错),就显说,波罗密乘法,总摄于十地,以

  十种方法,均须修菩提心。就密乘说,五道亦须修菩提心。故修菩提心为上士中显

  密之通法。

  「彼士夫修菩提之方便,显密二种,于下当说。」

  (师说道炬论颂后译本有错,似指勇译本「显密二种,于下当说。」二句。)

  此处译本有错,所谓于下当说者,系谓道炬论于前颂文之下,已说三士之名。宗喀

  大师于此特标明者,谓本论系根据阿底峡尊者道炬论而来,而阿底峡亦非杜撰。

  ~P 259

  「三士之名,如摄抉择分及俱舍释等,处处广说。」

  摄抉择分云:「非戒非非戒」。文详见广论朗忍。云非或者,以十善法未出离

  世间,不能谓戒,戒必须具足出离心故。云非非戒者,十善法虽未具足出离心,然

  亦能止恶,故云非戒非非戒。依非戒非非戒而求人天果者,是为下士夫(即低劣有

  情)。

  「下士夫中,虽有希求现世后世之二种差别,当知此处惟取第二,复取安住善

  趣方便无错乱者。」

  下士亦有对于具足出离心之声闻清净戒,均能受持,而仅为自利求出离者,是

  为中士夫。有于菩萨戒能清净守护者,是为上士夫。四百颂云:「初遮非福,中须

  灭我,未通遍智。」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