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
圆满意乐加行所摄七种资粮者,擐披铠甲具足六度而修之菩萨,先修希欲一切所化远离众苦之大悲。此复若以但缘有情而欲离苦为行相者,为生缘悲;行相相同,而缘现起粗分无我空相所差别之有情,及缘现起离戏行相所差别之有情者,为法缘悲及无缘悲。许后悲心证空性者,是不善巧悲心所缘及其行相。
诸为大悲激动心意者,以行布施成办现世安乐,持戒成办后世人天增上安乐,忍辱、精进及静虑等由令安住定乐之门,成办决定唯一安乐,及以般若令住涅槃成办究竟安乐,以如是等摄受于他。
根本后得所摄四中之根本者,开示止、观及止观双运道之资粮。此复若如《大疏》所说而释其义者,《正摄法经》云:“以心等持如实了知真实。”所言等持即止,如实了知者即观。
若曰:止者安住不动,观则观察法义之慧,彼二岂非不同,云何而得双运耶?于止所缘若心已得坚固,尔时即从智慧观察而生通达真实义智光明,光明生故如祛黑暗而断诸障。若非与止同一体性,则亦不能无余断除所断现行,故止观二如眼光明而于境转,于生正智随顺而住,非如光明黑暗相违。
具足双运资粮者,即由作意相智而行利他之方便善巧资粮,及修如是根本后得之道故,而得具足智慧福德资粮;由修二种资粮故,即便具足见等诸道资粮;具足道资粮故,即得多劫不忘文义无尽之念词等陀罗尼资粮。
其中陀罗尼体性者,即是止观相应念慧,而密咒者是于因立果名。分之则有忍陀罗尼、咒陀罗尼、词及义陀罗尼。初者谓于阿(日阿)巴杂那等四十二字之义作观察已,修习所谓“阿者万法之门,以无生故”诸字真理空性义故,若生于彼不怖之定慧者,即忍陀罗尼,此于加行道时始得。第二者,若能创说彼力能灭罪等救护他人之密咒时,即得咒陀罗尼,此复加行道忍始得,其殊胜者要见道后。后二种者,谓于诸法文义长劫能持不忘,此亦得忍以上也。
能为功德所依故名地,能断相违品故名对治资粮等。
辰二 立为资粮之因
此大悲等十七种者,是能引大菩提之因位资粮,谓由此等悲等十七资粮速疾正所成就之体,能于大菩提果而作取持故。能持究竟大菩提果者,谓由证得胜义谛摄无实所缘,而修一切世俗谛摄广大大乘道次义故。若摄其义,则此十七尽摄菩萨所修一切深广道次。
辰三 数量决定
资粮正行有十七种,谓由此等十七资粮正行,是于生起一切相智离增减失之因位资粮故。
【释】
其中智资粮者,谓由内空、外空、彼二分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超越边际空、无初后际空、无弃舍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实性空、有性空、无性空、自性空、他性空之空性差别,二十种也。
于此说颂曰:
诸内外及二 空性实有法
方所涅槃道 缘所生相违
超边初无舍 本性一切法
法生等超等 具足并相违
虚空所言空 他法之体性
各各性空故 许为二十空
【疏】
寅二 别说三种资粮 分三
卯一 别说智资粮
卯二 别说地资粮
卯三 别说对治资粮
初中分三:
辰一 由所破处而分二十空性
辰二 通达彼之有境二十种智
辰三 辨智所缘为何
今初,于此颂中所说二十空者,诸内六处无有谛实,以离谛实一多之故。其余因法亦应如是配之。外之六处由因、生处及二者由根所依等谛实空者,即为外空及内外二分空。谛实空之实法谛实空者,空空。十方谛实空者大空。涅槃谛实空者胜义空。彼等是破有寂谛实成就。
缘所生之有为,及彼相违之虚空等无为谛实空者,即有为与无为空也。离断常边前后及中谛实空者,即超越边际空。初际及取舍谛实空者,即无初后际空及无弃舍空。或于后者以施等无所弃舍为空性处。
真理本性及一切众相诸法谛实空者,即本性及一切法空。法生等及超等谛实空者,即自相与不可得空。具足因缘会聚,并其相违五蕴体性谛实空者,即无实性与有性空。无为虚空及与所说自性空言谛实空者,即无性与自性空。由余作者空之空性者,谓即他法体性谛实之空,他性空也。如是二十空性处所,由其各各谛实成就之性空故,许为二十空也。
此是开广所分差别,略则前十六空摄入后之四空:以有法为空性处者摄入初二之中,以真如为空性处者摄入后二中故。若许空空以智而为空性处者,则以真如而为空性处者有三。此复为遮“诸法真实为是诸圣智见新所作耶”之念,说本性空;为遮“自之体性谛实成就耶”之念,及“为是他义作者之所作耶”之念,说后二空。
辰二 通达彼之有境二十种智
此中智资粮者,有异生地、十地及佛智所摄三种。初者谓证内、外及彼二分空之三智,于受用者、所受用与彼所依三者破除实执,立为资粮道位。《大疏》中说“以受用”者,若说以初三种为前三加行道,及以第四说为世第一法虽亦略可,然若安立前三为在资粮道位者,与其意趣即不相违。
