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P29

  ..续本文上一页究竟一乘  丑二 举余许三乘宗

  丑三 辨于轮回有边无边 丑四 辨声缘由何而入大乘之道

  今初,教证者,《楞伽经》云:“大慧,诸声闻乘非以声闻乘而得解脱,彼等究竟皆是大乘。”《法华经》云:“大仙说三乘,导师方便力,唯一乘无二,暂息说三乘。”《吉祥鬘经》云:“此之所谓般涅槃者,是诸如来方便。”又经云:“文殊师利,如来若于一类教以大乘,一类而教声缘乘者,是则如来心未清净,亦有耽执过失,复是大悲微弱,有别异想,亦复于法师拳悭吝。”说由五种因相,安立三种种姓而于诸佛所得果位故。

  理证者,谓于一切有情无有差别皆具远离一切谛实戏论之自性清净法界,于彼自体不同差别少分亦无;其中即彼颠倒邪执一切烦恼根本执著蕴等实有之实执,如于盘绳执著为蛇,本非坚固而于心续忽尔生起,若依对治皆容远离。是故若诸有情悉可离垢,则诸声闻独觉罗汉从寂灭界起已,彼等相续之所知障亦无不容断者,及佛亦无弃舍宣说断彼方便事业者故。

  复次如下当说破除余边之诸正理。

  若尔,则与说有究竟三乘者相违矣!无过。譬如商主权巧方便,为欲抚慰长途疲苦众人,化作一城令止息已,次更将导令至宝洲。如是轮回道路疲苦,不欲初即趣入大乘道者,为暂止息而说如化城之二种涅槃,此是如来善巧方便。而对一类大乘种姓所化,《解深密经》等中宣说究竟三乘者,是对暂时不容为说甚深法义之所化机,所作不了义之密意之教。其意趣者,谓于暂时不同胜解、不同诸界者须由各各乘道而作引导。其所为者,谓不破除色与能取异体空谛实成就,是为随顺摄受应以大乘道而作引导之种姓故。执如实言之妨难者,即诸成立一切诸法谛实空之正理,及于如下破除余边之诸正理。

  丑二 举余许三乘宗

  而诸唯识论师,则依《解深密经》为如实言而作究竟三乘。如是而作之因者,亦是依他、圆成二者谛实成就,有情相续一类可由各各乘道而作引导之无漏种子各各决定种姓,亦于胜义各各种姓决定;虽以暂时因缘容可略转胜解意乐,然由胜义体性各各决定故,则于究竟,乘亦三种各各决定也。

  若于此宗,说有毕竟不能般涅槃者亦为自宗,而说究竟一乘亦非如言而许,为不了义。其意趣者,谓于三乘法界,犹如虚空无有差别;及诸三乘补特伽罗皆同证得无我;同得断尽苦集之解脱;声闻不定种姓入大乘已亦能成佛,此二各别种姓亦复同入一道;如来从初行菩萨行;及有一类定性声闻暂行菩萨行已,而终弃舍获证涅槃,如如来念“我由往昔行菩萨行而得成佛”,于彼亦由佛力念云“我由往昔行菩萨行,当能成佛”,于须臾间得此相同意乐;及化声闻为诸所化多次示现以声闻乘而般涅槃之理,谓依如是七种意趣,密意说言究竟唯有一乘也。

  所为谓即为引声闻不定种姓入于大乘,及为摄受大乘不定种姓不堕余乘故。依言而执之妨难者,教谓《解深密经》等,理谓依他起性与圆成实谛实成就等诸正理。

  丑三 辨于轮回有边无边

  如是当问:若诸有情皆可成佛,则于最后之佛,仅须于少有情而作利益,故其利他即成微少,亦当无有圆满福德资粮;一切有情成佛之时,即一有情之利亦不作故,利他相续当成断绝,而当堕于寂灭边矣。若诸有情不容成佛,则诸正等觉佛欲将一切有情安置于自所得之位,乃至轮回未空之间示现十二事业转诸*轮即成无果;又仅希求息灭一切有情轮回痛苦者,则于大乘大悲性相亦非圆满;如若世尊不置一切有情于自所得之位者,即与说有于法拳吝等之五种妨难相违;若于一切有情能得息灭轮回痛苦,则已善成究竟一乘,亦即无难成立皆能成佛;若有有情解脱亦不能得者,则与圣者论师已由教理成立彼非如言所许乃密意说相违。故其究竟云何必须宣说,及若一切有情能得成佛者,则说轮回无边即不应理也。

  此中分二:寅一 破他宗 寅二 立自宗

  今初,或曰:且置一切有情决定成佛,即稍容许成佛亦复不能成立,以于成立堪能生果,必须以因资粮完全具足为因;而若一切有情具足成佛因位资粮者,则应无有尚未趣入解脱道之有情矣。由此因缘,故无所谓“此前有诸有情轮回流转,此后则无”之轮回穷尽边际。成立究竟一乘之义者,亦是一切入道有情皆当成佛之义。

  此说显非正理所成宗义:若具因资粮者决定堪能生果,是说正理者之意趣;若是堪能生果,则决定为具因资粮,非其意趣,以与正理相违故。此复从青稞种虽具堪能生青稞苗,然其资粮并不全备故。

  复次,声闻诸圣堪不堪能成佛?若如初者,应已具足成佛因位资粮。若许,则应已入大乘之道。前后二宗之因及周遍性皆已承许,后者宗法亦已承许,则一切有情不容入道之宗即坏。若如第二,则亲相违,且与究竟一乘相违。又极显然承许“如若一切有情当成佛者,即须承许容皆成佛”也。

