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则后决定当发菩提之心;若先无彼,则不能生此中所说之具相发心故。
立以希求利他之名者有其所为,为令了知如是希求利他之菩萨相续之中,其正行所依发心及正行所摄一切善法皆当增长故。其为真实之妨难者,谓即如前所说彼等是也。
有谓此时所说之希求欲是为希求菩提者,是于波罗蜜多道次建立少分亦不了知,亦未能知何故于此抉择假立所依及假立法。故此当略宣说,谓于最胜菩提发心之前须先通达空性者,是指二种所化中之利根,钝根决定无有;此复即从最初发心时起,于彼须具坚固悲心。
故是为令了知此中所说发心决定须以大悲为先,而以希求利他之名作假立也。若有由彼具相悲心所引发心,则欲学正行之心自然能生;此若有者,则相智因一切善法皆当增长,亦为知此而作假立。如云:“若有一法在手,则一切法皆在手中。一法云何?即大悲是。”诸欲趣入大乘道者,以初中后皆重要故,首当修习悲心;若彼具相不退上上而增,则彼发心及与正行皆能圆满也。当知是为善知大乘道次,此于大乘发心立以希求利他之名。于此所应说者甚多,不作开演矣。
巳二 以希求菩提之名安立
于同一相二种希求欲中,若就希求菩提之欲,亦以欲名假安立故,无许同品之过。于果期要之愿即是希求,此中亦即希求正等菩提。
发心立以希菩提之欲名者有其因相,与彼具五相应而俱转故。宣以彼声有其所为,为令了知若如是者则诸菩萨即当发愿而生彼心故。又是为令了知大乘发心乃是趣入大乘之门故,恐文繁故不作开演矣。
真实之妨难者同前。
【释】
若云:又所求性,及为彼故发心之正等菩提,彼为何等?何为利他?颂曰:
彼彼如经中 略广门宣说
三种佛母之中亦以令知“当于般若波罗蜜多,及于一切施等之所施、施者与受者等,皆不可得而作修学”,及“为欲一切有情随其所应令般涅槃,安立诸有悭等于施等者,应当学此般若波罗密多”等殷重宣说之语,不违经义由略广门而说正等菩提与利他义。如是即当了知其发心者,即是为利他故而希正等菩提自性。
虽于大经殷重宣说此中之义于一切中亦皆宣说,然恐文繁未更引书为证也。
【疏】
丑二 决定彼之支分所缘 分二
寅一 问
寅二 答
今初,除于性相所发问难,复曰:又其所求果性正等菩提彼为何等?为何义故而发心耶?何为利他耶?
寅二 答 分二
卯一 颂
卯二 释
所缘境菩提与利他者,当知是于广中略三由略广门而作宣说,如于中品《般若经》说,于余二中亦复具足宣说彼义故。
论师意趣唯应如是,于此《大疏》说云:“当如《圣般若二万五千颂》而作宣说。”及于宣说差别时说:“何以故?谓此大宝经典能摄《般若波罗蜜多二万五千颂》之义也。”唯如前说。此语陈那论师亦说:“如彼所说义,八千无不具;许此摄经义,义即如所说。”故言“如经中”者,定须说为《二万五千颂》故,及于释中“不违经义”之语即是解释此文故。若欲讲说论师之宗,切勿说为“与《华严》等不相违”也。
卯二 释 分三
辰一 说二所缘
辰二 显示彼已成立
辰三 不引余证之因
今初,大乘发心之所缘境,如《中般若》广略二种亦宣说故,三种佛母亦由略广之门而说发心所缘正等菩提与利他义,广略二中亦复不违《二万五千颂》经义而相随顺,如彼中义无不具足而说故。
广略二中,非无如彼而作宣说之语,《大般若》中,以《中般若》略广所说菩提之义而为所诠显了彼义之语,及《中般若》所说利他之义略广而作殷重宣说之语;《八千颂》中,以“善现,菩萨摩诃萨当于般若波罗蜜多发勤勇悍”之语而作宣说故。应知所谓“即成说言三种佛母亦与三种佛母无违而说”者,是为似破。
若问:云何而如《中般若》义殷重宣说耶?略说菩提义者:“舍利子,于此菩萨摩诃萨为欲圆满现觉一切诸法一切相故,当勤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广说菩提义者者:“舍利子,于此乃至当于一切施等六度之中所施、施者与受者等皆不可得而作修学。”由此二种而说。虽亦似可说为是摄《中般若》文,然当是摄义类。
圆满现觉一切法者,即是菩提体性。其总方便说为学习般若度者,是依方便而作略说;及说由以通达空性之慧摄持之门而学者,乃依方便所作广说。中品《般若经》中依方便门略说利他者,云:“复次十方一一尽恒河沙数世界,于中所有一切有情,菩萨摩诃萨欲令彼等一切皆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多。”摄彼义云:“为欲三种种姓一切有情随其所应皆令般涅槃者,当学般若等。”及云:“复次菩萨摩诃萨为欲安立诸有悭贪有情于施等。”依方便门广说利他。摄彼义云:“若欲安立诸有悭等有情于施等者,应当修此般若波罗蜜多。”等等。
有谓殷重语者即是本论,彼由略广而说者,是不相关之辞,如是则成说云“三种佛母中,亦如论中广略而说”故。及谓广说利他、菩提是在差别时者,彼中虽说,然非此中之义。又谓略者是指宣说性相之颂,广者是指差别之颂者,显是满口胡言。利他者,此中是指他相续之涅槃,而由广略方便宣说于彼。
