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P21

  ..续本文上一页经云:“须菩提,于虚空中无有鸟迹亦不可得;如是无有菩萨名义,亦不可得。”此说暖。及云:“于真实际无住,亦不可得。”此说顶。及云:“于幻人色无住,亦不可得。”此说忍。及云:“无有修行幻人内空名义,亦不可得。”此说世第一法。及云:“于如来应供正遍知色无有名义,亦不可得。”此说见道。及云:“无有无生之名义,亦不可得。”此说修道所依。

  以对治无间道趣于生起,与所断种子趣于除灭之理而为断除,及与彼等所断悉皆永尽之解脱道,灭有寂边之慧并悲愍俱,不共声闻诸弟子性,利他渐次正行,于如所有与尽所有二种所知,智无功用而转,于如是等所依说名种性。

  依次经云:“日轮显现之时,黑暗不住,亦不可得。”及云:“劫火炽然之时,一切诸行之相不住,亦不可得。”及云:“于如来应供正遍知之戒律仪中,恶戒律仪不住亦不可得。”及云:“于日月光不住亦不可得。”及云:“于声闻、独觉、星、曜、摩尼宝与电光,不住亦不可得。”及云:“于四大王众诸天光明,不住亦不可得。”及云:“于如来应供正遍知之光明,不住亦不可得。”

  寅三 释 分二

  卯一 释

  卯二 结

  初中分三:

  辰一 各各体性

  辰二 次第

  辰三 数量决定

  今初,次第而说故,暂于最初世间顺抉择分之法性,是彼所依,以是缘彼而修自即上上转增之法性故。

  其次于出世间最初现证空性之见道,及证已而作修行之修道之法性说名种姓。想彼非但是说七地以下修道,而是总说修道也。

  其次宣说彼等诸道之无间道断除所断之理者,彼见修道所摄无间道之生起,与由彼力正所对治所断种子灭尽同时,犹如驱贼闭户同时而起。而能对治无间道趣于生起,与所治品正所对治所断种子趣于除灭亦为同时。此是宣说二道无间道断除所断之理,但配八地无间道者,想非应理。

  若举例说无间道灭除所断之理者,如大乘见道无间道苦法忍生起之时,彼正所害见断种子即灭,及彼将生与彼将灭二者同时。即前同类无间所生者,而由无间道势力,令成于后不容更生法性。于此初得由对治力令成不容更生法性之灭谛道,说名解脱道,此是无间道之所生。无间道时,彼正对治所断虽无,复是不容更生法性,然是缘缺,非得择灭。由此可知,勿谓十地最后刹那无间道时,即已断尽细微粗重垢染纤毫亦无,以由正对治力令成不容更生有法之道尚未得故。若因不成,则成因果同时矣。

  有许见道无间道时无正所害,又许最后刹那无间道时尚有微细粗重垢染者,是将许以当生而断,与许以当灭断之宗摄集一处也。又许相智第一刹那为其正能害者,当知亦是未善断治之理。

  又有未解对法《集论》所说“过去灭故非”等之义,而许三种断现行理虽不应理,然其所断种子与正对治无间道是同时者,亦未善解,如是亦须承许正能所害之明暗亦是同时,经中以彼为彼喻故。

  故彼无间道断除正所妨害所断种子,非如以锤碎瓶即于自时坏灭而断;亦非于时未生,预为却除而断;复非如彼并驾之牛失落悬崖,于自时有同时而灭之理而断。若尔云何?谓依前修对治品故,则彼对治趣于生起,与彼所断种子最后同类趣于除灭乃是同时,及彼对治生起与彼灭除同时,而令所断转成不容更生之有法,此即为作妨害之义。是故未见本论讲说断除无间解脱二道所断之理文义,以为驱出盗贼与闭门户非是同时,扬言是说此中意趣者,当知亦不应理。

  其次由修彼等断治分别谛实不可得故,已断彼等断治生灭于境中有之实执分别,此解脱道所依法性说名种姓。

  其次“愿无功用能作利他”之宿愿,及善修习施等六度方便之力,不住轮回涅槃二边之真实智慧与方便之所依,说名种姓。此于八地获得。

  其次由生彼等方便智慧,故于九地即得不共声闻等之法,能令有情成熟方便四无碍解。

  其次住十地者,具足利他渐次正行,能如所化意乐,由引趣等密意及了义门,安立彼于三乘之道,是得如是真实任运利他等同诸佛之菩萨故。

  此中分二:了不了义之差别,及意趣与密意之差别。

  初者,如《三摩地王经》与《无尽慧经》所说,于真实义不须更向上引而说,直显空性义之契经,是为了义;虽如实言,而于真实义须更向上引转而说,开显有为无常等之契经,及与不可如言执取之经,是不了义。

  于其后者有四密意。相密意者,如《解深密经》宣说三性谛实成不成就差别。引趣密意者,如为他部及与一类自部说有补特伽罗我。对治密意者,即是四种意趣,谓如大师依于三种平等意趣,而说尔时我为胜观佛等;依于别义意趣,谓父与母是应杀等;依于别时意趣,于懈怠者说唯发愿往生即可往生极乐;依于补特伽罗意乐意趣,如为对治执著以施为足者,而毁施赞戒也。转显密意者,谓将下劣世许文字转而诠示尚未彰显之甚深义,如云“知无实为实”等。

