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P39

  ..续本文上一页相之声二种,具二现理而缘之识不生,以是最初现证胜义中于涅槃无有永出与非永出性所差别之智故。义谓于彼现证胜义观照之中,不如言诠而现,而为二现湮灭。

  依次经云:“须菩提,若宣说此大宝般若波罗蜜多者,当遍解脱地狱。”及云:“须菩提,于此般若波罗蜜多者,若法生、灭、染、净、取、舍皆无。”及云:“须菩提,于此大宝般若波罗蜜多,任以何法皆无能染。”及云:“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若能如是不作分别,如是而不可得,如是亦不旁骛者,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释】

  彼等具有如是行相之一切智性之诸刹那者,即是诸菩萨之见道。诸声闻等与彼相违所修之无常等诸相者,是于一切智性之见道也。声闻道者,是诸菩萨所遍了知然非所应证故,修道未说。

  卯二 总摄开示

  具有如是行相之一切智性之忍智诸刹那者,即是诸菩萨之见道,以是彼之谛现观故。

  寅二 间接所说之见道

  诸声闻等与彼具离戏相相违,由初现证无常、苦等诸相之所修者,是于一切智性时间接所说之所超见道,以是如是之谛现观故。此是总摄声闻自相续中之见道,与菩萨相续所修智见观已所超之见道二者,而作开示。

  寅三 不说修道之因 分二 卯一 文义 卯二 辨析

  今初,最初现证无常等十六已,由更于彼殷重修习之门而作修习之菩萨相续中之修道者,此中未说。彼所为者,谓于菩萨所应作证之现观中,非是菩萨所应作证之现观故。应尔,以具无常等十六行相之声闻道者,唯是菩萨智见观已所遍了知,及以智见观已所超者故。后者特从见道分出。

  卯二 辨析

  《大疏》云:“何故不如宣说道智,亦于一切智性别说修道耶?以说声闻独觉之诸盛事,唯是菩萨智见观已所超,非是所应作证者故,而未于诸菩萨作宣说也。而于声闻等者,亦由如其所见之义,亦即再再作证之修道故,此易解故未说。诸菩萨之顺抉择分者,当知即是如前所说。于声闻等,其以无常等相而缘四谛者,即是有漏修自性之煗等极显然故未说,当如是持。”义谓与此能超见道同类之加行道者,当于初品所说而知;而与所超见道同类之修道者,虽须为诸声缘开示,然由易解此时未说。

  此时有将此文当作不说声闻相续中之修道依据者毫不相关,《二万五千颂显明释》说“以于一切智性无修道故”,说于声闻圣者相续无殷重修具无常等相之修道不应理故。否则此中间接所说之见道亦成唯是声缘相续所有,此不应理,以说是由菩萨相续中之瑜伽现量智见所观,及观已所超之现观故。

  又有作为不说菩萨相续中具离戏相修道之依据者,则更不相关。由本论中直接所举之因即可明了,且无念云“何故此中不说菩萨所应作证现观之修道耶”之因故。若谓不成,如念云“如第二品宣说见道之后而说修道,此中正说见道已,何故于彼之后不说修道耶”。此中正说之见道者,是为了知能超越彼所超现观之道故说;其同类之修道,大小乘之补特伽罗任于谁亦无须在此作宣说故。由此而断念云“若说菩萨相续中具无常等相之见道者,何故不说彼之同类等流以殷重修而作修习之修道耶?如于菩萨所证见道,俱说见道修道,何故于彼菩萨所了体智,而不俱说见道修道”之疑。

  如是之修道者,菩萨即使是为自身生起厌离轮回,及为断除烦恼、所知二障,为随摄受声缘种姓之故,亦复不须殷重修习彼道,是故未说。非谓修道菩萨相续无彼体智,以唯生起见道即有堪能摄受他故。

  《二万五千颂显明释》于此时说大乘见道能摄声缘断证作用之义,前已说讫。

  【释】

  如是作广说已,而以总摄一切义性结摄三种一切智性。颂曰:

  如是此及此 又此三段文 当知即显示 此三品圆满

  谓于无间所说之理,此一切相智性,及此道相智性,又此一切智性者,如是即是圆满三品之三种也。

  辛二 结摄三智 分三 壬一 承接 壬二 颂 壬三 释

  今初,如是如前所说而于三智作广说已,结摄三种一切智性。结摄三智之因者,谓以总摄一切现观义性,亦摄余义而起通达故。

  壬二 颂

  如是广说三智已,经从“须菩提,此佛母者,非令获得任何之法”乃至“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有”而将三者总摄为一,此示结摄体智之十九句文,及“须菩提,如是佛母非为超越三界”等此结摄道智之文,又“须菩提,此佛母者,于诸佛法乃至诸独觉法,非予非舍”等之此文,此之三段经文者,当知即是显示如前诠说三智之三品圆满结束,以是显示彼等如前圆满宣说三智结摄之文故。

  其中初者于体智末,破除一切法体为常无常、苦非苦等正反配对之二边已而作结摄故。第二破除于一切法所治能治二边而结道智。第三则由宣说,证得二利圆满所摄相智与法界之等流果,并及契经之因,即是相智之门而结相智故。

