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者,当知即是菩萨第十地也。
依住彼地之菩萨,经中有云“于第十地菩萨唯应称之为佛,然非正等觉”故。《宝性论》云:“菩萨此理者,后得与诸佛,正解脱有情,于世间平等。”谓作利他已灭粗分功用,唯于一切有情事业随转与佛等故,称之为佛。以未断尽无明习气地、从相戏论所生无漏之业、意自性身及不思议变易生死故,未获究竟常乐我净法身,以是不应称为圆满大觉。言誓愿者,已得殊胜十种自在,若欲现证法身即得自在转也。
【释】
于对治资粮,有此颂曰:
见修诸道中 所能取分别
由灭除彼故 说八种对治
所取分别中,以唯杂染法及对治品为所依者二;能取分别中,以实有补特伽罗及假有士夫为所依之二,各各于见道与修道中断故,由应灭除八种所取能取分别故,依二谛相而现证之相违品差别故,唯是二道分位差别,对治有八种也。
【疏】
卯三 别说对治资粮 分三
辰一 承接
辰二 颂
辰三 释
今初,谓“于对治”等也。
辰二 颂
谓于大乘见修诸道之中,有八种对治,由所灭除所断所取能取八种分别之数量而有八种故。经云:“须菩提,若作是语,彼乘从何而能出生?彼由不可得理当从三界出生,及由不二之理能成一切相智安乐住处。”
辰三 释
唯是大乘见修二道除遣所断功能之分位差别,有八种对治,由所断相违品之差别而有八故。于相违品分之有八,由应灭除八种分别俱生所摄所取能取分别故。
见断修断对治,经中开示当知应依二谛之相而作现证,能出离出离处许为世俗,依世俗谛而说见断能取所取对治;于胜义中破彼,依胜义谛而说应知修断能取所取对治故。
由相违品之差别故,对治可分八种,所谓“所取分别”等之二种所取分别,及二种能取分别之分别种子与俱生种子,各各如次于见道与修道中断故。
【释】
如是已集资粮,定出生故,第四出生正行,颂曰:
所为及平等 利有情无用
超二边出生 证得相出生
一切相智性 道有境出生
当知此八种 是出生正行
谓如所说所为,一切法平等性,恒常不断作有情利,无相而作一切性故任运成就,体即远离断常之分位差别,证得一切三乘之义,如所说之一切相智性,彼殊胜道。较如是等所出生体更为超胜之余法无故,一切不可得性故,是八种出生。是故出生正行者,为八种也。
【疏】
丑四 决定无疑能引相智出生正行 分三
寅一 承接
寅二 颂
寅三 释
今初,如是已由广大意乐加行积集援军资粮,决定出生一切相智故等云云。
寅二 颂
当知此八种出生体性,是所修习出生正行,应由所出生处所为等总别八种之门而了知故。经云:“世尊,所言此大乘者,是由映蔽天、人及与非天世间而能出生。”
寅三 释
出生正行者,为八种也,通达一切所出生处胜义不可得性之所差别,及于名言定为八种所应出生故。定为八种所出生处者,谓有八种,且较如是彼等所出生体更为超胜之余法无故。
八种为何?谓如所说三大所为,大译师说为修行别法。
见一切法于谛实空其性平等而为差别,等了一切有情之苦皆为应除之大悲者,为心大。由加行门恒常不断广作无边有情义利。于此差别,如《宝性论》云:“帝释鼓云梵。”等。无分别与功用相而作一切性故任运成就利他。此三者为心大差别。
已断有寂边故,体即远离断常之分位差别,得尽所断。由尽所断故能证得一切三乘所证之义。此二者为断大差别。
现证如其所说发心等十法之一切相智。彼之殊胜道金刚喻定所摄。共为八种,当知其后二者是证大差别。若殊胜道作第八地以上者,则出生正行当知亦是从彼开始而有。
【释】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第一品释。
【疏】
庚三 总摄品义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释心要庄严疏》第一品释。
此时《大疏》云:“所谓随属如来所修性故,唯是正行体性一切相智性发心等性,此中已由因果体性之门再再反复宣说故,即是此论章节者,明了显示以境而表有境之理。所希求之相智者,从初发心已,即便次第现前领受廿二发心,如是亦复次第现前领受四种正行,如是即是安住十法现行体性。于此而以能表相智十法再再反复宣说也。”
以此亦愿圣教大宝,由一切门于一切处弘扬增广,长久驻世!