  第二,非如实言虽同,若是主要本意所在,名为意趣;若是主要所为宗旨,名为密意。若欲广知了不了义差别,当于杰仁波切善慧名称吉祥贤所造之《辨了不了义》而作了知。

  其次于彼十地菩萨,能生尽轮回际无功用相任运成就利他之究竟智故,于彼所依说名种姓。

  辰二 次第

  此是修行分位之次第也。

  辰三 数量决定

  由此十三即能圆满希求相智士夫之一切义利证德故,于彼数量决定。

  卯二 结

  唯于十三菩萨相续法界体性,说为此中种姓,唯彼是此所说正行诸法所依之界故。此可分为十三菩萨者,谓由正行诸法之各别十三分位差别故。虽依十三不同作用等门而立,然此十三非即唯成体性各异。

  【释】

  若唯法界是能证得圣法之因故,具彼自性菩萨即是无上佛法之自性住种姓者,若尔,尔时由彼总遍住故非唯菩萨也。为释作是念之劣慧士夫之疑,此中颂曰:

  法界无差别 种性不应异

  如声闻乘等以证德次第而缘,如是为证圣法之故,由立法界而为因体之门,立以种姓之名。虽见亦可如是作答,然为易解,依于世所共称而作余答,颂曰:

  由能依法异 故说彼差别

  此显譬如从于同一陶泥所成,并由一火所烧之所依瓶等,由是能依蜂蜜及甘蔗等之器故为异。如是由能依法三乘所摄证德别异性故,而说所依别异也。

  【疏】

  丑二 断诤 分二

  寅一 诤

  寅二 答

  初中分二:

  卯一 引释

  卯二 颂

  初中分二:

  辰一 述所许宗

  辰二 举太过失

  今初,若唯有情法界是能证得圣法之因所缘性故,具彼法界自性之菩萨,即是具有大乘种姓者,且彼法性即是佛法生源自性住种姓者。

  

  辰二 举太过失

  若尔法界即是种姓者,尔时住于一切有情中故,则应安住佛之种姓;亦总遍住三种种姓补特伽罗中故,必须承许三种种姓补特伽罗皆住道位种姓,是故则应非唯菩萨方具佛之种姓也,为释作是念等云云。

  卯二 颂

  应彼三乘种姓不容各异,及三种姓有学道者皆住大乘道位种姓,彼等法界无差别故。

  寅二 答 分二

  卯一 依义而答

  卯二 文中正答

  初中分二:

  辰一 辨析

  辰二 文义

  今初,其中总于此《现观庄严论》,观待见根次第而立三乘,谓于中观上见立为大乘,唯识中见立为中乘,下之补特伽罗无我共见立为小乘。虽然,此亦不定,虽有如上三种空性正见,然亦有云“由是否速疾深悟空性等门而分三根次第亦不相违”,而于不能断除实执说为劣乘差别故。故若能证上有正见,则于《现观庄严论》不容作唯识解。

  又圣者解脱军论师,于此亦复建立声缘有证法无我者,《二万五千颂显明论》云:“此中分别及相分别,即是贪著诸法及彼之相;由无彼故,当知是为无贪之性。不成有性,即是一切法之真如性也。故作此乃显示法界性是诸圣法因故,自性住种姓即是正行所依。”说为非如执著诸法及相实有之贪所执而有之谛实空。于此举“设若法界即是种姓,则应一切有情皆住种姓,法界总于一切而安住故”之诤,安住种姓者,意谓道位种姓。彼答中云:“若缘何者能成诸圣法因,即说彼为种姓,故说此中无太过失。”盖非唯由有法性故,即为安住道位种姓;要以道缘法性而修,转成殊胜圣法因时,方安立为殊胜种姓,是其义也。

  于答“虽尔,然由法界无差别故,三乘种姓不容有异”时说:“由能依法能缘道之差别故,说种姓异。”此中所依者即所缘,能依者即能缘。于能缘中亦有声缘二乘,且缘法性须于心识成就。心识未断谛实成就,则不成就谛实为空;此若未成,则于心识不能成立法性。此复先须于一法上决定故,亦显声缘缘于内外有法,亦有证得彼之法性无谛实者。如是则于独觉亦有一类通达空性义者,故诸独觉非定全皆不能断除心之实执,以于声闻亦须分为通未通达真实义之二者故。

  若谓非诤大乘种姓不容有异,是诤不容分为十三种姓者,亦不应理,《二万五千颂显明论》云:“若曰:如云,文殊师利,如若法界是一,真如是一,实际是一者,云何于彼安立是器非器?”谓于余经说言“法界无差别故,云何观察是大乘器及与非器”,如是如前而作诘难;若作十三种姓,则不可于是否大乘之器而兴诤难故。

  造作本释此时亦与圣者相同而作,此答正文亦即是摄《二万五千颂显明论》中答无太过失之义。《二万五千颂显明论》及《大疏》二者,俱引经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而证是立法界为三乘种姓云:“彼是《金刚经》云“佛及一切彼所教法皆非有也”之能立,义谓一切大小乘中圣者补特伽罗,皆是依于现证诸法自性不成之无为胜义而建立故。”

  复次于首尾时,多依粗分补特伽罗无我而立声闻道相。如是安立者,亦是由于所摄劣乘有成不成甚深器之二种,且其后者极为众多;若已修证共通无我,则速成熟相续而成甚深道器,是故多分宣说彼道,诸余论中亦多作此二种建立,如为成熟中观见之相续而说唯识见也。虽不如中观应成派而许证得声闻见道亦必定须现证…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