  复有余曰:轮回无有后边之理者如是。一切有情虽当成佛,然不容许一切有情悉皆成佛,若许“一切有情当成佛者,一切有情决定可皆成佛”者,则应一切实物容可有坏,一切实物皆当坏故。如是宣说毫无正量与所许宗法可言之似破。此复若承许者有何过失?若谓一切实物容可坏者,则应一切实物皆可容无矣!此则极为承许,以若一切实物不容无者,则须承许实物不容为无故。

  若曰:应于此前而有实物,此后即无实物,以于一切实物容可坏故。其义若为“应于今后不容有物”之义者,若尔应能成立“此前而有青色,此后即无青色”,青色容可坏故。若因不成,应成常物,以从自因生已不容坏故。一切实物不容坏者,彼亦当有此太过失。

  于说“应一切有情容皆成佛,当成佛故”时,有出过云“一切有情决定已死,一切有情皆当死故”者,是显自慧极其粗陋。前论式中有说“一切有情决定皆已成佛”耶?当善了知是说“应一切有情容皆成佛”!

  说言“一切有情皆当成佛,然非决定皆可成佛”者,显是不知正理之相。汝心念云“一切有情皆当成佛”之决定知,是否由汝自相续量而来?若是,则应一切有情决定皆可成佛,以彼“一切有情皆当成佛”是由量力决定故。若曰“此不决定,虽以量力决定,然于其义不决定故”者,则应汝心念云“一切有情皆当成佛”之决定知,是于自耽著境错乱之颠倒识,以于汝心虽决定念“皆当成佛”,而其实际于“能成佛”少分亦无决定义故。

  若曰:火能生烟虽由量成,然非决定能生,若如是则不容有违缘障碍故,《释量论》云:“于果不决定,容有障碍故。”如是若能决定皆可成佛,则于成佛即不容有违缘障碍故。

  此中喻、义二俱不成。其中喻者,若由量力决定火能生烟者,则与不能决定能生相违;若未以量决定,而云“我此宗义未由量成而立之宗,于其建立皆无真能立因”者,唯是显示自己至极愚蠢而已。复次,应诸声闻圣者非定成佛,以于成佛容有违缘障碍故,已许决定。若许,则与自身亦许决定究竟一乘相违。《释量论》中彼文之义亦非如是,于彼疏中已广说讫。若非如是如汝许者,则应非定有瓶,以于有瓶容有违缘障碍故。故于生起虽容违缘障碍,然与无法令彼不生有何相违!?

  若如第二,汝心念云“一切有情皆当成佛”之决定知,非由汝自相续量力而来者,则汝立宗云“一切有情皆当成佛”应不应理,及汝念云“皆当成佛”之已决智应非如理而转,以彼“皆当成佛”未由汝自相续之量所成立故。若不决定,即成谤言“无有不现见不可得真因也”;如是于余真因其理亦同,即须承许“于其一切不现见义,任何能立皆无”。是故,具慧智者与愚昧者之差别者,在于是否了知于自所许宗义能善安立以量成立之理也。

  若以量成“一切有情皆当成佛”已,而于“皆当成佛”非决定有者,则“量所缘得”即非决定为“有”之性相,而云“是决定有皆当成佛,而非决定皆当成佛”更有何非理处?若就一切有情本有之理,于成不成佛决不决定?若如后者,即违所许。若如第一而决定不能成佛者,则违所许;若决定能成佛者,则违不定成佛也。若于有情本有理中任何亦不决定者,则汝所作决断“皆当成佛”即不相关。

  无力分别无垢正理路  圣言现为教授教授无

  扬言解释诸佛密意趣  于佛圣教舍置反端严

  寅二 立自宗

  如前所说,承许成佛而不承许必定成佛者,与理相违,业已说讫。说云“一切有情不能成佛”者,彼亦不堪正理观察,一切有情之心若非自性清净者,即须承许于所知界容有谛实成就之法,则于一切法谛实空量不成故,即无建立胜义谛矣。若心自性清净量所成者,则依此理即可成立心之实执及其习气之垢是堪远离忽尔之性,否则须如苦行外道承许垢染为心本性矣。

  若曰:虽量成立堪能离垢,然未成立能灭垢染对治容于相续生起。为计无有能灭彼诸有情相续垢染方便故耶?或计虽有方便,谁亦无有知者故耶?或虽有彼,然任何时毕竟不能生起于彼方便之希求故耶?或虽容生,然彼了知方便之补特伽罗,定无悲心为说彼方便故耶?或虽宣说,定无入彼方便而作修习故耶?

  初不应理,以由修习通达无我之慧,一切垢染即能尽故。

  第二亦不应理,为利有情而修方便通达无我之慧已到究竟之大师,理善成立故。

  第三亦不应理,若依诸佛劝励于增上生未生希求之有情定非有故;及虽暂时于决定胜未生希求,然诸有情皆具二种佛性故;欲立一切有情皆住佛位之大悲无退减故,终有一时当生希求厌患轮回及涅槃故;依于三种观察清净之教而为真因,于此亦可成立也。

  第四亦不应理,若彼有情自分生起希求之时,诸佛世尊视一切有情犹如独子之大悲无有退减,终不弃舍说法事业故。

  第五亦不应理,《宝性论颂释》等皆已善成立,终有一时种姓觉悟因缘具足,种姓即能觉悟故。

  是故若已承许定无不堪成佛之补特伽罗,则莫更许并非一切有情皆能成佛,或虽能成非决定成也。如谓“若尔则应一切有情容皆成佛,当成佛故”者,则唯承许。若复难以“应…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