  壬三 释

  谓于无间广说三智之理总摄其义而说,经中“须菩提,此般若波罗蜜多者,任于何法皆无若趣入,若正说,若决定说,若令获得,若令决定获得”此结一切相智性之文,及“世尊,此于任何皆不贪著一切诸法”等此结道相智性之文,又“须菩提,空性者,无有流转还灭”等此结一切智性之文者,如是结摄三品文义之三段文者,即是圆满结彼三智,以是宣说结摄如前广说三智之经文故。

  有谓是以三品圆满宣说三智者,是遇经文有误而倒说其义。解本颂时是顺《中般若》中次第,此则是顺《八千颂》之次第而说也。

  【释】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第三品释。

  庚三 结品名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第三品释。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

  贾曹达玛仁钦 著

  第四品释

  【释】

  遍知三种一切智性者,为得自在故,复由总摄一切相、道及体智之门,而修三种一切智性者,圆满一切相现观。

  戊二 广说四加行 分二 己一 能得自在因果 己二 坚固因果

  初中分二 庚一 能得自在之因一切相 庚二 果顶加行

  初中分三 辛一 举其关联承接 辛二 正说品文 辛三 结品名

  今初,《大疏》云:“又三种一切智性与圆满一切相现观之差别为何?有云:三种一切智者,是以所说之相各各决定彼相之境;而圆满一切相现观者,则是所有相之有境,如是而许。余人则谓,三种一切智性者,唯是真实建立;而圆满一切相现观者,则是加行。一类说云:圆满一切相现观者,是由建立所治品与对治所显;而三种一切智性者,则是寂灭自性之相,故非如是。”

  此所说义,当于本品了知。一切相与三智,由境门显示之理不同、由体性门与作用门诠说之理不同,而无初三品中说三智已,此中又说三智之重复过失。谓前于自相续所修之三种一切智性,由相各各决定之门遍了知者,本品复由尽摄相智一切百十种相、道智三十六相及体智二十七相之门,而说圆满一切相现观,是讲说与所为不同故。

  尽摄三智之相而作宣说之所为者,为能无余修习三种一切智性之相而作如是说故。无余修习有其所为,为于三智之相能得自在故。二者皆是应以闻思了知与应修习,是故各各分为闻思与修之经论者,于一切种不应道理。

  若尔唯说后者即可。显其尚有其余所为者,于前无重复过之所立法中,初三品中是为了知三种一切智性各各不共自体及与性相,而于本品则是为能了知于一切相、道及体智无余之相,而以止观双运加行作修习故。如是而修之所为,亦是为得自在故。初三品中是为了知三智性相之后修习故说,而于本品则是为知能修加行之后修习故说,故别分为闻思与修之经论者,当知是能埋没诸大论典因缘,乃是不堪入耳之语。

  又前无重复过之所立法中,于此圆满一切相现观讲说三智者,是为了知相违品与对治差别而修对治故说;初三品中则是为遍了知随类息灭所断所差别之三种一切智性已而作修习故说故。了知相违品与对治差别已,次以止观双运加行而由总摄一切相、道与体智之门修习三种一切智性者,能成殊胜所为,以是为于修习三智之相得自在故。

  初三品中别别宣说三智相已,于此总摄而说;初三品中宣说三智不共自性已,于此宣说修彼加行;此中为能无余断除所治品故宣说修习所有行相,而初三品则说随类远离所治品之三智者,仅是不同讲说及与所为而已。又于彼等一切皆以闻思而作了知,及以修所成慧而修习故,别别分为闻思与修行之不同经典类别者,是令佛教衰败之辞,唯应弃舍!

  此中说言“为得自在故”及“而修”者,是说于修初三所说三智,及于修习获得自在,亦须为能无余断除所治品故,而以止观双运加行而修。勿谓此中所说之义是为获得修习自在,而前所说则唯是为闻思胜解故说,加行修习初三品中所说三智任一之相,而非加行修习此中所说行相之道,以及与彼相反者,决定无故。

  于摄三智之相而修之义,藏地有先德谓,具无我相之谛相七十一种,与世俗相百有二种,是所修习所依。彼亦即是应断于无谛实上之增益所依,如蕴。摄修之义者,虽亦应将七十一种摄为共通三解脱门,然主要者,是于百七十三相之体性通达谛空离戏说为破除安住加行者,为空解脱门之解脱;于其有境破除实执说为破实加行者,为无相解脱门;于果破除实执,为无愿解脱门,如是摄为此三,一一分为后三,于其后者又分甚深、难测度与无量三种加行。故摄三智而修之义即是于根本定以止观双运加行摄为三解脱门而修。

  窃以此亦不堪观察。无常苦等尽所有之所知行相,作不作为止观双运之圆满加行行相而修?若如后者不应道理,以与圣者论师二人皆成立于执蕴常等对治,现起蕴无常等行相而修相违;及作百七十三相之差别成无义故。若如前者,则菩萨于自相续中以止观双运加行无余现起诸相而修,不作彼差别者不应理故,及破狮子贤论师说体智摄独觉圣者现观不应理故。

  于缘空性止观双运瑜伽分为三解脱门,许彼从资粮道乃至十地有者,过失极大…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