辰二 显示彼已成立
如上成立二所缘境,如是即当了知其发心者,即是为利他故而希正等菩提自性。
辰三 不引余证之因
虽于大经诸圣教言殷重宣说此中之义发心所缘者,于一切三种佛母中亦皆宣说,然于本释不更引书为证,唯欲略说而恐文繁故未书故。
【释】
如是宣说发心所缘及其自体已,今则暂以二颂说其差别二十二种。颂曰:
如地金月火 藏宝源大海
金刚山药友 如意宝日歌
王库及大路 车乘与泉水
雅声河流云 分二十二种
以此等说,谓与欲及意乐、增上意乐、加行、布施、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愿、力、智波罗蜜多、神通、福智、顺菩提分法、悲及胜观、总持辩才、法之喜筵、同一大道、法身相应者,如其次第,如地、上妙金、新月、火、大藏、宝生源处、大海、金刚、山王、药、善知识、如意宝、日、和雅美妙法音、大王、库藏、大路、车乘、泉水、雅声、河流、云,以是一切白法所依事故、乃至菩提之间不转变故、一切善法转增长故、焚烧三种一切智性障盖薪故、能令一切众生得满足故、功德大宝所依事故、一切不欲加身不忿恼故、信坚而不减故、所缘散乱不能动故、能疗烦恼所知二障病故、于一切时普遍不舍有情义故、凡所希愿之果皆成就故、能遍成熟诸所化故、宣说所化希欲之法故、能以无碍威力成办他利故、犹如福智资粮充盈之库藏故、一切圣者逝与随逝故、不堕轮回涅槃任何一边乐速通行故、能持已闻未闻之法无穷尽故、于求解脱所化宣唱美声故、利他所作无差别故、以于一切皆能示现住兜率等故,如数而配。
如是而以“如地金月火”等,宣说二十二种发心。
【疏】
子二 旁说差别 分三
丑一 承接
丑二 颂
丑三 释
今初,谓云“如是”等,非正宣说体之建立,为叙旁义而置此颂故说“暂以二颂”。
丑二 颂
即以“如地”等言而说廿二发心,谓于二十二种,由与喻所表义喻义同法之门间接而说故。
丑三 释 分二
寅一 以廿二喻表廿二义之理
寅二 界限
初中分二
卯一 广说
卯二 摄义
今初,以此等说廿二发心,如是与欲相应之发心者,如地,由能引一切道故是一切白法所依事故。意乐相应者,如上妙金,乃至菩提之间意乐不作退减转变故。此二经文,如于略广宣说菩提时说。
增上意乐相应者,犹如新月,以念住等一切善法不退而转增长故。经云:“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当安住般若,而遍圆满三十七种菩提分法。”
随顺修习三智加行相应者,如火,焚烧三种一切智性障盖现行之薪故。经云:“欲于一切智性而以智见观超者等。”
布施相应者,如大宝藏,能以受用而令一切众生得满足故。经云:“欲令悭贪有情安住布施者等。”
戒相应者,犹如大宝生源处所,能作功德大宝所依事故。经云:“欲令犯戒者等。”
忍辱相应者,犹如大海,一切不欲损恼痛苦加身亦不忿恼故。经云:“欲令具恼害心者等。”
精进相应者,犹如金刚,道信坚固而于大乘不动摇故。经云:“欲令具懈怠者等。”
静虑相应者,犹如山王,由三摩地坚固,所缘散乱不能动摇故。经云:“欲令心散乱者等。”
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者,如药,能疗烦恼所知二障病故。经云:“欲令恶慧者等。”
方便善巧相应者,如善知识,能以不舍有情方便四无量心,于一切时普遍不舍有情义利故。经云:“即唯生一善心,亦以方便善巧等。”
愿相应者,如如意宝,凡所希愿之果,能以于果自在方便五种神通而成就故。经云:“成办菩提佛身等。”
力相应者,如日,能以四摄普遍成熟诸所化故。经云:“菩萨摩诃萨当以衣服饮食等物,而遍圆满有情意乐等。”
智波罗蜜多相应者,犹如和雅美妙法音,能以证得解脱方便四无碍解宣说所化希欲之法故。经云:“菩萨摩诃萨当学二十空性等。”
神通相应者,犹如大王,能以所得无碍威力无有唐捐成办他利故。经云:“菩萨摩诃萨以一心念,能超十方一切世界等。”
福智相应者,犹如库藏,开示无上菩提,犹如福智资粮充盈之库藏故。
三十七顺菩提分法相应者,犹如大路,三世一切圣者皆由彼道逝与随逝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欲得三世一切诸佛功德者等。”
悲及胜观相应者,犹如车乘,不堕轮回涅槃任何一边,乐速通行故。经云:“菩萨摩诃萨先于一切声缘而行等。”
总持辩才相应者,犹如取之不竭之涌泉水,能持已闻未闻之法,无穷尽故。经云:“十方一切诸佛已说、今说、当说等。”以总持故能作受持,由辩才故不知穷尽。
四法印之喜筵相应者,犹如雅声,于求解脱之所化机宣唱能令解脱轮回之美声故。…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