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P31

  ..续本文上一页故。经云:“应与相智作意相应,以不可得理而于无明乃至老死、苦蕴灭,作意无我、寂灭、远离、空、无相、无愿、无有作行。”第二相由体性,余以异门而说。

  出离为相之离者,是空、无相、无愿、无作行相,如其次第,是于如何出离之体性、因、果三者远离谛实成就之断,及于谁作出离之功用作行远离谛实成就之断故。

  寅三 道谛行相

  现证道谛行相无我之慧者,是道、如、行、出相,如其次第以是直趣涅槃之道故,是正对治烦恼种子之正理故,以是现证心之真实之道故,及是永尽诸苦之道故。依次经云:“应与相智作意相应,以不可得理而修念住乃至佛不共法。”及云:“而行布施波罗蜜多。”及云:“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法与诸法相合。”及云:“憍尸迦,彼遍回向之心,彼非是心。”

  丑二 于彼如何了知之理

  前说彼等所了之道,乃是诸声闻道,菩萨皆当于彼如是而遍了知。云何而了?谓由发心、回向、体性不可得慧摄持之门。从何了知?谓于宣说相智因资粮之道相智品。

  【释】

  了知四谛者,是以通达顺抉择分为先故,宣说道已顺抉择分。颂曰:

  圣声闻道中 由色等空故 空无别为暖 由彼无所得

  许为至顶位 忍位于色等 破住常等理 依于十地等

  由广说无住 即名第一法 由佛以现智 不见诸法故

  色等诸蕴各自体性空故,诸空性等互无别异,色等如前无有可得,如是色等非常亦非无常,破以有可得心而住。何以故?如来自成正等菩提以来不见诸法,谓量士夫以不可得因之理,如所广说不住极喜地等,由彼等相依次于谛所缘而生顺抉择分。

  癸二 其因顺抉择分 分三 子一 承接 子二 颂 子三 释

  今初,初以现量了知四谛者,是以通达其因顺抉择分等云云。

  子二 颂

  现量了知圣者声闻道者,须以其因顺抉择分为先。即于通达无常等十六之总义,初以通达空性总义之慧而摄持者为煖,彼增长者为顶,获得破除常无常等实执之忍所摄持者为忍,及以通达能取于十地等无实所住之慧所摄持者即为世第一法。依次经云:“憍尸迦,色以色空。”及云:“菩萨勿以有所得心而住于色。”及云:“勿以有所得心住于所谓色常。”及云:“复次,菩萨勿以有所得心住于初地。”

  何故所住不谛实耶?以佛现量了知诸法,若有谛实成就之所住者即须能见而不见故。

  此时《大疏》对于一类声闻部众,于所示现殊胜化身般涅槃理,许彼是以色心相续断灭之理而般涅槃者,开示众多教理妨难。谓若是无不具备安住之因者,则彼定非相续断灭性者,喻如圆满具备火与薪等具力住因之烟等,而佛世尊亦是无不具备住因者也。举如是因成立彼之宗法,若于世尊不具安住之因者,为是利益有情之功能已尽故耶?抑是已离大悲心故?或于住寿自在已退失故?或其命根住世功能力用已尽故?或由所化有情无故耶?而由彼等任一皆不应理之门广宣正理,恐文繁多今不广说。

  子三 释

  色等诸蕴及其空性,于胜义中互无别异,于胜义中各自体性空故。色等胜义中无,如前若有谛实即应可得而无所得故。如是破以有可得心而住色等,由以胜义成就之理非常亦非无常故。于极喜地等无实所住,何因缘故耶?若有谛实如来即应能见,而如来自成就正等菩提以来,不见十地等诸法为胜义所住故。谓量士夫以此不可得因之正理,而由经中广说无住等诸行相,依次缘谛所缘而修故,当生四种顺抉择分。

  此中正所说者,是证空性之加行道。了知声闻道之因抉择分者,间接显示即是缘十六相之世间修所成慧。若尔,此正说者即与初品之加行道相重复矣!无过,所为有不同故。此复前者是为通达超胜声闻加行道故,此则是为了知当以通达十六行相空性之慧摄持而修故。

  壬二 了知独觉道之自性 分二 癸一 总义 癸二 支分义

  今初,种姓差别烦恼微薄故,不喜愦闹爱乐独居,观待菩萨悲心小故不行广大利他事业,成就中根许无俦侣自证菩提。

  学道之理者,一类独觉于异生时,百劫之中承事诸佛积集资粮,次后于得见道生中证得阿罗汉果,亦有不定时中积集资粮者。又有师前圆满生起顺抉择分以下,于后生起见道,再于次生证得阿罗汉果。生起圣道有观不观待师之二种,而于证得罗汉生中,定不观待于师而证菩提,否则彼即成声闻故。广于余处应知。

  【释】

  声闻道后理应宣说独觉之道。若念较诸声闻彼等如何超胜,何以彼等之道别别而有?为释如是之疑故,暂说成立其超胜性。颂曰:

  自觉自证故 亦不依他教 是故当宣说 麟喻智甚深

  癸二 支分义 分三 子一 所依差别 子二 如何了知彼道之理

  子三 说彼之因顺抉择分

  初中分二 丑一 正说别法 丑二 断诤

  初中分三 寅一 承接 寅二 颂 寅三 释

  今初,若顺论体,理应于声闻道之后无间即说独觉之道,而此暂说成立其超胜性。若念:若较声闻之道无差别者,别别而说不应道理;若有差别,则彼等道较诸声闻如何超胜,以何因缘彼等之道别别而有耶?为释如是之疑故。