于以世间修所成慧而证空空者,立为加行道位。现证大空与胜义空之智,能引通达法界遍行一切有法,以及通达法界为最胜义故,依次立为初地二地。证得有为空之智,通达法界为同类因之义;证得无为空之智,能引通达法界为无摄持之义,此二依次立为第三四地。由超越边际与无初后际空,能引通达法界无异相续,以及通达无染净义为空故,立为第五六地。如是由无弃舍空所引有境之智为第七地。由本性及一切法空所引有境之智为第八地。由自相及不可得空所引之智为第九地。由无实性及有性空所引有境之智为第十地。由无性、自性及他性空所引有境之智立为佛地。
最后三者,是永断尽二障习气所依,及是自然性故,立为佛地。而前十七所引诸智,由是随类断离所断现行及种子故,则安立为十地以下。如前所说大空能引通达法界遍行之义,说立彼为初地,想亦无有相违。
复次《大疏》中云:“于此何时由修一切诸法无我义故,已能通达一切法界无分自性,观待所生定解各各证得遍行义故,即将至极明了生起现证一切诸法无性之智,尔时由已正入菩萨无过地故,当证见道。”
此所说义,谓说“法界无分”者,是说非如青黄于现识中别别显现异分行相,非说于分别中不容相等异分差别,以尽所有彼诸有法皆有彼等分故。有学圣根本智亦无少分现不现证有情法性与佛法性差别,是故于佛法性亦能领受而引定解。
此中说依次第生起定解者,是以十地根本等持次第断除二障种子,由此而于后得生起缘起如幻种种差别之定解大小差异不同之义,亦即后得缘起幻现之颠倒显现渐趣微弱也。
辰三 辨智所缘为何
略说《大疏》中云“又此无分别智所缘为何”等之义者,分五:
巳一 举两宗义
巳二 成立后宗应理
巳三 于彼断他诤难
巳四 破其后宗
巳五 不说余智差别之因
今初,诸唯识论师曰:许依他起能所异体空谛实成就之真如,而为圣根本智所量。余宗则许彼为通达一切诸法谛实性空。今此后宗应理。
巳二 成立后宗应理
若彼为识,则凡是其所知决定为谛实空,喻如显现梦中象马,而此无分别智亦是识也。此语是自性因。《定量论》云:“若所缘非现,不成见境义。”谓若彼所缘境不可得者,则亦不能通达彼境,故非宗法不成。不见同品故非相违。当于“无迹无去生”时破有谛实成就之所知故,亦非不定。
巳三 于彼断他诤难
于此唯识师云:若尔,彼一切法谛实空者,亦应为谛实空,是所缘故,喻如二月。若承许则应一切法谛实成就,以汝许为真理之一切法谛实空,彼亦谛实空故。
无过。如于所杀天授,而彼能杀祠授为杀天授之分;若杀彼故天授还生为应理者,则彼能杀即非杀彼所杀之分,是故天授不复还生。如是汝所许为损减边之一切法谛实空,如能杀者,已用破除谛实空谛实成就之理破除谛实空谛实成就之增益边故,应不复须更许所破一切法谛实成就,以彼谛实成就与谛实空之能遍,毕竟非有同体之分故。
复次若云:凡是胜义谛者,须于胜义成就,名言中有则成相违。如是出过不应道理,根本智之所缘胜义成就不应理故。彼应尔者,盖彼是以名言现量所成之虚妄如幻有法为所依之究竟所缘故,又彼谛实成就以虚妄性为所依者成相违故。
巳四 破其后宗
若许空性谛实成就为所缘者,如是则应无分别智与能所取异体空,或为一体或为异体二者随一,以空性亦谛实成就故必须许为实有法故。若许,则于异体亦须承许与依他起为异体故,彼智即成以与依他起性毫无系属之独立空性而为行境,故应不能断除依他起上之颠倒增益。若是一体,则彼空性应成有为。若许,则缘彼而修即应不能断诸障种矣!
彼等有许圣根本智亲证缘起虚妄如幻而为论师所许者,此则表明于中观应成自续任何一宗皆未善习,倒说论师所许意趣,而自亦复不知建立将护宗见也。
巳五 不说余智差别之因
此中未说其余大圆镜智等差别者,唯欲宣说亲缘空性智资粮之种类差别总名数故,及余智类差别无边,将于此时现观正义生决定解成障碍故。
诸唯识师虽许空性谛实成就,但与有人许胜义谛为不观待断除所破之实有常法者,当知犹如须弥之于芥子、虚空之于手掌,有大差别。广则应于《大乘宝性论疏》所说而为了知。
卯二 别说地资粮 分二
辰一 总义
辰二 支分义
初中分五:
巳一 体性
巳二 差别
巳三 别法
巳四 登地之理
巳五 名义
今初,即彼现缘真如之根本无分别智,为大悲等周遍摄持,说名为地,由能为诸功德作所依处犹如大地,故作是说。
巳二 差别
由彼遣除所断功能等分,其中各各次第所分先后次第故,有十地也。
巳三 别法 分二
午一 自体差别
午二 所断差别
今初,初地于一刹那能見百佛,了知彼等为作加持,入百三昧,震动百世界,复能往游,照百世界,成熟百有情,能住百劫,及入彼…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