释迦教下比丘 释宗根
于公元2007年4月24日初稿译竟,5月6日晚初次校毕
以此功德特别回向
闻思修德如初生月更复展转增长,一切有情如我皆得共享佛法甘露妙味!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
贾曹达玛仁钦 著
第二品释
【释】
若无遍知道智性者,即无通达一切相智性故,道智。
己二 说趣彼道之道智
如是已说所得之果一切相智性,第二当说趣彼相智之道智也。
此中分三
庚一 举释承接 庚二 宣说以十一法而表道智 庚三 结品名
今初,现证获得一切相智性者,若无圆满修习及遍了知趣彼之道智,则无能得相智,故如前说彼等之中,唯引为因而说道智。
《大疏》云:“若如是者,则极喜等诸地亦于彼中说故,即是宣说菩萨见等诸道。何故说耶?今当说之。观待无余了达因果诸法,而称一切相智属诸如来,诸佛子等之道非彼所说。为释此疑,即于彼中唯引其因而别建立,以诸菩萨见等诸道为体性之道智性也。”
其义者,前虽亦说道智所摄见修诸道,若为开示现证十法即是所求相智,即便念云:虽彼相智现前照了一切诸法,而于得彼则唯修真实义即可,不须圆满修习三乘诸道。又复即便皈依三宝,亦念为得相智,修于轮回心厌出离者,于诸声闻独觉可称为美;然诸菩萨须入轮回而行利他则不如是。为破此等于相智道所起邪见,为令了知若欲获得相智,则于此等三道圆满修习,可入了知趣相智道之数,否则从少分道亦唯出生少分之果,故于前说十法之中唯别分出其因独为一品。当今亦即如此,口便说修大乘之道,而于共道法数亦不了知故。
论式者,相智之后而说道智,有其因相,为令了知于获得彼必须修习圆满道故。
【释】
颂曰:调伏诸天故 放光令隐暗 境决定普遍 本性及事业
庚二 宣说以十一法而表道智 分二 辛一 道智支分 辛二 道智自性
初中分二 壬一 颂 壬二 释
今初,为摧欲色诸天我慢,令成堪能发心器故,如来自性光明令诸天光成隐暗者,有其所为,为令了知生起发心及与道智,必须灭除于增上义不作希求之我慢故。经云:“于如来之自性光明之中,诸天异熟业力所生光明不复照耀,不复朗然,唯有如来光明炽盛。”及云:“尊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何为菩萨摩诃萨之般若波罗密多耶?”
道智所依之境是决定者,谓于善巧圆满修习三道之道,决定须以先为三种种姓而希证得佛位为所依故。经云:“然若彼等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则于彼等亦当随喜。”
亦非唯除菩萨余皆不容生起道智,一切有情普遍皆有如来种姓故。于此经云:“若有天子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彼等亦当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有已入真实无过地者,彼等无力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彼等轮回结生相续皆已断故。”其义谓已进入无过地者,即是声闻之见道者;彼于轮回不以悲愿增上受生,及特灭除惑业生故,已断轮回生死相续。
此中说彼之所为者,为令声闻不定种姓趣入大乘,及已入者而随摄受故。于此《大疏》举龙树怙主及其随行宣说究竟一乘者,许于此经为密意说;无著论师及其随行宣说究竟三乘者,许此经为如实言之二宗者,意许无著论师开辟唯识车轨,非许无著论师本人为唯识宗,以无著论师于《宝性论释义》中成立究竟一乘,及空性见亦与《摄大乘论》、《五地部论》等所说不同,明显解释为中观宗,如是论师亦许是为圣者无著意趣故。
道智自性胜声闻道,以是不以断惑为主而为成办利他支分之自性故。经云:“我不说于彼等善根之分能为障碍。”
又其作用亦较声闻超胜,以于非时不证真实边际,及以成熟解脱无边有情为业用故。经云:“当获较诸超胜之法更为超胜之法。”
【释】
为成堪能生起道智性故,如来自性光明令诸天等异熟光明成隐暗者,为令了知唯于已灭我慢之相续中生起证德故作。是故论中是诠所依。
壬二 释 分五 癸一 离障所依 癸二 俱有缘 癸三 开示种姓普遍
癸四 道智自性 癸五 作用
今初,如来自性光明令诸天等有漏异熟业之光明成隐暗者,有其所为,为灭现行我慢,令成堪能生起发心及与道智性故,亦为令知此后发心及与道智,亦唯于已灭除现行我慢之相续中始生起故。经文是说生起发心与道智之所依,以是开示彼等唯于已灭我慢之相续中而生起故。
【释】
此复唯是已发菩提心者故,彼境决定。
癸二 俱有缘
又道智者,彼正生起所依之境各各决定,以能不为余道所障而生彼之补特伽罗,唯是已发菩提心者故。此复是许修习现了三种种姓道者,即是为作三种种姓义利;显然由其义利除正等觉余无能故,先希证得佛位次修彼之方便三道,以若不如是者,则显是不善巧如何修道差别故。如是开示初发业者若欲速疾获得一切相智应当了知三种道故,即知道智所依必须发心。
【释】
宗说三乘建立是密意说而非真实,是故一切众生毕竟皆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已离贪及彼相违诸瑜伽师,为得佛位应当修习道智性故,于彼普遍。
癸三 开示种姓普遍 分二 子一 文义 子二 辨析
今初,已于三界离贪之声缘罗汉,及彼相违尚未离贪诸瑜伽师,种姓于彼亦皆普遍,为得佛位应当修习道智性故。应如是者,由以一切有情众生毕竟皆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如是亦以龙树无著大车宗说,究竟三乘建立是密意说,而非真实了义如实言故。
子二 辨析 分四 丑一 成立…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