  寅二 颂

  自觉之阿罗汉,最后有时不须他教,以彼生中不观待师而自证得菩提故。经云:“又彼众中有天子而作是念,若诸药叉语等所说彼等,当能了知;而今圣者须菩提所说彼等般若波罗蜜多,则不能知。”“亦”字表亦决定不以音声为他说法。

  彼麟喻智,较诸声闻当说是甚深证,以非如彼声闻,由说法声之果相不能了达,而以示现身表诸法即能具足甚深证达故。经云:“此等天子而作是念,呜呼长老须菩提,开显般若波罗蜜多,宣说甚深最极甚深,宣说微细最极微细。”

  如下所说之道菩萨虽亦修之,想与此中宣说独觉自相续中之果亦不相违。菩萨修习通达所取无自性之道者,是为摄受独觉种姓,作为通达趣行彼道及于彼果作证道理次第支分而说。

  【释】

  教云:“诸声闻者观待他教能证自果菩提,于他亦以言诠说法令他入于善法也。”诸独觉者,往昔已行听闻等故,不赖他教而自即能现证自果菩提,故谓彼等不须佛等开示,即是一超胜性。

  若诸声闻宣说声诠诸法而令听者通达说者心行,彼诸独觉以自所得智等威力,为他显示无声之法,能令彼等趣入十善等者,故不能达彼等智性,即是第二超胜。

  寅三 释 分二 卯一 趣道差别 卯二 说法差别

  今初,彼等独觉最后有时,不须佛等开示菩提,以彼生中不待他教而自即能现证自果菩提故。能如是者,谓诸独觉往昔已行听闻发愿等道之因,而能如是故。此则是一超胜声闻之性,以如教云“诸声闻者于最后有观待他教能证自果菩提,于他所化亦以言诠说法令他趣入善法”,安住如是性故。

  卯二 说法差别

  由语果相不能了达彼等独觉之智性者,是由说法之理而较声闻之第二超胜,彼诸独觉以自所得智之威力与愿等力,为他显示无声之法,能令彼等趣入十善,通达无我等故。此因决定,以是观待声闻由宣声诠诸法而令听者了达说者心行慧力故。

  【释】

  复次,为释念云“云何而以无声说法”之疑,颂曰:

  若谁于何义 欲闻如何说 于彼彼彼义 无声如是现

  未作观寻、伺察则不能言,故言诠者是为散乱,彼亦恼乱相续故,菩萨如是发愿:“愿成佛后,虽无言诠亦能说法。”与佛同故。于其独觉位时亦由愿等力故,虽无有声,若谁于何之义欲闻如何之相,即于彼彼心中以如是相而现彼义,故名无声说法。说法音声之义,谓即是于听者心中极令生起建立所说之法也。

  丑二 断诤 分三 寅一 承接 寅二 颂 寅三 释

  今初,又于诤论之中更生余诤论故,复次等云云。

  寅二 颂

  若谁所化于何应通达义,欲闻如何如何之相而说,虽无音声,即于彼彼如是而现彼彼之义。独觉无声亦能说法者无有相违,以虽无声亦能随其所化令生证达故。

  寅三 释

  当言无声说法无有相违,谓若说法音声之所为义,即是于听闻者心中极令生起建立通达如是所说之法者,则于独觉无声说法亦有彼故。盖即于其独觉位时由昔愿等力故,虽无说法之声,若谁所化于何增上定胜之义,欲闻如何如何之相而说,即于彼彼所化心中以如是相而现彼彼义故。其因谓菩萨如是发愿:“愿成佛后,虽无言诠亦能说法。”独觉昔亦如是发愿而与佛同故。

  独觉如是发愿之因者,谓宣言辞于三摩地将成散乱,彼亦恼乱三摩地之相续故。其因谓于体性未作观寻,于其差别未作伺察者,则不能说言辞故。与佛相同之义,谓菩萨成就往昔所发之愿,念云“惟愿成佛之时,虽不观待言诠亦能于其所化相续引生证达”,唯就彼分相同,非即佛之说法无声而说也。

  复次,乃诸独觉多分如是而住,非诸独觉不能说法,以于《毗奈耶》中说有音声说法故,及《明炬论》说“主要以身表说法”故。多分如是而住之因,盖亦由佛能不观待寻伺而以音声说法,独觉不能如是,故说若俱音声说法即当恼乱相续。

  有许语音说法与身表说法,于达心行无差别者不应道理,以身示现神变,彼诸所化唯能通达神变相应诸法,不能通达无我证德相应诸法故,而由语表果相则能通达故。如若定须观待作意“当现神变”之等起者,则不以语音说法之因即成似因,故不观待如是等起即能示现神变。由见彼故,即能于彼所化相续生起增上定胜证德者,是愿果故。自宗少分不能安立说法之义,唯破以身表说法者,全不应理。

  【释】

  如是已说超胜,唯是彼诸超胜之道成超胜故,正说独觉之道。颂曰:

  远所取分别 未离能取故 当知由所依 摄为麟喻道

  子二 如何了知彼道之理 分三 丑一 承接 丑二 颂 丑三 释

  今初,如是已说超胜声闻等云云。正说者,是诸菩萨正所了知之道。

  丑二 颂 分二 寅一 文义 寅二 辨析

  今初,当知麟喻之道,由具三种别法而正摄之,以能断除色等外境所取分别故,及不能断缘色识等能取之实执故,及由种姓所依差别而了知故。此复菩萨是以发心、回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